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講授1991年蘇聯解體後之俄羅斯與歐盟國家關係,歐俄關係具有三個特點:對抗、合作、僵持。因此,本課程首先著重於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與東歐國家政治轉型暨經濟轉型,對國內外政治、經濟與外交政策的衝擊與轉變,再者,從北約和歐盟東擴與2014年後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及2022年俄烏戰爭後之歐俄關係提出探討,最後就地緣政治觀點,研究俄羅斯與歐盟國家之衝突點─能源供給與需求、中東歐與前蘇聯國家和經由NATO來操縱歐洲政治的美國角色,本課程首先將探討區域研究方法論,以讓學生熟悉研究俄羅斯與東歐國家關係途徑,並逐個探討俄羅斯與歐盟國家的政經現勢,使學生能對俄羅斯與歐盟國家有著深入的了解與認識。
能力項目說明
旨在透過資料的閱讀及討論,讓學生充分了解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與歐盟國家的及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培養與提昇同學對該區域的理解與組織能力。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一週 |
課程簡介與文獻閱讀分配 |
第二週 | 區域研究理論:地緣政治理論、新古典現實主義、新制度主義、互賴與依賴 |
第三週 |
歐俄關係概論: 對抗、合作與僵持 |
第四週 | 帝俄與歐洲: 從彼得大帝說起 |
第五週 |
蘇聯與歐洲: 冷戰、柏林圍牆 |
第六週 |
後冷戰時期歐盟發展: 東西德統一、歐盟東擴進程 |
第七週 |
後冷戰時期的俄羅斯: 蘇聯解體、 俄羅斯與前蘇聯國家、獨立國協 |
第八週 |
後冷戰時期美俄歐關係: 歐盟、北約東擴 |
第九週 |
All for one? Or one for all? 歐盟東擴後整合問題: 老歐洲與新歐洲 |
第十週 |
中東歐國家政治與外交(一): 概述 |
第十一週 |
中東歐國家政治與外交(二): 維謝格拉德集團 |
第十二週 |
2014年烏克蘭危機;2022年俄烏戰爭、與歐俄關係 |
第十三週 |
歐俄能源關係: 能源競爭 (以Nabucco管線、北溪管線為例) |
第十四週 |
北極議題: 俄羅斯北極政策與北歐國家 |
第十五週 |
歐盟與中亞: 俄羅斯的應對 |
第十六週 |
歐俄關係未來觀察 |
第十七週 |
自主學習 |
第十八週 |
自主學習 |
學生成績由課堂口頭報告(30%)、學期書面報告(50%)與平時上課參與(20%)決定。課堂報告需針對每星期指定之教材與主題,學期報告題目可自行決定,以課堂標題或相關時事為主題。同學應於期中前決定議題,並且蒐集相關資料,於期末考週課堂口頭報告,並繳交三頁內之報告大綱,並於規定期限內繳交期末報告,以8000~15000字為準,須有註釋,必須符合學術報告體例。 |
開學前會於Moodle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