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因應國際與國內趨勢變化與在地永續發展需求,並培養青年公共參與的創新實踐所需的專業知能、跨領域政策議題的分析能力,本課程為針對全球在地化社群組織與管理所設計的基礎課程,課程設計結合理論與實踐。課程第一部分為專業知識基礎與內涵、永續與跨域政策管理議題與相關研究與實務案例分析,課程第二部分包括四大相關跨域政策主題及「專題演講&與青年學生對談(Workshop Series)」、團體專案成果與分析報告等創新互動式課程課程活動,提供學生與實務專家學習的機會,並加強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透過合作學習的策略與在地專案分析,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共同探索全球在地化社群組織與管理過程中的各項步驟,並培養多元核心能力,期許同學能實際應用,並延伸應用於辨析複雜跨域政策問題與跨領域學習、公共事務創新實踐。
本課程具有高度參與性、實際整合應用性、並且需要團隊協力合作(依照實際學生人數分組)。本課程設計著重實作練習與實際課堂參與互動,所有課堂作業與練習皆為培養同學對於在地社群組織與管理的應用,循序漸進地練習在地社群組織、管理、分析過程中的各項步驟,因此上課出席、實際參與及課前預習將關鍵性決定學生成效。
*課程主題與進度將依照講者時間與演講細節、校外教學安排、學生學習狀況與需求等進行適時調整(例如必要時:調換週次、提前上課12:30 pm/延後下課 4:30 pm),若有變更將提前告知,精彩充實的課程活動安排需要共同協調配合,請慎重考慮課程時間並全程參與。
*計畫修課與加選同學請務必出席第一堂課。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引導學生共同探索並合作學習全球在地化社群組織與管理,預計透過五大相關跨域政策主題及「專題演講&與青年學生對談(Workshop Series)」、團體專案成果與分析報告等創新互動式課程課程活動,培養學生以下四個面向的學習成效,應用所學並延伸應用於辨析複雜跨域政策問題與跨領域學習、公共事務創新實踐:
1. 培養青年公共參與在地社群組織與管理的專業知識與能力, 引導青年參與全球在地化在地社群組織與管理,應用公共行政與政策的管理知能於跨領域政策議題與實踐。
2. 培養永續發展方案之創意思辨、分析與系統性解決問題能力。
3. 培養進行跨領域學習與研究的多元核心能力(團隊合作與領導溝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與分析能力、多元關懷與跨領域思考)。
4. 省思社會關懷與學術倫理,並確實遵守。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日期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1 |
2/21 |
課程介紹 |
|
課綱解釋與討論、第一堂課出席問卷、自我介紹 |
2 |
2/28 |
國定假日 |
|
2024 臺灣龍年燈會、小組研究主題蒐尋 |
3 |
3/6 |
全球思考,地方行動: 跨域治理議題與問題意識、永續發展與挑戰 |
|
個案實例分析、課堂實作練習與討論(The Tuskegee Experiment、2024 臺灣龍年燈會)、小組研究主題討論 |
4 |
3/13 |
在地創生社群組織與管理 |
|
個案實例分析、課堂實作練習與討論(團隊建立、社會企業家)、小組研究主題蒐尋 |
5 |
3/20 |
跨域政策主題一:街區 vs. 農村社區發展 |
|
個案實例分析、課堂實作練習與討論(吉祥物、在地特產)、小組進度報告 |
6 |
3/27 |
跨域政策主題一:街區 vs. 農村社區發展 |
|
校外教學、深度討論與實境見習 |
7 |
4/3 |
校際活動週停課 |
|
校際活動週停課 |
8 |
4/10 |
期中田野觀察成果發表&校園鄰近社區走訪 |
|
期中田野觀察成果發表與建議回饋、校園鄰近社區走訪 |
9 |
4/17 |
跨域政策主題二:城鄉文化創意再造 |
|
個案實例分析、課堂實作練習與討論(老街與老店)、小組進度報告 |
10 |
4/24 |
跨域政策主題二:城鄉文化創意再造 |
|
校外教學、深度討論與實境見習 |
11 |
5/1 |
跨域政策主題三:偏鄉醫療與社區照顧 |
|
個案實例分析、課堂實作練習與討論(老年的自己、偏鄉醫療)、小組進度報告 |
12 |
5/8 |
跨域政策主題三:偏鄉醫療與社區照顧 |
|
演講、深度討論、互動實作練習 |
13 |
5/15 |
跨域政策主題四 : 漁村、海洋與再生能源 |
|
個案實例分析、課堂實作練習與討論(蚵仔出代誌 & 台灣媽祖魚)、小組進度報告 |
14 |
5/22 |
跨域政策主題四 : 漁村、海洋與再生能源 |
|
演講、深度討論、互動實 |
15 |
5/29 |
社區場域實踐、期末成果計畫進度報告與諮詢 |
|
社會創新實踐、期末成果計畫進度報告與諮詢 |
16 |
6/5 |
青年公共參與&創新實踐:期末成果發表 |
|
小組成果發表、Q&A |
17 |
6/12 |
青年公共參與&創新實踐:期末成果發表 |
|
小組成果發表、Q&A |
18 |
6/19 |
自主總整學習 |
|
* 繳交學期成果報告 |
本課程設計著重實作練習與實際課堂參與互動,所有課堂作業與練習皆為培養同學對於在地社群組織與管理的應用,循序漸進地練習在地社群組織、管理、分析過程中的各項步驟,因此上課出席、實際參與及課前預習將關鍵性決定學生成效。
*本學期無故缺席3次且未事先取得許可,將導致參與成績0分。
*團體作業成績將依照實際團隊參與的角色與貢獻度、自評與同儕評鑑結果評分。未實際參與的團體實作與作業部分也將導致0分。
個人作業 40%
引領課堂導讀、討論與反思(Leading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12%
田野觀察筆記與反思 10%
跨域政策主題提問、學習筆記、與反思札記 15%
期末課程學習反思札記 3%
團體專案成果與分析報告 45%
田野心得綜合比較分享(上台報告+投影片+小組同儕回饋)10%
社區創新實踐專案企劃與分析報告:團體社區創新實踐(多元形式)+ 期末成果發表(上台報告+投影片+小組同儕回饋)+ 團體專案企劃與分析報告書35%
課堂出席與參與、課堂實作練習與討論、團體進度報告、同儕評量與回饋 15%
*本課程大綱將依實際學生學習需求與進度而適時調整,請隨時注意課程公告、email通知、數位學習平台最新的課程內容與學習資源。若對本課程課綱或課堂規定有任何問題或特殊學習需求,學生應該在第一週儘快與授課老師討論。上課期間若有任何學習相關問題,歡迎提早聯繫授課教師與教學助理,我們非常樂意協助大家學習。
*本課程具有高度參與性、實際整合應用、並且需要團隊協力合作(依照實際學生人數分組)。本課程設計著重實作練習與實際課堂參與互動,所有課堂作業與練習皆為培養同學對於在地社群組織與管理的應用,循序漸進地練習在地社群組織、管理、分析過程中的各項步驟,因此上課出席、實際參與及課前預習將關鍵性決定學生成效與成績評量。團體報告相關作業將依照學生實際參與的角色與貢獻、自我與互評 (self & peer-evaluation)評分,未實際參與者與違反學術倫理者將導致0分。未出席上課且未有符合學校請假規定事由將不得參與當天課程隨堂活動、團體報告相關作業、其他需要被評分的作業,若有特殊請假事由,請提前聯繫授課教師與課程助教並與取得許可,同時一定要於上課前後注意課程數位學習平台的內容、公告,與email的特別通知。
*若無符合學校請假規定事由且未事先取得授課教師許可,將不接受遲交作業,若學生預期在具有合理請假事由情況下,可能無法準時繳交作業,請事先說明並取得授課教師許可。若有任何學習的問題、特殊學習需求或困難,請事先與授課教師說明並討論你的學習計畫,並且同時尋求學校資源與專業協助。
*本課程將會於課堂與課後使用學校數位學習平台及其他相關數位互動學習資源,學生需能熟悉使用。
*平時請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應疫情及課堂安全,若有未能出席上課事由或健康疑慮,請配合國家與學校防疫政策在家隔離,同時事前通知授課教師與教學助理並提供相關證明。
* This course only allows conditional utilization of generative AI tools during the week dedicated to the AI topic for in-class activities or specified assignments. Otherwise,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is strictly prohibited.
主要指定教材、上課講義與補充資料將逐步更新於課程數位學習平台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