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從科學與技術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的角度出發,以個案議題的方式來探討科技與社會人文的牽連與交錯關係。科技的社會爭議可以從五個面向來進行分析,其一、系統面:科技社會問題通常沒有明確的邊界限制。其二、科技社會問題有其多樣性:技術無法脫離人而存在。其三、系統的持續變遷:完全的控制可以說是不可能的。其四、科技社會問題有其浮現生成的脈絡性:歷史的、文化的、政治的、經濟的與其他既有的社會特徵。五、科技的內生未知、風險與不確定性。
課程將以由國科會科普傳播產學合作計畫《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之紀錄片來作為探索臺灣社會中的科技爭議的主要媒介輔以業界講座與學術講座,系統性的探討十個重要主題:一、擁抱新科學:簡介科技的社會性脈絡;二、RCA事件:科學研究及法院審判都有其共通性,往往得在時間拉長獲得足夠證據資料後,才能釐清其中的因與果、功與過,只是這段漫長的歲月,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三、六輕石化管制:企業的利益考量與嚴格的污染管制會不會有衝突?我們應該要正視科學知識建構的政治過程;四、JR福知山線事故:日本新幹線成為日本技術實力的象徵,然而第一線的司機在訓練與行車現場卻遭遇非常大的壓力,規訓的養成訓練、效率與準點的文化造成事故,技術系統的抉擇與國家對於現代性的追求密不可分;五與六、離岸風電進行式(I, II):離岸風電是臺灣未來幾十年的重要建設,它不僅牽動著能源轉型,還是海域中的生態監測與施工衝擊減緩問題,而風電如何與漁業共存?七、農漁電共生:太陽光電是臺灣能源轉型的重要角色,大規模的安裝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農業與漁業共生是解決土地有限的最佳方法,然而如何確實達成共生的安排,還有有待眾人的持續監督;八、廢五金城市礦山:臺灣的綠色製程標準,不只在管理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提煉的過程中,對於環境及工作人員的傷害更不容忽視,新技術的研發與知識教育的推廣顯得益發重要;九、高雄氣爆:很少人有機會進到地底一窺地下管線縱橫交錯的真正面目,在這個狹小的空間中,如果缺乏正確的管線位置資訊,即很容易釀成重大的工安意外;十、核能災難:核能被視為是威權的科技社會政體,它的運作仰賴一套命令與服從的社會關係,整套的監控安全機制,從車諾比事件可以看見政治文化與技術文化的緊密共生。
能力項目說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Technoscience, Society & Controversy 科技社會與爭議
2024春, 楊智元 助理教授, 政大創新國際學院 |
|
1. 課程簡介
本課程從科學與技術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的角度出發,以個案議題的方式來探討科技與社會人文的牽連與交錯關係。科技的社會爭議可以從五個面向來進行分析,其一、系統面:科技社會問題通常沒有明確的邊界限制。其二、科技社會問題有其多樣性:技術無法脫離人而存在。其三、系統的持續變遷:完全的控制可以說是不可能的。其四、科技社會問題有其浮現生成的脈絡性:歷史的、文化的、政治的、經濟的與其他既有的社會特徵。五、科技的內生未知、風險與不確定性。
課程將以由國科會科普傳播產學合作計畫《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之紀錄片來作為探索臺灣社會中的科技爭議的主要媒介輔以業界講座與學術講座,系統性的探討十個重要主題:一、擁抱新科學:簡介科技的社會性脈絡;二、RCA事件:科學研究及法院審判都有其共通性,往往得在時間拉長獲得足夠證據資料後,才能釐清其中的因與果、功與過,只是這段漫長的歲月,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三、六輕石化管制:企業的利益考量與嚴格的污染管制會不會有衝突?我們應該要正視科學知識建構的政治過程;四、JR福知山線事故:日本新幹線成為日本技術實力的象徵,然而第一線的司機在訓練與行車現場卻遭遇非常大的壓力,規訓的養成訓練、效率與準點的文化造成事故,技術系統的抉擇與國家對於現代性的追求密不可分;五與六、離岸風電進行式(I, II):離岸風電是臺灣未來幾十年的重要建設,它不僅牽動著能源轉型,還是海域中的生態監測與施工衝擊減緩問題,而風電如何與漁業共存?七、農漁電共生:太陽光電是臺灣能源轉型的重要角色,大規模的安裝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農業與漁業共生是解決土地有限的最佳方法,然而如何確實達成共生的安排,還有有待眾人的持續監督;八、廢五金城市礦山:臺灣的綠色製程標準,不只在管理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提煉的過程中,對於環境及工作人員的傷害更不容忽視,新技術的研發與知識教育的推廣顯得益發重要;九、高雄氣爆:很少人有機會進到地底一窺地下管線縱橫交錯的真正面目,在這個狹小的空間中,如果缺乏正確的管線位置資訊,即很容易釀成重大的工安意外;十、核能災難:核能被視為是威權的科技社會政體,它的運作仰賴一套命令與服從的社會關係,整套的監控安全機制,從車諾比事件可以看見政治文化與技術文化的緊密共生。
2. 課程目標
|
|
3. 每週課程大綱 2/21 Week 1 課程簡介
|
|
2/28 Week 2 和平紀念日
|
|
3/6 Week 3 擁抱新科學 影片:擁抱新科學 指定閱讀: 吳嘉苓. 2014. 科技治理:面對不確定性的年代. 科技、社會、人2: STS跨領域新挑戰. 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林文源. 2013. 打造科技、打造人:後進實驗室追趕文化實作與人才培育. 《文化研究 》第17期. 第一、二節.
補充閱讀: Sergio Sismondo. 2007.爭議. 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林宗德譯. 臺北:國立編譯館
|
|
3/13 Week 4 RCA事件 影片:遲來的正義—RCA事件 指定閱讀: 陳信行. 2016. 觀看司法機器:純淨法則與現代社會的文化理路. 看見不潔之物:工業社會中知識權威的文化實作. 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補充閱讀: 林宜平。〈死了幾位電子廠女工之後:有機溶劑的健康風險爭議〉。《科技醫療與社會》第12期(2011):頁61-112。
|
|
3/20 Week 5 六輕石化管制 影片:石化管制追追追 指定閱讀: 杜文苓. 2018. 挑戰空污問題界定的公民科學. 科技、社會、人3: STS跨領域新繹路. 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Sergio Sismondo. 2007. 修辭與論述. 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林宗德譯. 臺北:國立編譯館
補充閱讀: 杜文苓;施佳良, 2014.06, '環評知識的政治角色:檢視六輕健康風險評估爭議, ' 臺灣民主季刊, Vol.11, No.2, pp.91-138.
|
|
3/27 Week 6 校外田野: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
|
|
4/3 Week 7 校際活動日停課
|
|
4/10 Week 8 JR福知山線事故 影片:八十秒的殺人事件 指定閱讀: 黃令名(2016)。通往「現代」的曲折軌道:臺北捷運的詮釋彈性與科技生活形式。科技醫療與社會,(22),9-61。
補充閱讀: 戴東源. 2012. 空難的真相與我們想像中不一樣?STS如何重組真相:意外多重奏. 王文基. 王秀雲, 郭文華編. 臺北:行人
|
|
4/17 Week 9 期中考週停課
|
|
4/24 Week 10 離岸風電進行式I (產業與技術) 影片:臺灣風起 第一、三集 指定閱讀: 呂欣怡. 2022. 從時間面向重思離岸風電與沿岸漁業的衝突. 考古人類學刊 ; 97期, P123 – 168
|
|
5/1 Week 11 離岸風電進行式II (生態與漁業) 影片:臺灣風起第二集、離岸奏鳴曲 (2019)、無法迴避的噪音鄰居(2023) 指定閱讀: 綠色和平. 2022. 滅絕危機 – 臺灣海洋保育現況與建議. 章節二~結論.
|
|
5/8 Week 12 農漁電共生 影片:當光電遇上候鳥(2019)、當光電來到嘉義布袋的鳥世界(2020)、為候鳥開餐廳(2020)、七股光電拚共生《下》(2023) https://youtu.be/GDy6z92hEsU?si=PHR02lumIKxQFdFn
指定閱讀: 楊智元,2022,電力的物質性:光電拼裝體的物質符碼,科技、社會、人4: 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邱花妹,2002,漁電共生行不行,科技、社會、人4: 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
|
5/15 Week 13 廢五金的城市礦山 (提出期末報告題目) 影片:開挖城市礦山—廢五金 指定閱讀: 廖昱凱. 2014. 市場化與社會技術裝配:臺灣電子廢棄物的流通與交換: 第二章 - 黑手實作與臺灣廢五金回收產業。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
|
5/22 Week 14 高雄氣爆 指定閱讀: 從地底引爆—高雄氣爆 洪文玲等. 2018. 站在氣爆的十字路口:談多重工程專業的交、錯. 科技、社會、人3: STS跨領域新繹路. 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張國暉.2018. 工程倫理的積極責任-回應〈台灣工程倫理回顧及科技與社會取徑〉. 《科技醫療與社會》第28期:頁153-159。
|
|
5/29 Week 15 核能災難 指定閱讀:HBO 核爆家園 第一集 張國暉(2013)。當核能系統轉化為科技政體:冷戰下的國際政治與核能發展。科技醫療與社會,(16),103-160。
|
|
6/5 Week 16 團體期末報告
|
|
6/12 Week 17 自主學習
|
|
6/19 Week 18 自主學習
|
|
參考閱讀: 楊弘任,2017,〈「養水種電」的行動者網絡分析:地方政府、光電廠商與在地農漁民〉,《臺灣人類學刊》,第15卷第2期,頁45-96
|
|
|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