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

Course Name: Cross-boundary Governance and 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2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在於介紹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相關理論與國內外文獻,授課方式包含講課與課堂討論,課程主要由學生閱讀指定文獻並提出問題,授課教師協助引導學生參與討論並講解課程主題;此外,修課學生需以本課程中習得的理論為基礎,撰寫與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主題有關的個人研究計畫書或個案分析紙本報告,於期末課堂上進行口頭報告。本課程依照修課學生之研究興趣,藉由閱讀相關理論累積專業知識,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討論,提升修課學生未來從事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相關研究與議題分析之能力。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希望藉由有系統介紹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的基本概念,協助學生瞭解:1)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與當代公共治理概念的連結;2)跨域治理、組織協力的基本概念與理論;3)府際關係與管理理論對於政府部門之間的協力的影響;並嘗試從4) 公共管理者、組織、與網絡的角度來認識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同時學習5)推動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可能面對的困難與挑戰。學生期能藉由研讀資料與文獻、課堂討論、以及撰寫個人期末報告,培養獨立研究與評論的能力,對於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的理論與運用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2/21課程簡介

    課程大綱

    講解課程進行方式

    2

    228連假

    3

    3/6跨域與組織協力與公共治理的關係

    見附件

    提問、講課與討論

    4

    3/13 協力治理與

    跨域治理架構

    見附件

    提問、講課與討論

    5

    3/20跨域治理I

    見附件

    提問、講課與討論

    6

    3/27跨域治理II

    見附件

    提問、講課與討論

    [繳交期末報告主題]

    7

    4/3 校際活動周停課

    8

    4/10府際關係與管理I

    見附件

    提問、講課與討論

    9

    4/17 自主學習

    參加校內外單位舉辦與本課程主題相關之學術活動

    10

    4/24府際關係與管理II

    見附件

    提問、講課與討論

    11

    5/1組織協力I

    見附件

    提問、講課與討論

    12

    5/8組織協力II

    見附件

    提問、講課與討論

    13

    5/15組織協力III

    見附件

    提問、講課與討論

    14

    5/22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管理者觀點

    見附件

    提問、講課與討論

    15

    5/29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網絡觀點

    見附件

    提問、講課與討論

    16

    6/5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績效觀點

    見附件

    提問、講課與討論

    17

    6/12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的困難與挑戰

    見附件

    提問、講課與討論

    18

    6/19期末報告

    個人期末報告簡報

    學生報告與回饋

     

    課程安排與指定教材

     

     

    1. 課程簡介[教師說明與授課]
    1. 228連假
    1. 跨域與組織協力與公共治理的關係

    Vigoda, E. 2002. “From Responsiveness to Collaboration: Governance, Citizens,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2: 527-540.

    O’Leary, R., and N. Vij. 2012.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Where Have We Been and Where Are We Going?”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42(5): 507-522.

    Wang, H., Xiong, W., Wu G. & Zhu, D. (2018)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scipline: A literature review,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20:2, 293-316,

    1. 協力治理與跨域治理架構

    Ansell, C., and A. Gash. 2008.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543-571.

    Emerson, K., Nabatchi, T., and Balogh, S. 2012.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2(1):1-29.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17-71

    1. 跨域治理

    Bryson, J. M., Crosby, B. C. and Stone, M. M. 2015.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 Needed and Challeng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5: 647–663

    李長晏(2012)。區域發展與跨域治理。台北:元照。Ch2.區域發展與跨域治理之基本概念 Ch3.區域發展與跨域治理之理論建構

    呂育誠,2012,〈跨域治理概念落實的挑戰與展望〉,《文官制度》,4(1)85-107

    1. 跨域治理II 

    Kettl, D. F. 2006. “Managing Boundaries in American Administration: The Collaboration Impera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S1): 10-19.

    胡龍騰、曾冠球、張智凱、黃榮志,2013,〈電子化跨域治理影響因素之研究:多個案之探索〉,《公共行政學報》,451-39

    鍾瑞萱、王宏文、蔡逸敬,2018,〈臺灣食安管理中的跨域治理:以2014年黑心油品事件為例〉,《政治科學論叢》,76103-158

    1. 校際活動周停課
    2. 府際關係與管理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台北:元照。Ch.5.中央與地方府際治理的演化:由府際關係邁向治理網絡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 〉,《政治科學論叢》,1853-70

    Song, M., Park, H. J. and Jung, K. (2018), Do Political Similarities Facilitate Interlocal Collabo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8: 261-269.

    1. 自主學習活動
    2. 府際關係與管理 II 

    張鎧如,2018,〈初探我國地方政府從事災害防救組織協力之動機:理論與實務的比較〉,《公共行政學報》,5479-125

    林淑馨,2016,〈臺灣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協力的實證分析:以六縣市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69期,頁103-148

    Kuo, Ming-Feng and Chun-yuan Wang. 2017. “In the Twilight Zone of Collaborative Disaster Prevention? The Experience of Flood Control in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 in Taiwan.”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8(2):68-85.

    1. 組織協力

     McGuire, M. 2006.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Assessing What We Know and How We Know I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 33–43.

    Thomson, A. M. and J. L. Perry 2006. “Collaboration Processes: Inside the Black Box.”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S1): 20-32.

    李柏諭,2011,〈跨部門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以蓮潭國際文教會館的委外經驗為例〉,《公共行政學報》,4041-78

    1. 組織協力II 

    Gazley, B. 2008. Intersector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Motivation to Collaborate toward an Integrated Theory. In Big Ideas in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eds. L. Bingham and. R. O'Leary. Armonk, NY: M.E. Sharpe.

    Bryson, J. M. and B. C. Crosby. 2008. Failing into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Successfully, eds. In Big Ideas in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L. Bingham and R. O'Leary. Armonk, NY: M.E. Sharpe.

    柯于璋,2018,〈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爭議與課責──以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委外經營為例〉,《公共行政學報》,5855-87

    [參考]王千文、陳敦源,2012,〈形式上還是實質上的「公私協力」:全民健康保險總額支付制度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4299-137

    1. 組織協力III 

    Sørensen, E. and Torfing, J. 2011. Enhanc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43(8): 842 – 868.

    Ansell, C., and A. Gash. 2018. “Collaborative Platforms as a Governance Strategy.”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8(1): 16-32.

    謝儲鍵,2022,〈從協力創新析探社區空氣污染治理之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6(2)97-127

    1. 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管理者觀點

    O’Leary, R., C. M. Gerard, and Y. Choi. 2012. “The Skill Set of the Successful Collaborat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2(S1):70–S83.

    Kapucu, N. & Hu, Q. (2020). Network governance: Concept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Routeldge. Ch.5 Network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曾冠球,2011,〈協力治理觀點下公共管理者的挑戰與能力建立〉,《文官制度季刊》,31):27-52

    [參考]林柏州、張鎧如,2015,〈災害防救公務人員協力職能初探〉,《行政暨政策學報》,6091-136

    1. 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網絡觀點

    O’Toole, L. J. 2015. “Networks and Networking: The Public Administrative Agenda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5: 361-–371.

    Provan, K. G., and P. Kenis. 2008. “Modes of Network Governance: 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2): 229-252.

    謝儲鍵、顏良恭,2020,〈中國大陸森林認證政策轉變之分析:協力網絡觀點〉,《中國大陸研究》,63(1)41-81

    [參考]O’Toole, L. J. 1997. “Treating Networks Seriously: Practical and Research-Based Agenda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7(1):45-52.

    1. 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績效觀點

    Emerson, K., & T. Nabatchi (2015).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regimes.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Ch9.

    Kapucu, N. & Hu, Q. (2020). Network governance: Concept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Routeldge. Ch.9 Network performance and evaluation.

    [參考]朱鎮明 (2005) 。政策網絡中協力關係的成效:理論性的探討。公共行政學報,17卷,頁113-158

    1. 跨域治理與組織協力的困難與挑戰

    Fleishman, R. (2009). To participate or not to participate? Incentives and obstacles for collaboration. In R. O'Leary & L. Bingham (Ed.), The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r: New idea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p. 31-52).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曾冠球,2010,〈「問題廠商」還是「問題政府」?電子化政府公私合夥協力困境之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477 – 121

    林淑馨,2018,〈協力神話的崩壞?我國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協力的現況〉,《公共行政學報》,第55期,頁1-36

    [參考] Gazley, B. 2010. “Why Not Partner with Local Government? Nonprofit 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Collaborative Disadvantage.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39(1), 51-76.

    1. 期末報告與討論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5%

    講述 Lecture

    35%

    討論 Discussion

    1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期末報告 (45%) [口頭報告15% 、同學互評10%、書面報告20%]、課程導讀或論文評析 (30%)、自主學習報告(20%)、課堂參與和出席 (10%)

     

    • 期末報告(45%)博士生須以最近國內外與跨域治理、組織協力有關的個案為背景,運用本課程所學之相關理論進行文獻探討,並嘗試採用量化或質化研究方法分析,撰寫一份研究計畫書,並在期末發表口頭報告和繳交書面報告,若選擇撰寫完整之實證分析研究,期末報告分數將酌予加分。碩士生可選擇如前述的研究計畫書,或挑選一項與跨域治理、組織協力有關主題之個案撰寫個案研究分析作為期末報告。
    • 口頭報告以時間控制、報告內容清楚與熟悉程度、個案與理論的結合度、資料蒐集與分析完整度、報告的是否準時繳交PPT等項目來評分。
    • 書面報告評分標準如下:

     

    90分以上

    優異,內容符合所有基本要求外,報告言之有物且脈絡清晰,能靈活運用課堂理論,結合與分析所選政策,並能於結論提出獨特見解。

    89-85

    優良,內容符合所有基本要求外,報告言之有物,脈絡清楚,也能將理論與政策結合提出分析,但所提出的分析或歸納結論原創性不足。

    84-80

    佳,內容符合要求,報告有清楚的架構,可見小組成員一定程度的努力,能做出有條理的論述,但理論與政策結合所提出的分析或歸納較為薄弱。

    79-75

    普通,內容大概符合要求,但無法將理論與政策做緊密的連結,報告的脈絡不清楚,結論 也缺乏小組對於政策深入分析。

    74-70

    尚可,內容大概符合要求,但報告架構鬆散,理論與政策連結不明,脈絡與文字論述不清楚,結論也未能呈現小組的分析與觀點

    69-65

    待加強,內容勉強符合基本要求,但架構不清且理論與政策連結不明,文字論述能力亦薄弱,也未能於結論中知悉小組的分析觀點。

    64-60

    及格,內容勉強符合基本要求,報告欠缺架構,脈絡不清楚,文字論述能力薄弱,未能提出有內容的結論。

    59分以下

    不及格,內容完全不符合基本要求,並有遲交或發現抄襲行為。

     

    二、論文評析作業30%):

        本學期當中,為了確保同學上課的參與,並鼓勵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批判性的思索,修課學生將負責完成五篇文獻評析報告。同學在學期中必須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堂文獻五篇,分別繳交五份評析文章,並放上Moodle。每篇至少1000(單行間距12號字形約一頁A4)。內容請包括下列三個項目:

    1. 簡述該篇文章的主要論點並說明選擇評析該篇文章的理由。
    2. 您個人切入評析文獻的理論依據或是觀點。
    3. 您個人的評論與看法 (重要!請務必提出)

     

    三、自主學習成果報告(15%):

      請於本學期中,參加一場與本課程主題有關的國內外學術演講、工作坊或是論文研討會,並摘要寫下該場次演講的主題內容,以及個人對該主題的心得與反思,至少1000(單行間距12號字形約一頁A4),並提供參與活動的證明(如主辦方提供的參與證明或是會場照片)。如果選擇參加線上演講或是學術研討會,請提供截圖作為參與證明。內容請包括下列三個項目:

    1. 主題:請敘明學術演講、工作坊或研討會論文場次主題,並說明選擇參加該學術活動的理由。
    2. 學術活動內容摘要:對於場學術演講、工作坊或是該場次研討會論文的內容摘要
    3. 心得與反思:請闡述個人認為該學術活動與本課程中各項主題的連結,以及個人參加完該學術活動中獲得的啟發或反思,以及對於該學術活動的評論與提問。(重要!請務必提出)

    評分標準參考:

    90分以上

    優異,報告內容符合除所有基本要求外,個人心得與反思內容言之有物且脈絡清晰,並能與本課程相關主題有效串聯。

    89-85

    優良,報告內容符合除所有基本要求外,也能與本課程相關主題進行串聯,但個人的心得與反思討論深度較為有限。

    84-80

    佳,報告內容符合要求,但僅能與本課程相關主題進行有限的串聯,同時個人的心得與反思討論深度較為有限

    79-75

    普通,報告內容大概符合要求,但報告內容脈絡與文字論述不夠清楚,且僅能與本課程相關主題進行有限的串聯,同時個人的心得與反思討論深度較為有限

    74-70

    尚可,報告內容勉強符合要求,但報告內容脈絡與文字論述不夠清楚,也未能呈現個人的反思、觀點或是對於該學術活動的評論與提問。

    69分以下

    不及格,報告內容不符合基本要求,報告脈絡不清楚,文字論述能力薄弱,未能提出有內容的個人啟發或反思,有遲交或發現抄襲行為。

     

    四、課堂出席與參與(10%

    將參照事前課堂提問內容、課堂上發言次數,與出席情況計分。

     

    五、本課程使用生成式AI工具之規範與指引

    基於透明與負責任的原則,本課程有條件開放學生利用AI進行協作或互學,說明如下:修課學生可於期末報告中的「標題頁註腳」或「引用文獻後」簡要說明如何使用生成式AI進行議題發想、文句潤飾或結構參考等使用方式。然而,在本課程的「個人論文評析作業」、「自主學習報告」中,學生不得使用生成式AI工具撰寫作業。若經查核使用卻無在作業或報告中標明,授課教師、學校或相關單位有權重新針對作業或報告重新評分或不予計分。修讀本課程之學生於選課時視為同意以上倫理聲明。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如前述國內外期刊論文、專書、專書論文。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Yes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