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無論是內部(internal-)或國際性(international-)的,人口遷徙(population migration)及勞工流動(labor migration)係人力(manpower)於勞動市場及產業間重新配置(reallocation)的過程,它不僅影響勞動市場及產業的人力質與量的分配,亦對社會及經濟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課程設計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對勞工流動之現象及成因(phenomena)、決策機制(decision mechanism)、決定因子(determinants)及對勞動市場之影響(impacts),有更深一層瞭解。本課程之授課內容除了著重理論闡釋及分析技術層面之介紹,亦將著重在政策涵義(policy implications)的解釋,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勞動政策規劃(policy planning)、分析(policy analysis)及執行(policy implementation)的方式及培養相關實務能力。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計分為下列四大部分。首先著重在重要的勞工流動基礎文獻導讀和各理論之介紹,包括下列四個學門:(1).古典及新古典勞工流動理論:包括薪資差異理論(wage differential theory),人力資本理論(human capital theory),期望所得理論(expected income theory)和工作搜尋理論(job-searching theory);(2).新經濟學勞工流動理論(new economics of migration);(3).二部門勞動市場理論(dual labour market theory of migration);(4).世界體系理論(world systems theory of migration)。在講授這些理論時,我將著重在比較各學門之異同及其適用性。
第二個主題是台灣勞工流動和社會經濟及區域發展的動態變遷,這一部分目的是要系統性的介紹過去四百年 (1600-2000) 來,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台灣之內部及國際勞工流動與台灣內部和國際政經發展之相互關係,目的是希望學生瞭解台灣在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勞動力之流動型態和特徵,及前面所講授的理論在解釋上的適用性;主要內容包括(1)拓荒時期(Era of Frontier):1600-1894,(2)日治時期(Era of Japanese Jurisdiction):1895-1945,(3)戰後混亂時期(Age of Chaotic Times):1946-1949,(4)復原時期(Rehabilitation Period):1950年代,(5)快速工業化及經濟起飛時期(Era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Take-off):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6)轉型時期(Era of Transitions and Restructurings):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7)多元開放時期(Era of Pluralistic Developments);1980年代末,(8)後工業及新經濟發展時期(Era of Post-industrialization and Emerging New Economy):1990-2000年。
第三部分是勞工流動之型態、特徵、選擇性及決定因子,這一部分之講授內容,我將以台灣勞動市場為主,國外例子為輔,分別就區域勞工流動(regional labor migration)和產業勞工流動(industrial labor migration)二部分,來說明其種類和在勞動市場人力體系之意義及重要性。有關區域勞工流動,我欲講授之型態有(1).初級勞工流動(primary labor migration),(2).回流勞工流動(return labor migration),和(3).連續勞工流動(onward labor migration),並比較三者間異同之處及對區域經濟發展和人力資源之重要性。至於產業勞工流動,我將講授因工作變動(job change)所引發的業內(intra-industrial)和業間(inter-industrial)勞工流動,和二者間異同之處及對產業界人力資源及運用之重要性;接著將就(1).個人特徵(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就業狀況及個人之行、職業等),及(2).勞動市場之環境變動(ecological variables of the labor market,如區域之就業成長,失業狀況、所得分配、產業型態、政府區域發展政策等),說明及闡述區域勞工流動重要的選擇性型態及其決定因子。
第四部分係探討勞工流動對勞動市場之影響(impact on labor market)及勞動政策規劃及執行(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由於勞工流動(不論是區域流動或產業流動)係一具有高度的選擇性的人力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它對勞動市場人力資源之質與量及組成不僅有高度的影響性,亦對經濟及產業發展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這一部分我欲強調的主題包括:(1).勞工流動對區域人力資源的影響(impact on regional manpower);(2).勞工流動對產業人力資源的影響(impact on industrial manpower);(3).外籍勞工對國內勞工流動的影響(impact of foreign labor on migration of domestic labor),包括外勞對本勞就業及外勞對本勞內部流動(區域及行業別)的影響;(4).勞工流動和其他社會議題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一個主題(40%):重要的人口遷徙及勞工流動基礎文獻導讀和各理論之介紹
第二個主題(20%):台灣人口遷徙及勞工流動和社會經濟及區域發展的動態變遷
第三個主題(20%):人口遷徙及勞工流動之型態、特徵、選擇性及決定因子
第四個主題(20%):探討人口遷徙及勞工流動對勞動市場之影響
1. 課堂討論(30%)
2. 期中報告(30%)
3. 期中報告(40%)
無指定書目,依課程進度及實務需求指定書目及參考文獻。
Reference links regarding new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contemporary migration studies based on Big Data, Data Science, and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1. Examples of migration dynamics: https://www.rchss.sinica.edu.tw/capas/posts/11329 2. Example of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distribution: https://www.rchss.sinica.edu.tw/capas/posts/1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