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購物廣場、百貨公司固然是人們在都市中經常的消費場所,但消費文化不僅止於購物,應更宏觀地來思考媒體文化如何產製商品的符碼,並在日常生活進行。在都市的公共場所,隨處可見廣告招牌、電影看板,霓虹燈、電子訊息牆,這些是承載訊息的媒體同時也是傳播科技,一同塑造了都市的地景。不僅如此,從行動電話、聯網手機到智慧手錶,提供隨時隨地聯繫的可供性,也影響了人們在行動中的傳播方式,尤其近廿年來GPS的廣泛應用,行動者可凝視空間,也可追蹤自己的位置,這些例子都反映傳播科技已與都市經驗緊密結合。本課程將帶領同學學習當日常生活的觀察者,探索當代都市空間的符號與實踐,瞭解人與傳播科技,以及都市時間、空間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
能力項目說明
日常生活中種種與媒體內容、傳播科技有關之細微實踐,蘊藏著豐富知識,也與更廣大的都市空間有密切連結。法國社會學家迪雪圖(De Certeau)將都市中的行走比喻成言說分析,人們可能抄近路、繞遠路、跨並步、小跑步,這些細部的實踐與技巧,可對應文學上種種寫作技巧。我們也可將都市視為一個巨型的媒體,學習運用的感官來觀察都市空間,從自身經驗出發,掌握都市的韻律感,洞悉都市空間中人們的實踐與其行動的脈絡。本課程將帶領同學瞭解日常生活中都市空間與消費文化的關係,進而在理論與方法上都獲得啟發。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主題 |
1 (2/21) |
|
2 (2/28) |
|
3(3/06) |
總論:消費社會學與媒體的消費
|
4 (3/13) |
物質文化
|
6 (3/20) |
城市與消費
|
7 (3/27) |
觀察空間
|
8 (4/03) |
春假停課一次 |
9 (4/10) |
|
10 (4/17) |
校外教學 – 田野觀察並完成學習單 |
11 (04/24) |
描繪都市文化
|
12 (5/01) |
期中報告 |
13 (5/08) |
性別與空間
|
14 (5/15) |
食物的地景
|
15 (5/22) |
空間文本
|
16 (5/29) |
期末考 |
17 (6/12) |
自主學習 (完成書面報告) |
18 (6/19) |
自主學習(完成書面報告) |
吉見俊哉、蘇碩斌譯(2013)。《聲的資本主義》。臺北市:群學。
余舜德(2015)。《身體感的轉向》(第九冊)。台北市 台大出版中心。
吳鄭重(2010/11)。《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初版)。台灣:聯經。ISBN:978-957-08-3694-3。
明茲 (Sidney W. Mintz) (2020)。《甜與權力 : 糖-改變世界體系運轉的關鍵樞紐》(李祐寧譯)。 新北市 : 遠足文化。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拱廊街計劃》(The Arcades Project)
馬克.歐傑(Marc Augé)(2014)。《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周伶芝、郭亮廷譯)。臺北市 : 行人文化。
馬克.歐傑(Marc Augé)(2015)。《重返巴黎地鐵》(周伶芝譯)。臺北市 : 行人文化。
蔡文川(2009)。《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