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民族學專題研究

Course Name: Seminar on Ethnology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1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民族學是民族系最核心的課程,學習民族學的概念也是民族系從學士、碩士、博士三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核心,對於這個核心概念的瞭解,是透過逐層加深、逐層擴大的方式進行。本課程主要是探討民族及依附在民族身上的文化,透過學習民族及其文化的這個概念,擴及認識民族志及民族史,也延伸至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發揮,終極目標是要讓該民族得到發展。民族學從民族出發,以分類、比較、推導、演繹、理論提出、理論確證、理論調整等工程,在論述上要邏輯合理有據,在方法上使用或任何相關學科的方法,特別是田野的實證方法,以期擁有從民族出發的觀察視野與見地。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旨在提供民族理論的基礎知識,包括本學科的研究對象、範圍、方法,並探討本學科在台灣與當代世界的新取向。

    一、每週依照課表進度上課,同學報告、評論,老師給予評析。

    二、透過每週的學習在論述上與方法上得到成長。

    三、閱讀各國民族學相關著作,藉此開拓眼界,不再侷限於文化人類學的認識。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一 授課內容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課程前後

    Outside- of-class Hours

    1

    課程概論

    課程說明

    1.課程介紹

    2分配功課

    3

    3

    2

    民族學書目介紹

    民族學的整體概貌

    3

    8

    3

    一文化的認識

    人類學Ⅰ

    招子明/陳剛『人類學』第1-4章「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1-103=103頁

    3

    8

    4

    人類學Ⅱ

    3

    8

    5

    文化研究Ⅰ

    陳瀅巧『圖解文化研究』191頁

    3

    8

    6

    文化研究Ⅱ

    3

    8

    7

    文化學Ⅰ

    黃文山『文化學體系』上篇9章 414頁

    3

    8

    8

    文化學Ⅱ

    3

    8

    9

    二交叉的學科

    文化人類學Ⅰ

    祖父江孝男『文化人類學事典』411頁

    3

    8

    10

    文化人類學Ⅱ

    3

    8

    11

    社會人類學Ⅰ

    E. E. Evans-Pritchard 『社會人類學』126頁

    3

    8

    12

    社會人類學Ⅱ

    3

    8

    13

    民族社會學Ⅰ

    鄭凡(等)『民族社會學論綱』359頁

    3

    8

    14

    民族社會學Ⅱ

    馬戎『民族社會學導論』281頁

    3

    8

    15

    三本學科

    的概念

    民族VS民族學Ⅰ

    Юли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Бромлей (Yulian Bromley)『民族與民族學』第二部分「民族學是一門關於民族共同體的科學」216-331=116頁

    3

    8

    16

    民族VS民族學Ⅱ

    3

    8

    17

    民族認定的研究

    林修澈《原住民的民族認定》

    3

    8

    18

    結論

    課程總討論

     

    3

    8

     

    二 作業要求

      一 按照課表規定閱讀文章與報告,透過每週提供的書目閱讀。

    二 每次上課由同學輪流報告,報告內容根據該週上課所需閱讀的文章進行評論,另設評論人,評論同學的報告。報告形式:均以PTT方式進行。

           三 本學期前三個主題,每人報告5次、評論5次。

           四 期末報告一份。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一、上課參與討論表現。50%

    二、報告。5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閱讀書目

    招子明/陳剛

    2008《人類學》北京:中囯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1-4章「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1-103=103頁

    陳瀅巧

    2006《圖解文化研究》台北:易博士出版社 191

    黃文山

    1968《文化學體系》台北:臺灣中華書局上篇9章 414頁

    祖父江孝男(喬繼堂等譯)

    1992《文化人類學事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411

    E. E. Evans-Pritchard(陳奇錄、王崧興合譯)

    1997《社會人類學》台北:唐山出版社 126

    鄭 凡(等)

    1997《傳統民族與現代民族國家—民族社會學論綱》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359頁

    馬 戎

    2005《民族社會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81

    Юли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Бромлей (Yulian Bromley)李振錫、劉宇端譯)

    1985《民族與民族學》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二部分「民族學是一門關於民族共同體的科學」216-331=116頁

    胡鴻保(主編)

    2006《中國人類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編)

    2001《台灣原住民研究概覽:來自日本的視點》東京:風響社

    山路勝彥

    2011《日本の人類学 植民地主義、異文化研究、学術調査の歴史》大阪:関西学院大学出版会

    林修澈

    2001《原住民的民族認定》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楊 堃

    1992 《民族學調查方法》 北京:中國社科院。

    Enerson R.、符裕,何珉(譯)

    2012《如何做田野筆記》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Gupta,Akhil & Ferguson James (編著) 駱建建、袁同凱、郭立新(譯)

    2005《人類學定位:田野學科的界限與基礎》北京:華夏出版社。

    參考書目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 (編)

    1988《中國大百科全書 民族卷》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 (編)

    1986《中國大百科全書 民族卷》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宋蜀華 白振聲

    1998《民族學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李紹明

    1986《民族學》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汪寧生

    1996《文化人類學調查─正確認識社會的方法》北京:文物出版社。

    林惠祥

    1993《文化人類學》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耀華(主編)

    1991〈民族學的研究方法〉《民族學通論》頁129-156

    北京:中央民族學院。

    周光大

    1992《民族學概論》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施正一(主編)

    1996《簡編廣義民族學》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許烺光

    1979《文化人類學新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等

    1991《文化人類學》(上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淑娉 龔佩華

    1998《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楊 堃

    1984《民族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費孝通

    1982〈民族社會調查的嘗試〉《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2(2):3-10。

    Barnouw Victor著(瞿海源、許木柱譯)

    1987《心理人類學》。台北:黎明。

    Benedict R.原著(黃道琳譯)

    1991《菊花與劍》台北:桂冠圖書

    2001《文化模式》。台北:巨流出版社。

    Howard Michael C.著(李茂興、藍美華譯)

    1997《文化人類學》。台北市:弘智文化。

    Hume L. & Mulcock J. (編著)、龍飛,徐大衛(譯)

    2012 《人類學家在田野:參與觀察中的案例分析》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Keesing Roger M.&Andrew J.Strathern 于嘉雲 張恭啟 譯

    1981《當代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Kottak C. P.(徐雨村譯)

    2005 《文化人類學》台北:桂冠圖書

    Kuper Adam(賈士蘅譯著)

    1998《英國社會人類學─從馬凌諾斯基到今天》,。北市:聯經出版社。

    Michael Angrosino、張可婷(譯)

    2010《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永和:韋伯文化國際。

    Jorgensen Danny L.、王昭正、朱瑞淵(譯)

    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Amit, Vered

    2000, Constructing the Field :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Crane, J G. and M. V. Angrosino

    1974, Field Projects in Anthropology: A Student Handbook. New Jersey : General Learning Press.

    Ellen, R.F. (ed.)

    1984, Ethnographic Research: A Guide to General Conduct. London: Academic Press.

    Hammersley Martyn & Atkinson, Paul

    1983, Ehnography: Principles in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Spradley, James P.

    1980,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tocking, G.W. Jr.

    1983, The Ethnographer’s Magic: The Development of Fieldwork in British Anthropology from Tylor to Malinowski. In: Observers Observed.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vol:1(70-121),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Wade, Peter

    1994, Sexu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Fieldwork among Colombian Blacks. In: Diane Bell, Pat Caplan, and Wazir Jahan Karim (eds), Gendered Fields : Women, Men, & Ethnography, , Pp. 199-214. London : Routledge.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