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策略與創新理論研討(二)

Course Name: Seminar on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Theory (II)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策略與創新管理理論專題(二)」(Seminar in Theory of Strategy Management)係為科所博士班學生所設計的策略理論研討課程。重點在於採用「策略九說」的分類架構,有系統地研讀經典論文,並探討在數位經濟與人本經濟時代(後資本主義)下的經營策略與管理相關新議題。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課程目標(The object of the course)

    本課程特別專注於近年因應全球地緣政治數位智能科技人文永續發展所衍生的經營策略新議題,例如地球是平的、社會創新、公私協力、巨量資料、分享經濟與網路社群等世界趨勢與科技進展所帶來的組織策略或跨界管理挑戰。藉由有系統地閱讀最新策略文獻與觀察產業管理實務,本課程期待同學能歸納出二十一世紀經營管理的策略本質,並善用理論來解釋不同的真實案例。由於每一報告都需有充分的時間討論,考量上課能量,修課人數以八人限(開放碩士班同學選修,但需先修經營策略相關課程)。

    課程內容與結構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course)

    「策略管理理論研討」專注於經典文獻的掌握並積極面向未來新世界的策略新思維。藉由精典文章評析、專書閱讀、實務案例解析與師生與同學間的對話、共學與思辦,形成一個開放式學習社群。藉由集體智慧整理並歸納出「新策略九說」的知識系統。本課程進行過程中將涵蓋環境、科技、經濟、人文、社群、組織等不同層次取向的策略學理討論、案例討論與專題報告。本課程討論議題與內容包括:

    • 經營策略的理論基礎
    • 知識經濟與數位經濟時代的策略思考
    • 人本經濟時代的策略思考
    • 理論歸納、學說整合與未來發展探究
    • 產業案例探討分析,與理論對話
    • 溝通與簡報技巧
    • 研究方法與研究問題的構思與分析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日期

    主題 內容

    資料來源

    113/02/22

    1. Course Orientation

    主題策略本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討論問題

    • 策略理論的發展脈絡為何 ?
    • 數位經濟與人本經濟帶來現有組織何種機會與威脅?
    • 新策略的本質與挑戰為何?
    • 如何展開「新策略九說」的論述?

    閱讀教材

    • 吳思華(2020)創新典範的演化
    • 吳思華(2023)策略九說說了什麼
    • Jauch, Osborn, Glueck(1980)
    • Porter(1981)
    • Conner (1991)
    • Hoskisson, etal., (1999)
    • Lanze, etal.(2016)

     

    113/02/29

    1. 策略三構面、商業模式與ESG

     

    • 策略九說,第0  章
    • Teece (2010)
    • Zott & Amit (2010)
    • Foss & Saebi (2017)
    •  Ritter  &  Lettl(2018)
    • 三谷宏治 (2016) “你怎麼賣比你賣什麼更重要” 柏穎

     

    113/03/07

    1. 價值說

    主題:策略的新價值說

    討論問題

     

    • 價值的來源;價值展現形式的改變(價值鏈、店、網)
    • 價值共創/與使用者共創
    • 價值主張(經濟價值、社會價值)
    • 價值傳遞(商品組合、價值活動的設計;服務接觸點、載具;無形到有形)
    • 價值獲取(價值與價格的關係;顧客認知價值、收費機制的設計)

    閱讀教材:

    •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第1章:價值說
    • Bowman & Ambrosini (2000)
    • Amit & Zott( 2001)
    • Priem (2007)
    • Vargo, Maglio & Akaka (2008)
    • Bogers, Afuah & Bastian (2010)

    113/03/14

    1. 效率說

    主題:策略的新效率說

    討論問題

    • 價值鏈的簡化與重組所產生的影響
    • 成本函數/模式改變
    • (消費者也是生產者;封閉式或開放式)
    • 資訊經濟法則(報酬遞增、正向回饋、網路外部性…)
    • 零成本資源(閒置賦能、無用之用)

     

    閱讀教材:

    •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第2章:效率說
    • Rumelt(1982)
    • 蔡敦浩(1999),評介Chandler
    • Baldwin & Clark( 1997)
    • Shapiro & Varian (1999)
    • Baker & Nelson (2005)
    • Feldman( 2020)

    113/03/21

    1. 資源說

    主題:策略的新資源說

    討論問題

    • 核心資源的轉變

    (有形到無形/存量到流量/結果到過程)(顧客資源/時間資源/注意力資源)

    • 資源的分享開放和移轉(在地資源/數據資源/文化資源)
    • 財產權的分割和設計(知識資源的創造和累積與移轉)(人力資源的投資,從支出的費用轉變為資產)

    閱讀教材:

    •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第3章:資源說
    •  Grant(1996)
    • Teece, Pisano & Shuen (1997).
    • Nahapiet & Ghoshal (1998)
    • Schilke etal., (2018)
    • Teece (2019)
    • Giustiziero (2022)

     

    113/03/28

    1. 結構說

    主題:策略的新結構說

    討論問題

    • 新創組織如何卡到一個新位置,建立競爭障礙;既有組織如何保衛有領域
    • 產業標準的建立和戰爭
    • 主導產業遊戲規則/主流標準/卡位
    • 首動者優勢/後進者追趕
    • 用戶規模如何達臨界點數量
    • 基礎建設的整備程度(智慧城市)
    • 地緣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對抗

    閱讀教材:

    •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第4 

    章:結構說

    • Porter (1981)
    • Teece (2006)
    • Lepak & Smith (2007)
    • Adebesean (2009)
    • James, Leiblein, & Lu (2013)
    • Cattani, Porac & Thomas (2017).
    • Teece (2018)
    • Chesbrough, etal., (2018)

     

    113/04/11

    1. 競局說

    主題:策略的新競局說

    討論問題

    • 戰場的選擇
    • 誰是你的對手;單點/多點競爭
    • 出手的時機
    • 競合的動態過程/ 打破遊戲規則/非零合賽局
    • 價值鏈/價值店/價值網不同位置與節點的競爭與合作
    • 創業(新創企業 vs. 現有企業)
    • 贏家通吃
    • 無限賽局

    閱讀教材:

    •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第5  

    章:競局說

    • Brandenburger & Stuart (1996)
    • Lieberman & Montgomery (1998)
    • Afuah (2000).
    • D'Aveni, etal., (2010)
    • Sinek (2020). 無限賽局
    • Adner & Lieberman (2021)

     

    113/04/18

    1. 統治說

    主題:策略的新統治說

    討論問題

    • 資源連結的形式/資源轉換和機會的組合
    • 資源的「交易」關係(動態交易成本/心理和物質層面的所有權(心理擁有感)/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人事時地物的切割)
    • 網路平台的雙邊和多邊統治關係 (中介創價)
    • 平台競爭
    • 交易成本產生原因與改變(交易人/交易情境/交易標的物/交易頻次)
    • 新商業模式的設計

    閱讀教材:

    •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第6

    章:統治說

    • Williamson (1991).
    • Poppo & Zenger (2002)
    • Jacobides & Winter (2005)
    • Afuah & Tucci (2012)
    •  Cuypers, etal., (2020)

    113/04/25

    1. 互賴說

    主題:策略的新互賴說

    討論問題

    • 資源的「交換」關係/ 夥伴關係
    • 社群經營
    • 平台經營(軸心樞紐)
    • 誰是第一個顧客/投資者/合作夥伴

     

    閱讀教材

    •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第7

    章:互賴說

    • Powell, Koput & Doerr (1996)
    • Lane & Lubatkin (1998)
    • Gulati (1998)
    • Ahuja (2000)
    •  Rowley, etal.,( 2000)
    • Dyer, etal.,( 2018)
    • Burt & Soda (2021)

    113/05/02

    1. 風險說

    主題:策略的新風險說

    討論問題

    • 進入退出市場的障礙與時機
    • 風險(系統性) /不確定性(非系統性)
    • 風險的認知和警覺 (創新的兩難:慣性和惰性)(回應能力)
    • 風險處理(隔絕/轉移/分散)
    • 組織韌性
    • 組織內/組織間的利用 vs. 開發(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 實質選擇權

     

    閱讀教材:

    •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第8

    章:風險說

    • Brockner (1992)
    • Mcgrath(1997)
    • Sirmon, Hitt, & Ireland (2007).
    • Drees, Heugenes(2013)
    • Trigeorgis & Reuer (2017)

    113/05/09

    11專題演講

    • 邀請中

    110/05/16

    12生態說

    主題:策略的新生態說

    討論問題

    • 如何建構ecosystem生態系統?
    • 演化機制: 變異/選擇/淘汰
    • 協調一致的目標(永續發展)/複雜制度邏輯整合/社會主流價值的形成
    • 國家創新系統/區域創新生態系統

    閱讀教材:

    • 吳思華(1997)策略九說,第9

    • Amburgey & Rao (1996)
    • Meyer, etal.,( 2009)
    • Sydow, Koch( 2009)
    • Adner (2017)
    • Thomas,  and Autio (2020)

    113/05/23

    13.策略的哲學觀

    • 東方(王道)和西方(利他/主導)的生態系統的思維不一樣(人文主義vs.資本主義)
    • 追求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意義(社會企業) /公有財和私有財

     

    • 吳思華(1997)策略九說,第10

    章、跋

    • Mitchell & Agle (1997)
    • Laplume, Sonpar, Litz( 2008)
    • Battilana & Lee.( 2014)
    • Zhao & Murrell (2016)
    • Luo & Kaul (2017).
    • Saebi, etal., (2018)
    • Stoelhorst (2021)

    113/05/30

    14.策略決策(專家高手與智者)

    • Mintzberg (1998)
    • Nonaka & Takeuchi (2021)
    • 吳思華 & 鍾蔚文 (2023)

    113/06/06

    15.策略理論整合架構

    • 吳思華(1997)策略九說,附錄

    • Jacobides & Winter (2005)
    • Foss (2005)
    • Mahoney(2009)
    • Priem, Butler & Li (2013)
    • Burt & Soda (2021)
    • Freeman etal., (2021)

    110/06/13

    16.期末報告:專題成果報告(一)

     

    成果報告說明提出本學期所執行的研究成果報告。

     

    110/06/20

    17. 期末報告:專題成果報告(二)

     

    成果報告說明提出本學期所執行的研究成果報告。

     

     
    四月五日春假,放假一次。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評分項目

    說明

    權重

    每周文章心得報告(Weekly Reading Report)

    • 每周上課教材分為(1)閱讀教材,(2)討論個案,(3)討論影片,(4)補充教材等四大類。除了「補充教材」之外,其他三類教材請於上課前閱讀或觀看完畢。
    • 每週課前教材約為介於5-7小時的閱讀份量(2-3篇)。每位同學請於上課前完成閱讀,並針對每篇指定教材提出1-2個值得討論的議題或對應案例,於上課前上傳到臉書社群或雲端檔案夾,供上課討論用。
    • 在課堂進行中,每個人應學習對報告人提出問題,並進行思辨與對話(學問問題,界定問題)。

    20%

    課堂參與和貢獻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Contribution)

    • 每週每人負責口頭報告一篇文章,請事先準備投影片(8-10張左右),並於課後結合上課同學的討論與意見反饋進行簡報修正後,上傳至雲端。
    • 每周課程結束後,請自由書寫主題心得評論(約1000字),可以包括以下內容(但不限制):(1)整合不同文章間的異同,提出你自己的創新觀點,並劃一個觀念架構圖;(2)歸納閱讀教材在「新策略九說」架構中的相對應位置與可能的理論新觀點;(3)對應該篇閱讀材料,提供相對應的企業案例或理論解釋;(4)將課堂討論過程中所引發的問題與觀念加以摘要課堂說明。整個學期至少要寫十篇。

    40%

    專題與實作     (Term Project & Fieldwork)

     

    • 針對某一個特定主題,深入研讀相關文獻10篇以上,整理其理念思維的演進脈絡,結合實務案例觀察,嘗試發展出一個未來可執行的研究構想。(25%)

     詳細研究專題報告撰寫規定,將於課堂中另行宣佈。

    4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閱讀教材: 參考各次上課內容,教師將於第一次上課時是修課同學情況微調,並提供雲端檔案。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