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質性研究

Course Name: Qualitative Research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為一針對碩士班學生所設計之一學期課程。在此課程中,參與者將透過理論學習與實務操作的方式,經由文獻閱讀、課堂參與、研究設計與實際操作等多元學習管道,以認識質化研究方法之基本原則,並瞭解基本的執行程序。

研究方法的學習,不能只靠「紙上談兵」,需要透過實際的運用,才能獲得較為深入的理解,也只有透過實際操作的經驗,才能發現實作上的問題,並可以經由實際的問題情境尋求解決之道。因此,在這門課中,參與的同學彼此間將會形成合作式的學習關係。首先,在學期開始之初,參與的同學將以約2人為一「研究小組」,並找出共同有興趣的研究主題,透過這門課成,一起規劃、設計並執行一項適合以質性研究方法執行的小型研究所謂「小型」,是指在一學期內可以本身的資源完成之研究規模)。另外,每一研究小組必須與至少另一研究小組形成「學習伙伴」的關係。「學習伙伴」彼此具有協助學習並提供支持的責任與義務,除了必須負責閱讀並評論彼此每週繳交的作業之外,並需對「學習伙伴」所執行的研究中的每一環節提供適時的建議及所需的鼓勵。也就是說,「學習伙伴」之間,將會形成彼此協助及激勵的關係。

本課程在第四週後,會依據課程進度每位參與同學每週繳交作業。繳交作業的目的,在於配合課程進度在自身的研究中實際執行所學,並呈現操作結果。我們會利用每週上課時間,就每一研究小組所繳交的作業進行討論。同學們將於課堂中簡單報告當週研究進度,並可就所面臨的各項問題提出討論。在課堂討論中,除了所搭配的「學習伙伴」必須對所討論的作業以及研究執行者提出建議外,課堂中的其他參與同學,亦需就所討論的作業內容提出看法。作業請於每週日當晚午夜前上傳作業至數位教學平台之「課程討論區」,以供授課老師及班上其他同學閱讀。為讓老師及同學有時間於上課前閱讀各人所繳交之作業,作業請勿缺繳或逾時繳交!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在此課程中,參與者將透過理論學習與實務操作的方式,經由文獻閱讀、課堂參與、研究設計與實際操作等多元學習管道,以認識質化研究方法之基本原則,並瞭解基本的執行程序。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配合教學內容之設計,本課程之教學行程初步安排如下:

    第一週(2/21)

      • 課程簡介/質性研究方法之特性與意義

    第二~六週(2/28放假,3/6,3/13,3/20,3/27)

      • 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
      • 研究設計及計劃書撰寫
      • 取樣
      • 研究倫理

    第七~十五週(4/3停課,4/10,4/17,4/24,5/1,5/8,5/15,5/22,5/29)

      • 研究方法介紹
        1. 資料蒐集方法
          1. 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2. 深入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ing techniques
          3. 焦點訪談法focus-group interviewing techniques
          4. 線上民族誌online ethnography
        2. 資料分析
          1.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

    第十六週(6/5)

      • 研究報告撰寫與評估
        1. 撰寫報告之類型
        2. 報告撰寫之模式
        3. 研究成果評估之準則

    第十七~十八週(6/12,6/19)

      • 自主學習週
        1. 進行資料分析
        2. 報告撰寫
        3. 可與老師約時間討論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25%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課堂參與:34%

    2. 期中作業:33%

    3. 期末報告:33%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必讀教材:

      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2. 鈕文英,2016。《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台北:雙葉。*
      3.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新北市:小畢空間出版社。*
      4. 嚴祥鸞主編。1998。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市:三民。*
      5. Strauss, A., and Cobin, J. 著,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2nd ed.)。嘉義:濤石文化。*
      6. 謝國雄等著,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部分)
      7. 馬歇爾(Marshall, C.)與羅絲曼(G. B. Rossman)著,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五南。(部分)
      8. 朱元鴻,1997。<背叛/洩密/出賣︰論民族誌的冥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29-65
      9. Burgess, R. G., ed. 1982. Field Research: A Sourcebook and Field Manual.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部分)
      10. Charmaz, K. 2000. “Grounded Theory: Objectivist and Constructivist Methods,” from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edited by N. K. Denzin and Y. S. Lincoln, Pp. 509-536. Thousand Oaks: Sage.
      11. 其他相關書面資料(將於課堂中發放或請同學向圖書館借閱)

     

     

    參考書目:

    齊力,林本炫主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高雄:復文圖書。

    Resnik, D. B. 著,何畫瑰譯,2003。《科學倫理的思索》。新北:韋伯。

    Miles, M. B., and A. M. Huberman著,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2nd ed.)。台北市:雙葉。

    Strauss, A., and Cobin, J. 著,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Thompson, P. 2000. The Voice of the Past: Oral History, 3r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學校有第三版的線上版,目前市面上有2017年出版的第四版)

    Lune, H., and Berg, B. L. 2017.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9th ed. Harlow, England: Pearson.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