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為以社會工作為出發點的碩士班質性研究入門,所謂以社會工作為出發點的意思並不是排除社工以外學門的學生,而是教學內容與案例會以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其他學門的學生可以用「同是助人專業」的思維進行類比學習。
教學目標是希望同學可以在期末,掌握質性研究的思維,並有初步執行質性研究的經驗後,有能力提出一份以質性研究為研究法的碩士論文計畫書。
本課程依照研究計畫書的架構分成概論、形成問題、資料蒐集、資料分析、研究嚴謹度與研究倫理五部分進行。概論部分以認識論的議題切入,釐清質性研究反實證典範的知識論立場,鼓勵同學必須回到自身生產知識的興趣,決定自己所採取的研究典範,提出符合該典範的研究問題。在瞭解詮釋典範與批判典範後,我們才能瞭解質性研究法的本質,深入介紹研究方法的技術面。資料蒐集方法則包括參與觀察、訪談、文本三種。研究方法包括個人傳記、民族誌、紮根理論、論述分析等,以方法介紹與案例並進的閱讀方式,幫助同學瞭解質性資料分析的歸納與演繹兩種邏輯。研究倫理則是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必須時時面對的兩難抉擇。研究嚴謹度將介紹不同典範的多元嚴謹度定義。期末報告每位同學將呈現自己的研究計畫初稿,並接受校外老師的點評。
本課程的教學方式以建立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為目標,透過文獻閱讀及心得書寫、小組討論、課堂報告的形式,增進學生對質性方法的認識。過程中將以作業形式讓學生練習實作。
能力項目說明
目標:
一、使學生能夠掌握質性研究的思考角度。
二、提供學生實際運用質性研究技巧的機會。
成效: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
日期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學習投入時數 |
|
|
|
2/19 |
課程說明 |
|
|
|
|
|
|
2/26 |
日常生活世界 |
課程內容:
說明:質性研究方法種類繁多,但其哲學根源不外乎詮釋學、現象學、批判理論、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等思潮。掌握這些哲學思潮的基本觀念,就能掌握質性研究的基本原則,不致迷失在質性研究方法的不同語言中。 指定閱讀: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第10堂、第12堂)台北:麗文。 鄒川雄(2003)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社教所。 參考閱讀: 李維倫(2016.06)。從實證心理學到實踐心理學:現象學心理學的本土化知識之道。台灣心理諮商季刊,8(2),1-15。 王增勇(2009/6) 解嚴後台灣福利運動建制化的過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407-417。 練習:
|
課堂討論 |
6 |
|
|
|
3/4 |
社會研究典範與問題意識 |
說明:典範視依照研究者的興趣而定,沒有對錯可言。尊重研究者的知識興趣,掌握典範是做研究與評論研究的基本功夫。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是研究典範的三個不同層次問題,討論方法論之前,需要先釐清研究典範之間的差異。 指定閱讀: Neuman, W.L. (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4nd Ed. Chp. 4. Toronto: Allyn & Bacon. 藍佩嘉(2005)一個質性研究的誕生:以家務移工的研究為例。婦研縱橫,76,22-30。 參考閱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第三章。台北:心理出版社。 畢恆達 (2005) 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頁5-14)台北:學富。
練習: 閱讀以下兩篇文章,嘗試用詮釋典範與批判典範的差異來比較文章在認識論的差異。
陳毓文(2000)他們想說什麼?--青少年自傷行為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127-177。 王增勇(2004) 透視專家權力:以台北市居家服務為場域的行動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3:51-77。 |
課堂討論 |
6 |
|
|
|
3/11 |
課堂報告 | 上台發表預計於學期末提交的研究計畫之研究問題說明,包括:問題的背景(如:為什麼會對這個問題感興趣?這個問題的背景介紹)、你對這個問題的前見、你的研究提問方向,以及你期待研究可以帶來的貢獻。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6 |
|
|
|
3/18 |
傳記研究:口述歷史與解釋性互動論 |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6 |
|
|
|
3/25 |
敘事研究與敘事行動研究 |
學習內容:
指定閱讀: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蕭阿勤(2012)。敘事分析。楊國樞、瞿海源、畢恆達(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巨流。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堂與教學季刊,17(4),1-24。
參考閱讀: 翁士恆、彭榮邦(2021)。敘事研究中「存在經驗」與「存有」的地理學方法探問:從情緒地理學與詮釋現象學取「徑」。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61,119-151。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https://doi.org/10.7082/CJGC.200903.0275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 究。16:23-69。 夏林清(1996)。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東大。 案例: 蔡培元 (2008)。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明宇﹙2005﹚。從沉倫走向能動: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敘說到社會實踐。 應用心理研究,25:115-142 郭志南 (2013)從寫不出論文的研究生談起:逆寫社工專業帝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6 |
|
|
|
4/1 |
民族誌與參與觀察 |
指定閱讀: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第13堂)台北:麗文。 Spradley, J. (197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Chp. 3. (pp. 28-35).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pradley, J. (1979). The ethnographic interview (Interviewing an informant. pp. 55-76).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參考閱讀: 黃舒楣(2021)觀察記錄。洪伯邑(編)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案例: 洪伯勳(2010)。製造低收入戶-鄉愿福利國家之社會救助官僚實作。﹝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79a94。 蔡宛庭(2010)。「我只是想要照顧他們而已!」:都市原住民自發性兒童照顧聚點之民族誌研究。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菁、王芝安(2002)。九二一災區組合屋田野筆記。應用心理研究,13,199-231。 王增勇、郭孟佳(2020/03)歷史創傷與原住民族社工的實踐:如何以故事解讀原住民族家庭暴力?社區發展季刊,169,242-255。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6 |
|
|
|
4/15 |
建制民族誌 |
建制民族誌是女性主義結合民族誌而成的研究取向,目的是在為弱勢者畫日常生活的權力地圖,作為一種意識覺醒的知識介入。
指定閱讀: 王增勇(2012)建制民族誌:為弱勢者發聲的研究取徑。楊國樞、瞿海源、畢恆達(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二版),頁313-343。台北:巨流。 王增勇(2020/02)你聽不懂我的恐懼:建制民族誌在社會倡議的運用。王增勇、梁莉芳編,為何建制民族誌如此強大:解碼日常生活的權力遊戲。(頁531-571)臺北:群學出版社。 參考閱讀: Smith, Dorothy著;廖珮如譯(2023[2005])《建制民族誌:使人們發聲的社會學》(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A Sociology For People),巨流出版社。 案例: 許可依(2020/02)家暴社工為什麼要演戲?高危機實務場上的斷裂經驗。王增勇、梁莉芳編,為何建制民族誌如此強大:解碼日常生活的權力遊戲。(頁531-571)臺北:群學出版社。 |
課堂討論
|
6 |
|
|
|
4/22 |
紮根理論與主題分析 |
作為質性研究的代名詞,紮根理論是質性研究者必須瞭解的方法。
指定閱讀: 林本炫(2003)紮根理論研究法評介。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社教所。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第15堂)台北:麗文。 參考閱讀: 藍佩嘉(2012)質性個案研究法:紮根理論與延伸個案法。楊國樞、瞿海源、畢恆達(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二版。頁61-92。台北:東華。 案例: 高淑菁(2001)主題分析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王舒云(2003)新手爸爸難為?台北:遠流。 王增勇、呂又慧(2009) 往水深處划去:從陳怡吟的書寫看社工的靈性修養。生命教育研究,1卷1期,55-82。 紀慧文(1998)12個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台北:唐山。 |
|
|
|
|
|
4/29 |
論述分析與文本分析 |
後現代主義思潮帶來的語言轉向,讓語言成為分析的重點。內容分析也因為典範的差異呈現不同的分析取向,後現代主義啟發的分析,從框架分析、論述分析、敘事分析、到文本分析。敘事分析已經討論過,這裡就不再提。案例中會呈現建制民族誌的文本分析、以及政治檔案研究的案例。 指定閱讀: 周平(2012)。論述分析。楊國樞、瞿海源、畢恆達(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巨流。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案例: 莫藜藜、鍾道詮 (2008)。社會工作教科書愛滋議題呈現之內容分析檢視與批判。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2(2),41-90。 Chambon, A., & Bellamy, D. (1995). Ethnic identity,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welfare policy in the Canadian context: A comparative discourse analysis. Journal of Sociology & Social Welfare, 22(1), 121-147. 王增勇、王信翰(2021)與老人一起生活:撒固兒部落文健站實踐文化主權的解殖歷程。黃應貴編,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臺北:巨流。 鄭怡世 (2014 )。隱沒的追求正義論述: 1987—2007 年報紙再現社工員實務行動的框架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8(2),73-120。 陳進金(2021)許席圖案:被逼瘋的愛國自覺青年。陳進金、陳翠蓮、蘇慶軒、吳俊瑩、林正慧合著。政治檔案會說話:自由時代公民指南。台北:春山。 |
課堂討論 |
6 |
|
|
|
5/6 |
反身性與嚴謹度 研究倫理
|
反身性與嚴謹度 指定閱讀: Kvale, S.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Chp. 13. (pp.229-248) London: Sage. 蔡尚衡(2024)冤案創傷與社工實踐的想像:從聽見蘇建和的生命敘事看見冤獄受難者。政大社工所碩士論文計畫書。 參考閱讀: 田哲榮、司徒懿譯(2010)。質性研究的潛力:八大提醒。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第十二章)。(David Silverman(2006)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台北:韋伯出版社。 Crawford, F., Dickinson, J., & Leitmann, S. (2002). Mirroring meaning making: Narrative ways of reflecting on practice for action.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1(2), 170-190.
研究倫理: 研究是一種關係,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相遇,質性研究社群對研究倫理的規範共識為何,是每位質性研究者必須事前知道並思考過的議題。 課程內容 1. 保密、研究倫理審查 2. 研究的原創性與剽竊議題 3. 文獻的引用之倫理議題。 4. 研究者的研究位置反思、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權力議題 5. 成為一位有文化敏感度的研究者 指定閱讀: 朱元鴻(1997)。 〈背叛/洩密/出賣:論民族誌的冥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 29-65。 畢恆達(2012)研究倫理。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總論與量化研究法。頁37-64。台北:東華。 參考閱讀: 田哲榮、司徒懿譯(2010)。研究的道德倫理。解析質性研究法與資料(第九章)。(David Silverman(2006)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台北:韋伯出版社。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第18堂)台北:麗文。 |
課堂討論 |
6 |
|
|
|
5/13 |
資料分析練習(傳記/個人) |
每位同學提供自己的逐字稿2-3頁,進行編碼練習。 |
課堂討論 |
6 |
|
|
|
5/20 |
資料分析練習(民族誌)
|
每位同學提供自己的逐字稿2-3頁,進行編碼練習。 |
課堂討論 |
6 |
|
|
|
5/27 |
資料分析練習(紮根/經驗) |
每位同學提供自己的逐字稿2-3頁,進行編碼練習。 |
課堂討論 |
6 |
|
|
|
6/3 |
期末發表(一) |
每位同學提出研究構想(10分鐘),由老師邀請相關學者擔任回應人。 |
課堂討論 |
6 |
|
|
|
6/10 |
期末發表(二) |
每位同學提出研究構想(10分鐘),由老師邀請相關學者擔任回應人。
|
課堂討論 |
6 |
|
|
|
6/14 |
彈性學習/與教師討論期末報告的書寫 |
課堂討論 |
6 |
||
|
|
6/21 |
繳交期末報告 |
|
|
1. 課堂參與 (10 %):評量項目包括上課出席及討論發言的參與度。學生必須在學習過程中扮演主動及積極的角色,需要在課堂上投入討論與分享看法,並學習對同儕的發表提供建議。
2. 作業 (40%):
為了能充分地參與在每週的課堂討論,學生應完成每週的指定閱讀,並需於指定週次完成主題作業或指定文獻之閱讀。本課程合計有2篇主題作業及8篇閱讀心得。
(1) 主題作業:作業書寫內容說明會陸續提供。第一份作業為問題意識,由同學提出感興趣的主題;第二份作業為訪談分析,透過實際訪談,初步瞭解相關主題可能出現的議題。
(2) 文獻閱讀心得:學生應於周次的導讀文獻挑選一篇,書寫心得報告,以幫助自己有效地參與課堂討論。報告內容應包括:此篇文獻的優缺點或是你的提問,以及本週文獻與你所關心的研究議題或你的實務工作有什麼關聯?給了你什麼啟發?篇幅以一頁為限(約900字)。
(3) 作業格式:請用中文APA 第七版格式。(中文請用 12 號新細明體、1.5 倍行距、繁體中文,英文請用 Times New Roman 12pt。用A4直式紙,橫向書寫,每頁上下邊界2.4公分及左右邊界2.5公分,且每頁都要排頁碼。)
(4) 主題作業及閱讀心得繳交期限為該週上課日前一天晚上6點前,請上傳到數位平台。
3. 同儕小組(20%):
(1)回饋
學生會依照對研究方法的興趣分為六組,每組2-3人,透過同儕學習,學生練習評論同學所寫的文章,學習彼此交換意見,以及在課堂上發表意見。評分標準會在著重於學生的參與度、以及給予同儕的建議之品質。
學生每週會以兩至三人為乙組,交換彼此當週導讀文獻閱讀心得或是指定主題作業。同儕小組應針對同儕的閱讀心得或作業互相書寫評論(100字以內),並交換彼此的看法與意見。
(2)導讀
第二週到第十四週間安排六組同學進行分組導讀,帶領全班同學進行導讀。每篇文章以單獨導讀為主。導讀小組必須準備PPT,每篇導讀最多十分鐘的時間導讀。
(3)研究提問發表與評論
學生需於第四週上台發表預計於學期末提交的研究計畫之研究問題說明,包括:問題的背景(如:為什麼會對這個問題感興趣?這個問題的背景介紹)、你對這個問題的前見、你的研究提問方向,以及你期待研究可以帶來的貢獻。
報告PPT 以10頁為限。請於3/9晚上11:59前傳給授課教師及擔任評論的同學。學生發表時間以10分鐘為限 (包括7分鐘報告,同儕3分鐘的回饋)。此發表將指定同學互相擔任評論人。評分標準會在於發表學生之研究提問的完整性,以及給予同儕的評論建議。學生若有需要,可善用師生討論時間(office hours週一上午)與教師討論報告內容。
6. 研究計畫書 (30%)
(1) 口頭報告 (10%): 分別於5/31及6/7報告,報告時間每人以20分鐘為限,包括15分鐘報告,以及5分鐘的現場提問與回答。此發表將邀請相關學者/學長姊擔任回應人。報告PPT 以20頁為限。請於5/27晚上11:59前傳給老師,以讓評論人閱讀)。
(2) 書面報告 (20%): 學生應於期末提交一份研究計畫書,內容應包括:研究動機/背景、研究問題、文獻回顧(需至少參考五篇學術文章)、研究方法、研究倫理及限制,以及你預期這份研究可以所做的貢獻等,學生可以參酌教師針對期末口頭報告的PPT修改建議,整合於此份報告中。請使用中文APA格式(第七版)作為書寫規範。內容以20頁為限。繳交期限為6/21 11:59PM。
王增勇、梁莉芳編(2020/02)。為何建制民族誌如此強大:解碼日常生活的權力遊戲。(頁531-571)臺北:群學出版社。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台北:麗文。
張君玫譯 (2000)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弘智。Denzin, N. 1989.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Thousand Oaks: Sage.
楊國樞、瞿海源、畢恆達(主編)(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巨流。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