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為一針對碩士班學生所設計之一學期課程。在此課程中,參與者將透過理論學習與實務操作的方式,經由文獻閱讀、課堂參與、研究設計與實際操作等多元學習管道,以認識質化研究方法之基本原則,並瞭解基本的執行程序。
研究方法的學習,不能只靠「紙上談兵」,需要透過實際的運用,才能獲得較為深入的理解,也只有透過實際操作的經驗,才能發現實作上的問題,並可以經由實際的問題情境尋求解決之道。因此,在這門課中,參與的同學彼此間將會形成合作式的學習關係。首先,在學期開始之初,參與的同學將以約2人為一「研究小組」,並找出共同有興趣的研究主題,透過這門課成,一起規劃、設計並執行一項適合以質性研究方法執行的小型研究(所謂「小型」,是指在一學期內可以本身的資源完成之研究規模)。另外,每一研究小組必須與至少另一研究小組形成「學習伙伴」的關係。「學習伙伴」彼此具有協助學習並提供支持的責任與義務,除了必須負責閱讀並評論彼此每週繳交的作業之外,並需對「學習伙伴」所執行的研究中的每一環節提供適時的建議及所需的鼓勵。也就是說,「學習伙伴」之間,將會形成彼此協助及激勵的關係。
本課程在第四週後,會依據課程進度每位參與同學每週繳交作業。繳交作業的目的,在於配合課程進度在自身的研究中實際執行所學,並呈現操作結果。我們會利用每週上課時間,就每一研究小組所繳交的作業進行討論。同學們將於課堂中簡單報告當週研究進度,並可就所面臨的各項問題提出討論。在課堂討論中,除了所搭配的「學習伙伴」必須對所討論的作業以及研究執行者提出建議外,課堂中的其他參與同學,亦需就所討論的作業內容提出看法。作業請於每週日當晚午夜前上傳作業至數位教學平台之「課程討論區」,以供授課老師及班上其他同學閱讀。為讓老師及同學有時間於上課前閱讀各人所繳交之作業,作業請勿缺繳或逾時繳交!
能力項目說明
在此課程中,參與者將透過理論學習與實務操作的方式,經由文獻閱讀、課堂參與、研究設計與實際操作等多元學習管道,以認識質化研究方法之基本原則,並瞭解基本的執行程序。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一週(2/21)
第二~六週(2/28放假,3/6,3/13,3/20,3/27)
第七~十五週(4/3停課,4/10,4/17,4/24,5/1,5/8,5/15,5/22,5/29)
第十六週(6/5)
第十七~十八週(6/12,6/19)
課堂參與:34%
期中作業:33%
期末報告:33%
必讀教材:
參考書目:
齊力,林本炫主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高雄:復文圖書。
Resnik, D. B. 著,何畫瑰譯,2003。《科學倫理的思索》。新北:韋伯。
Miles, M. B., and A. M. Huberman著,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2nd ed.)。台北市:雙葉。
Strauss, A., and Cobin, J. 著,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Thompson, P. 2000. The Voice of the Past: Oral History, 3r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學校有第三版的線上版,目前市面上有2017年出版的第四版)
Lune, H., and Berg, B. L. 2017.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9th ed. Harlow, England: Pea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