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原住民族土地歷史與政策發展

Course Name: Indigenous Land History and Policy Development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從前近代臺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史開始,到日據時期殖民統治下臺灣原住民族如何「合法」喪失土地的過程,進行歷史性的探討。臺灣原住民近代歷史的發展,與國家進入、政策制定與實施有密切的關連;因此,本課程重視各時期國家關於原住民族土地的政策、制度與影響。所指原住民族,包含了平埔族群土地的流失過程,以及日據時期分類為「生蕃」的泰雅族等、「平地蕃」的阿美族等。最後,則歸結到1945年後,原住民族為何僅留存24萬餘公頃的「保留地」。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前近代時期的土地與政策演變史,由詹素娟講解;日本統治時期部分,由傅琪貽講述。所謂「歷史」,乃從眾多曾經發生過的事實中過濾並建構歷史性「真相」,其研究過程非常專業。因此,本課程由兩位領域不同但學有專精的老師負責講解,對研究生的歷史認知與當代現象的脈絡認識應有相當幫助,希望培養研究生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史家的技藝」,有助於今後從事研究時自我嚴格紀律的要求與保持。本課程亦期許透過各單元的講解與共同討論,促使研究生看到原住民族土地問題的未來展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1

    劇變的開始:17世紀進出臺灣的勢力

    1.17世紀臺灣原住民族的

    社群與空間分布

    2.西荷文獻的類型與使用

    3.重商與宣教――殖民過

    程中的土地問題勢力

    指定閱讀:

    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2002,〈第2章荷蘭時代的土地權型態〉,《荷蘭時代台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頁75-90。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2

    制度縫隙:平埔族群的土地流失

    1.平埔族群的傳統領域

    2.從代輸社餉到杜賣轉手

    指定閱讀:

    1.古文書導讀

    2.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研院社會所。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3

    清帝國的劃界政治

    1.「界」的內外與人群分

    2.劃設政策的背景過程

    與影響

    指定閱讀:

    1.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0.41-68

    2.施添福2001.8〈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收於詹素娟、潘英海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33-112。臺
    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籌備處。

    講述Lecture60%

    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4

    墾與禁:邊界的土地拉鋸戰

    1.墾與禁的兩面性。

    2.地方社會的人群流動。

    指定閱讀:

    1.陳志豪2019.4,《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1790–1895》。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南天書局。

    2.吳玲青2017界外之人:瑯嶠地方的歷史與人群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5

    中央山地的進擊:水沙連風雲

    1.水沙連的人群與空間分

    布。

    2.集體入埔與土地分配。

    指定閱讀:

    洪麗完,2009.2,《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6

    與原住民爭地:臺三線歷史

    1.番界的突破

    2.武力開墾下的土地分配與族群關係

    指定閱讀:

    吳學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竹北: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7

    界外土地的競逐:變動的東部臺灣

    1.「後山」浮上歷史舞臺

    2.從傳統領域到土地私有

    指定閱讀:

    1.林玉茹,1997,〈由魚鱗圖冊看清末後山的清賦事業與地權分配型態〉,《東臺灣研究》2131-168

    2.田代安定,1900,《臺東殖民地豫查報文》。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

    3.潘繼道,2008,《國家、區域與族群 : 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1874-1945)》。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8

    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1)

    近代日本國的殖民土地政策及南進論的興起。

    指定閱讀:

    藤井志津枝,2001,《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9

    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2)

    臺灣總督府入臺之後,如何定位原住民族的文化與土地,及初期施政措施與財政。

    指定閱讀:

    松岡格著、周俊宇譯,2008《「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10

    森林的殖民法規史

    占臺灣一半以上的「蕃地」,如何在從森林法規的演變過程中改變。

    指定閱讀:

    教師提供講義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11

    抗日事件與土地流失(1) :南庄事件

    1902年,賽夏族南庄事件即因土地糾紛而成為抗日事件。

    指定閱讀:

    林修澈,2010.6《南庄事件與日阿拐――透過文獻與追憶的認識》。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12

    抗日事件與土地流失(2):大豹社事件

    1900-1907因臺灣總督府入侵而引發大豹社抗爭,導致土地變成三井的開發地,戰後則變成臺灣農林公司的土地。

    指定閱讀:

    傅琪貽,2019.12《大豹社事件》。臺北:原民會。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13

    抗日事件與土地的流失(3) :七腳川社事件

    花蓮港阿美族七腳川社的土地,被臺灣總督府覬覦而被設計反抗及討伐,族人的土地被沒收為日本移民村吉野

    村。

    指定閱讀:

    林素珍、林春治、陳耀芳,2005.12《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14

    進步史觀而被列入平地行政區

    恆春半島一帶的排灣族被視為較進步的原住民,日方將土地納入普通行政區。

    指定閱讀:

    藤井志津枝,2010《理蕃》。臺北:文英堂。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15

    調查事業與蕃地(1)

    臺灣總督府進行各種土地調查,首先把大租權消滅,並在調查蕃地後在森林區中劃出民有地與官有地

    指定閱讀:

    藤井志津枝,2010《理蕃》。臺北:文英堂。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16

    調查事業與蕃地(2)

    蕃人所要地,乃是日方理蕃當局的設計,實施原住民族全盤農民化措施

    指定閱讀:

    藤井志津枝,2001,《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17

    移住與集團移住

    藉機推行深山原住民的遷徙下山,最後依產業政策之規畫,對布農族等實施集團移住

    指定閱讀:

    傅琪貽,2019.5《大分事件》。臺北:原民會。

    講述Lecture60%討論Discussion40%

    3小時

    3小時

    18

    流失文化與土地

    總合歸納臺灣原住民族戰後規劃留存24萬公頃保留地之來龍去脈,探討還我土地的未來

    講述Lecture20%討論Discussion80%

    3小時

    3小時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一)文獻論著之閱讀、報告與討論。

    (二)評量依據如下:

    1.出席、報告、提問、發言與討論等,均為評量項目,佔60%

    2.學期報告之撰寫、完成,該報告課題之重要性、書寫文字、文獻應用及基本體例等,為主要評量依據,佔4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田代安定,1900,《臺東殖民地豫查報文》。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

    吳玲青,2017,《界外之人:瑯嶠地方的歷史與人群》。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學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竹北: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林玉茹,1997,〈由魚鱗圖冊看清末後山的清賦事業與地權分配型態〉,《東臺灣研究》2:

    131-168。

    林素珍、林春治、陳耀芳,2005.12,《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南投:國史館

    臺灣文獻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修澈,2010.6,《南庄事件與日阿拐――透過文獻與追憶的認識》。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松岡格著、周俊宇譯,2018,《「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研院社會所。

    施添福,2001.12,〈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

    《臺灣風物》40.4:1-68。

    施添福,2001.8,〈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收於詹素娟、潘英海主編,

    《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33-11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籌備處。

    洪麗完,2009.2,《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

    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康培德,2005,《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荷西明鄭時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志豪,2019.4,《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1790–1895)》。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

    會、南天書局。

    傅琪貽,2019.5,《大分事件》。臺北:原民會。

    傅琪貽,2019.12,《大豹社事件》。臺北:原民會。

    潘繼道,2008,《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1874-

    1945)》。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2002,〈第2章荷蘭時代的土地權型態〉,《荷蘭時代台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頁75-90。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藤井志津枝,2010,《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

    藤井志津枝,2001《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