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從關懷數位時代的「人」、「媒介」、「文化行動」為出發點,引導同學認識元宇宙閱聽人、族群與閱聽人、兒童閱聽人、青少年閱聽人、樂齡閱聽人,同時介紹閱聽人與數位藝術、網路粉絲日常美學、網路打卡視覺分析、網路社群書寫創作、表演藝術行動展演、數位影音策展等;並引發同學思考及關心台灣地區數位時代文化藝術媒體風貌,相互討論與應用實踐。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
面對閱聽人與媒介互為主體性的消長,透過案例分析與實作,實踐公民社會的文化公民權。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2/21 |
課程介紹 |
課程安排與教材說明 |
2/28 |
|
二二八國定假日 |
3/6 |
數位時代閱聽人 |
張耀仁(2023)。〈「科學視覺化」轉向?以 1980 年代科普雜誌《牛頓》為析論核心〉,《新聞學研究》,157: 95-162。DOI:10.30386/MCR.202310.0019 劉平君(2023)。〈看見空白?閱聽人如何閱讀漫畫的延遲〉,《新聞學研究》,156: 105-167。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7.0014 |
3/13 |
短影音規劃 |
專題演講 |
3/20 |
博物館虛實行銷 |
江淑琳(2023)。〈博物館作為媒介之災難展示意涵:以五處日本地震災難博物館為例〉,《新聞學研究》,154: 175-227。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1.0004 賴素鈴(2022)。〈元宇宙回應後疫情時代博物館整合虛實初探〉,《博物館與文化》,24:77-104。 |
3/27 |
社會實踐體驗 |
林育如(2023)。〈原鄉「農業X 文創」融入地方創生與社會實踐之設計創作教學研究〉,《藝見學刊》,26:47-64。 涂政邦(2023)。〈高齡者對於烘焙食品之體驗行銷、顧客忠誠度與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以伊莎貝爾數位烘焙體驗館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18(1):55-69。 |
4/3 |
|
校際活動假 |
4/10 |
社區走讀實踐 |
邱琪瑄(2024)。〈臺灣無家者的污名:針對其日常生活實踐戰術的分析〉,《新聞學研究》,158: 1-55。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1.000。 褚瑞婷(2023)。〈社群媒體的母職書寫:實踐、認同與治療〉,《新聞學研究》,156: 169-222。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7.0015 |
4/17 |
期中考周 |
期中take-home 作業 |
4/24 |
文化運動行銷 |
王鳳英(2023)。振興城鄉營造以餐飲業導入AI 之ESG 實踐--以元宇宙取代傳統平溪天燈〉,《食品營養研究期刊》,14:2-9。doi:10.6732/JFN.202306_(14).01 陳鴻嘉(2024)。〈運動媒體複合體的文化中介:NBA 在臺灣的早期擴展歷程〉,《新聞學研究》,158: 113-167。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1.0003 |
5/1 |
期末報告大綱 |
期末分組報告提案討論 |
5/8 |
校外教學 |
校外教學 |
5/15 |
數位影音策展 |
專題演講 |
5/22 |
數位行銷專題 |
孫宇婷、張健挺、梁朝雲(2024)。〈數位嵌入與網際連結下的機緣催化:淘寶村多元行動者的共生共治〉,《新聞學研究》,158: 57-111。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1.0002 陳運星、林虹慈(2023)。〈安迪˙沃荷的影像藝術理念沿用於當代數位行銷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54:1-23。 |
5/29 |
期末報告 |
期末報告討論 |
6/5 |
期末報告 |
期末報告討論 |
成績評量:
課堂參與係指預習每週閱讀專文、並參與討論。
如課程進度規畫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
WM5教學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