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國際政治理論

Course Nam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國際政治理論(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是一門整合了傳統的國際史、思想史、政治哲學、以及倫理學的跨領域學科,也是當前西方政治學界正快速發展當中的新興次領域。本堂藉由閱讀《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向》深入探索「帝國與文明」這兩個理念,在歷史實踐過程中激發的理論爭議、現實難題,由跨文化的角度,論述西方文明為軸心的世界秩序以及普遍價值。

本堂課以格勞秀斯、霍布斯、洛克、盧梭、亞當•斯密、康德、柏克、孔多塞、邊沁、黑格爾、托克維爾、彌爾、馬克思共十三位橫跨英、法、德三大政治哲學傳統的思想家為核心,並透過以下主題的聚焦:自然法的詮釋、商業社會、對人文主義的批判、理性法則的求索、自由帝國主義、帝國論述的轉向、全球資本帝國,來看個人價值與人性想像、民族與國家、歐洲精神與世界歷史之間的複雜關係。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修畢此課的學生將對當前這新興領域的主要理論(例如康德永久和平論和羅爾斯的萬民法理論)有足夠的掌握,亦可針對特定理論或議題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Week 01 導論 

    Week 02 帝國殖民與霍布斯 梁裕康   

    Week 03 格勞秀斯《論捕獲法》之政治論述發展 賴芸儀

    Week 04 洛克:反奴隸的政治社會 陳禹仲  

    Week 05 亞當.斯密的帝國論述及其背景 陳正國 

    Week 06 文明帝國vs.野蠻帝國:從社會情感觀點重建柏克的全球政治思想 曾國祥   

    Week 07「自然非群性」的盧梭變奏:從共和帝國主義到共和邦聯 陳嘉銘

    Week 08 蹣跚徒行於荒野與田園之間:論邊沁的文明觀 陳建綱

    Week 09 期中考

    Week 10「帝國主義的後設敘事?」:康德論文化、文明與世界公民法權 周家瑜   

    Week 11 天真的孔多塞?反思孔多塞的帝國思想 沈明璁 

    Week 12 自由主義式帝國主義作為提升人類文明的政治工程:彌爾的國際政治思想及其當代意涵 葉浩

    Week 13 托克維爾論東方文明中的專制主義 許家豪 

    Week 14 黑格爾論市民社會、國家、民族與帝國 蕭高彥

    Week 15 帝國的邊界:再論馬克思 萬毓澤 

    Week 16 期末考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20%

    講述 Lecture

    5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程講述 50%

    小組報告 30%

    課堂討論 20%

    本課程無涉AI工具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曾國祥, 劉佳昊, 梁裕康, 賴芸儀, 陳禹仲, 陳正國, 陳嘉銘, 陳建綱, 周家瑜, 沈明璁, 葉浩, 許家豪, 蕭高彥, 萬毓澤,《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向》,台北:聯經。2022。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