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藝術社會學

Course Name: Sociology of Art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6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教室3/6起改到大勇樓210101) 

本課程旨在介紹社會學研究藝術的理論觀點和方法,以及藝術社會學的演進與跨領域路徑。第一單元首先將回溯藝術社會學的源起與開展:包括藝術史學、圖像學的文化與社會學轉向,Erwin Panofsky, Arnold Hauser學思演進為例說明,繼而探討歐美與臺灣社會學如何從自身學門衍生出藝術研究分支。本單元以知識社會學的角度考察藝術社會學的發展,包括基本觀點的採取、理論與研究方法的運用,以及關鍵議題的建立。第二單元著重探討藝術場域,以Pierre Bourdieu的相關理論為主,說明藝術場域的形態、場域自主化及其歷史發生過程,同時比較其他藝術界理論的異同。第三單元以藝術家作為研究對象,瞭解Norbert  Elias, Pierre-Michel MengerTia DeNora等社會學者對於音樂家的關注,學習如何應用社會學的思維,考察 「天才」 養成的個人因素與社會條件之相互作用。課程除了教師的講演之外,各週也將設立相關課題與同學進行互動討論,並能融會當代社會相應現象的觀察與反思。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瞭解藝術社會學基本原理和相關理論、研究方法論。

    2.掌握社會學與其他學科藝術研究路徑的不同及其跨域屬性。

    3.對藝術史與當代藝術培養社會科學觀察的視野。

    4.學習藝術史與美學觀點與社會學之間的對話。

    5.藉由藝術考察,反思社會學領域自身的限制與拓展潛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主題內容與指定閱讀  (暫訂版,以開學後的版本為準)

    第一單元:藝術社會學的起源與發展

    02/21

     課程簡介與導論

    02/28

     二二八和平紀念日放假

    03/06

    藝術社會學發展簡介

    • 洪儀真,2012,〈法國藝術社會學的發展脈絡與研究特色〉。《臺灣社會學刊》51159-190
    • 【延伸閱讀】  宋建林,2003,《現代藝術社會學導論》。北京:知識出版社。導言,頁1-16

    03/13

    藝術史研究的文化轉向】or當代藝術家林其蔚工作坊

    • 歐文潘諾夫斯基(E. Panofsky)著,戚印平、范景中譯,2011,《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上海:上海三聯書局。導論,    頁1-28
    • 【延伸閱讀】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 如果出版社。
    • 【延伸閱讀】陳美杏,2004,〈藝術生態壁龕中的創作者、作品與觀者:    淺談貢布里希與藝術社會學之間的關係〉。《臺大文史哲學報》60297-338

    03/20

     

    Arnold Hauser 從藝術社會史到藝術社會學

    • Arnold Hauser, 1952, “Prehistoric Times.” Pp. 25-43,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 Vol. I. New York: Knopf. (中譯本:阿諾爾德豪澤爾著,黃燎宇譯, 2015,《藝術社會史》第一章〈史前時代〉。頁1-13。北京:商務印書館。)
    • 【延伸閱讀】 Arnold Hauser 2015,《藝術社會史》第二章〈古代東方的城市文化〉。頁15-30

    03/27

     

    • Arnold Hauser, 1963 [1958], The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Meridian Books. Chap.1 & Chap.2 “. Pp.3-40 . (中譯本:阿諾德豪澤爾著, 陳超南、劉天華譯,1992,《藝術史的哲學》。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第一章 〈導論:藝術社會學的範圍和界限〉&第二章〈社會學的探討:藝術史中的意識型態概念〉,頁1-35)

    04/03

     民族掃墓節放假

    04/10

    • 阿諾德豪澤爾(Arnold Hauser)著,居延安編譯,1991,《藝術社會學》。臺北:雅典出版社。第一章〈基本原理〉,  頁1-31
    • 【延伸閱讀】 Hauser,《藝術社會學》。第二章〈藝術與社會的互動〉,頁33-62

    04/17

     期中考

    04/24

     藝術電影欣賞或專題演講 

    (影評加分作業: deadline: 2024/05/01 PM 23:59

    第二單元:藝術場域的社會學研究

    十一

    05/01

     

    Pierre Bourdieu場域的動力

    • (簡體中文版)皮埃爾布爾迪厄著,劉暉譯,2015[1979],《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上)(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北京:商務印書館。第四章〈場的動力學〉。頁349-401
    • (繁體中文版)皮耶布赫迪厄著,邱德亮譯,2023,《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臺北市:麥田出版社。第四章〈場域的動力〉。頁335-377
    • 【延伸閱讀】Howard S. Becker, 1982, Art World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中譯本:霍華德貝克爾(Howard S. Becker)著,盧文超譯,2014,《藝術界》。南京:譯林出版社。 

    十二

    05/08

    藝術場域的三態

    •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石武耕等譯,2016 [1992],《藝術的法則》(Les règles de l’art)。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第一部分   「場域的三態」之2.雙重結構的出現〉。頁196-230
    • 【延伸閱讀】 Bourdieu, 《藝術的法則》(Les règles de l’art)。第一部分    「場域的三態」之1.獲取自主權〉&3.象徵資產的市場〉。

    十三

    05/15

    藝術場域自主化的歷史發生

    • Pierre Bourdieu, 1993, “The Historical Genesis of a Pure Aesthetic.”    Pp.254-266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dited by R. Johns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中譯: 周憲譯,2010,〈純美學的歷史起源〉。收於《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45-60。)
    • 【延伸閱讀】Pierre Bourdieu,陳宗文譯,2022,《馬內的象徵革命:   藝術場域的誕生》(ManetUne révolution symbolique, 2013)。新北市:群學出版社。

    第三單元: 社會學眼中的天才與藝術家

    十四

    05/22

    Norbert EliasMozart研究

    • Norbert Elias, 1993, Mozart: Portrait of a Genius, edited by Michael Shröter and translated by Edmund Fephcott. UK: Cambridge, Polity Press. (中譯本: 伊里亞斯著,呂愛華譯,2005,《莫札特:探求天才的奧秘》。臺北:聯經。林端老師的〈導論〉與第二章〈宮廷社會裡的市民階級音樂家〉。頁3-36)

    十五

    05/29

    Pierre-Michel MengerBeethoven研究

    • Pierre-Michel Menger , 2008,“Artistic Genius and Its Analysis by the Social Sciences: An Application to the Case of Beethoven.” Arts & Societies. Editoral of May 15th 2008.
    • 【延伸閱讀】 Tia DeNora, 2006, “Music as Agency in Beethoven’s Vienna”, Pp.103-119 in Myth , Meaning and Performance: toward a New Cultural Sociology of Art. Edited by Ronald Eyerman and Lisa McCormick. Boulder, CO : Paradigm Publishers.

    十六

    06/05

      期末考

    十七

    06/12

     自主學習週 :參觀藝術展演及預備評論書寫

    十八06/19

     自主學習週:上傳藝術評論加分作業  (deadline: 2024/06/19 PM 23:59)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程強調基礎文本的深耕。學生有義務出席每週課程,掌握指定教材,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延伸閱讀文獻則提供知識上的拓深。評分標準為:

    (一)申論題考試期中考(40%)與期末考(40%將針對每週第一篇基本文獻與課堂講授內容,進行申論題筆試。

    (二)出席率與課堂表現20%):每週上課都將點名。無故缺課者,每次扣3分。教師按照每個人課堂上的互動與平時表現,予以加減該項成績。

    (三)加分作業:  1.藝術電影欣賞影評: 期中考隔週將播放藝術電影,撰寫影評心得一千五百字以上,隔週繳交。依照內容品質,最多可以加總分兩分。2.藝術評論書寫:請選擇任一當期藝術展覽、表演或當代藝術現象予以分析,撰寫評論至少一千五百字,內容應具藝術社會學的思維。請利用期末自主學習的兩週完成參訪、撰寫,最晚於第十八週上傳教學平台當週欄位。書寫卓越者,總分最多可加兩分。

     

    • 評量方式:期中考:40% 期末考:40% 出席率與課堂表現:2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 Victoria D. Alexander , 2003, Sociology of The Arts: Exploring Fine and Popular Forms.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張正霖、陳巨擘譯,2006,《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臺北:巨流。)
    • Arnold Hauser, translated by Kenneth J. Northcott, 1982, Sociology of Art.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阿諾德豪澤爾著,居延安編譯,1991,《藝術社會學》。  臺北:雅典出版社。)
    • Arnold Hauser, 1963[1958], The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Meridian Books.阿諾德豪澤爾(Arnold Hauser),陳超南、劉天華譯,1992,《藝術史的哲學》。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
    • Arnold Hauser, 1952,  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 Vol. I. New York: Knopf. 黃燎宇譯,2015,《藝術社會史》。北京: 商務印書館。)
    • Arthur C. Danto, 1997,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the Pale of History.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亞瑟丹托 著,林雅琪、鄭惠雯譯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臺北:麥田出版社。)
    • Herbert Read, 1937, Art and Society. London:Windmill Press. (赫伯特‧里德著,陳方明、王怡紅譯,1989[1937],《藝術與社會》。北京:工人出版社。)
    • Howard S. Becker, 1982, Artworld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霍華德‧貝克爾著,盧文超譯,2014,《藝術界》。南京:譯林出版社。)

    • Vera L. Zolberg, 1990, 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A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薇拉‧佐爾伯格著,原百玲譯,2018,《建構藝術社會學》。南京市:譯林出版社。)
    • 許嘉猷編,2015,《藝術與文化社會學新論》。臺北市:唐山。(臺灣藝術社會學家論文集)
    • 黃聖哲、孔建宸編,2022,《數位媒體時代的藝術與文化社會學》。臺北市:唐山。(臺灣藝術社會學家論文集)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請參見Moodle 教學平台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