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內陸歐亞概論

Course Name: Introduction to Inner Eurasia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2.0

學分數

Credit(s)

1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內陸歐亞在地理上包括了北方西伯利亞針葉林地帶,而其南部又可分為東部的蒙古高原、西部的天山南北麓,而在更南方則是西藏高原。至於歐亞大陸的西半部南端則包括了阿姆河(Amu Darya)與錫爾河(Syr Darya)之間的河中地區及其西邊的伊朗高原,甚至可以遠及兩河流域與北非。北端則是西北歐亞大草原,東側起於哈薩克大草原,並向西延伸至喀爾巴阡山脈東麓。這個地區的共通點就是氣候乾燥,且在風景上具有一致性。一般而言,人們對這個地區的印象就是絲綢之路,或是文明的十字路口。而將此一地區概略分為草原、綠洲與沙漠。

  草原上的人群以遊牧民族為主,綠洲則以灌溉農業為主。而其中遊牧民族則扮演連結區域內部的角色。所謂的遊牧實際上並非漫無目標的移動,而是帶著牲口隨著季節而有大致固定移動路線的系統性移動。但是遊牧生活由於無法完全自給自足,且易受極端天氣影響,生計不穩定,因此造就了遊牧民族與定居社會共生的結構,並且具有機動遷徙、群居與擅長騎射等特點。而擅長騎射也使得遊牧民族成為在現代槍砲出現以前最為優良的作戰部隊。但是這些遊牧軍團或國家基本上都不是由單一民族所組成,而是由多種民族組成的群體。

  本課目旨在對內陸歐亞進行概論性的介紹,內容包含定義、地理、歷史、生態、語言、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旅遊、文學、大眾文化等相關課題。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認識內陸歐亞及其相關研究與資源,

    理解族群文化互動的理論與方法,

    練習文化書寫的可能形式,

    提升國際多元文化互動視野。

    如果你用功的話,學習完本課目你將獲得下列成效:

    民族學相關知識、溝通表達、思考分析、文化包容、國際視野、行動實踐能力的提升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課前、課後作業

    學生學習投入時間

    (含課堂教學時數)

    1

    課目說明

    教師說明、綜合討論

    2小時/週

    2

    內陸歐亞的定義

    教師講課、綜合討論

    6小時/週

    3

    內陸歐亞的地理

    教師講課、綜合討論

    6小時/週

    4

    內陸歐亞的歷史(一)

    教師講課、綜合討論、第1篇反思書寫練習

    6小時/週

    5

    內陸歐亞的生態

    教師講課、綜合討論

    6小時/週

    6

    內陸歐亞的語言

    教師講課、綜合討論

    6小時/週

    7

    內陸歐亞的歷史(二)

    教師講課、綜合討論、第2篇反思書寫練習

    8小時/週

    8

    內陸歐亞的政治

    教師講課、綜合討論

    6小時/週

    9

    內陸歐亞的軍事

    教師講課、綜合討論

    6小時/週

    10

    內陸歐亞的經濟

    教師講課、綜合討論、第3篇反思書寫練習

    8小時/週

    11

    內陸歐亞的社會

    教師講課、綜合討論

    6小時/週

    12

    內陸歐亞的旅遊

    教師講課、綜合討論

    6小時/週

    13

    內陸歐亞的文學

    教師講課、綜合討論、第4篇反思書寫練習

    8小時/週

    14

    內陸歐亞的大眾文化

    教師講課、綜合討論

    6小時/週

    15

    反思書寫練習報告與討論(一)

    報告與綜合討論

    6小時/週

    16

    反思書寫練習報告與討論(二)

    報告與綜合討論、第4篇反思書寫練習

    6小時/週

    17

    期末報告計畫報告與討論

    報告與綜合討論

    6小時/週

           

    18

    期末總檢討

    綜合討論

    4小時/週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反思寫作練習五篇,每篇各佔10%,參與討論20%,期末報告3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

    本村凌二著、楊明珠譯,《馬的世界史》,臺北:玉山社,2004

    杉山正明著、黃美蓉譯,《大漠——遊牧民族的世界史》,台北:廣場出版,2011

    沈衛榮、姚霜 編,《何謂語文學:現代人文科學的方法和實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岡田英弘,《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與東西洋史觀的終結》,陳心慧譯,新北:八旗文化,2016

    林俊雄著,陳心慧譯,《草原王權的誕生:斯基泰與匈奴,早期游牧國家的文明》,新北:八旗文化,2019

    金浩東著,鄒宜姮譯,《全彩圖解中央歐亞史》,台北:八旗文化,2022

    馬大正、馮錫時編,《中亞五國史綱》,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阿爾伯特・馮・勒・寇克(Albert von Le Coq)著、劉建台譯,《新疆地埋寶藏記》台北:馬可孛羅文化出版,2000)。

    森安孝夫著,張雅婷譯,《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從中央歐亞出發,遊牧民眼中的拓跋國家》,新北:八旗文化,2018

    森安孝夫著,陳嫻若譯,《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絲路史:遊牧、商業與宗教,前近代歐亞世界體系的形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2

    葉品岑、蔡偉傑、林文凱譯,《中國西征:大清帝國如何擊敗歷史上最後的遊牧帝國,掌控新疆、蒙古與西藏?》,臺北:衛城出版社,2021

    斯文・赫定著、李宛蓉譯,《我的探險生涯 : 西域探險家斯文・赫定回憶錄》台北:馬可孛羅文化出版,2000

    藍美華主編,《漢人在邊疆》,台北:政大出版社,2014

    藍美華主編,《邊民在內地》,台北:政大出版社,2018

     

    Barfield, Thomas. The Perilous Frontiers: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Oxford: Blackwell, 1989. 中譯本參見巴菲爾德,《危險的邊疆:遊牧帝國與中國》,袁劍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Beckwith, Christopher I.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 a history of Central Eurasia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resent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中譯本參見Christopher Beckwith著、苑默文譯,《絲路上的帝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2

    Di Cosmo, Nicola. Ancient China and Its Enemies: The rise of nomadic power in East Asian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中譯本參見狄宇宙著,賀嚴、高書文譯,《古代中國與其強鄰:東亞歷史上游牧力量的興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Golden, Peter B. Central Asia in world history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中譯本參見彼得高登(Golden, Peter B.),《一帶一路:帶你走入中亞的歷史》,李政賢譯,臺北:五南,2017年。

    Grousset, René.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 A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trans., Naomi Walfold,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70. 中譯本參見勒內格魯塞,《草原帝國》,藍琪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格魯塞(Gsousset,René)著,魏英邦譯,《草原帝國》,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Hambly, Gavin, ed. Central Asia, 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1969. 中譯本參見加文漢布里主編,《中亞史綱要》,吳玉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Harmatta, János. ed.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Ⅰ,Ⅱ,ⅢParisUNESCO Publishing1992. 中譯本參見雅諾什哈爾馬塔主編,徐文堪、芮傳明譯,《中亞文明史》第一至三卷,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2

    Sinor, Denis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中譯本參見丹尼斯.塞諾(Denis Sinor)主編,藍琪 譯,《劍橋早期內亞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Christian, David. A history of Russia, Central Asia, and Mongolia,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8.

    Levi, Scott C., and Ron Sela, eds. Islamic Central Asia: An Anthology of Historical Sourc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0.

    Soucek, Svat. A History of Inner As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孔令偉,〈陳寅恪與東方語文學──兼論內亞史及語文學的未來展望〉,《新史學》,第31卷第1期(台北,2020.3),頁53-102

    邢義田,〈古代中國及歐亞文獻、圖像與考古資料中的「胡人」外貌〉,《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9期(台北:2000年)。

    陳健文,〈體質人類學與古代民族起源遷徙研究之關係〉,《歷史教育》第20期(台北,2014年),頁117-140

    葛兆光,〈邊關何處?——1920世紀之交日本滿蒙回藏鮮學的興起及其背景〉,文收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編,《民族認同與歷史意識:審視近現代日本與中國的歷史學與現代性》(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頁280-291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nner Asia

    Richard Frye, The Heritage of Central Asia

    David Christian, A History of Russia, Central Asia and Mongolia 這本我只有第一卷,從史前到蒙古帝國

    八旗出的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系列中相關的《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後蒙古時代與世界史的重新構圖》等 

     

    小松久男、荒川正晴、岡洋樹編,《中央ユーラシア史研究入門》,東京:山川出版社,2018年。

    Wood, Frances. 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 New York: Perseus, 1998. 中譯本參見吳芳思,《馬可波羅真的到過中國嗎?》,張學治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

    Anatoly M. Khazanov, Nomads and the Outside World (Second Edition), Madison,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4.

    Sinor, Denis. Inner Asia: A Syllabus, Rev. e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1971.

    Denis Sinor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Herbert Franke and Denis Twitchett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6, 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 907-1368,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中譯本:(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編,史衛民等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葛兆光,〈邊關何處?——1920世紀之交日本滿蒙回藏鮮學的興起及其背景〉,文收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編,《民族認同與歷史意識:審視近現代日本與中國的歷史學與現代性》(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頁280-291。(原載《復旦學報 2010年第3期)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