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高齡化社會以及全球化下的國際移動已是許多國家的現況,發展跨越教育邊界的跨文化、跨世代華語課程,不僅是回應台灣社會的必要研究也是回應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要課題。尤其海內外的華語教學現場,除了正規學制中小學的華語課程有機會依據年齡來分班,在高等教育以及語言中心之華語課程主要是以能力來分班,因此華語文教師除需具備跨文化的課程設計能力也需具備代間教學的素養,以因應全球高齡化下的混齡課堂特性。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目的在培養華語文跨文化代間教學與研究素養,以回應海內外的華語文教育趨勢,目標有三:
一、能應用華語文跨文化代間教學理論設計適切的教學方案
二、能分析跨文化代間外語教學的相關研究並思考華語教學與研究之連結與應用
三、能反思自己的華語文化教學觀與研究歷程以促進跨文化代間理論與實務的轉化
根據上述目標,課程內容包含以下三大面向:
一、理論:教師講述理論與實務現況
二、實務:教師引導教學設計與分析
三、應用:師生主題研究探討與反思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Week |
課程主題 Topic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
|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
||||
1 |
課程概述 |
課程大綱與講義 |
課堂討論 課後反思 |
3 |
1 |
2 |
源流定義 |
跨文化代間語言教育的源流與定義 |
課堂討論 課後反思 |
3 |
1 |
3 |
研究範疇 |
華語文跨文化代間教育概述 |
課堂討論 課後反思 |
3 |
1 |
4 |
華語作為外語教育 |
華語跨文化代間教育的理論與模式(I) |
課堂討論 課後反思 |
3 |
1 |
5 |
華語做為傳承語 |
華語跨文化代間教育的理論與模式(II) |
課堂討論 課後反思 |
3 |
1 |
6 |
華語作為目的語 |
實體演講I: |
課堂討論 心得反思 |
3 |
1 |
7 |
放假 |
兒童清明連假 |
放假 |
3 |
1 |
8 |
學習意願與動機 |
聽線上演講: 跨越邊界的華語文跨文化教學:從教什麼到如何學 |
心得反思 |
3 |
1 |
9 |
學習意願與動機 | 跨文化代間共學的意願、動機與障礙(II) |
自主學習與實作 |
3 |
1 |
10 |
認知特性 |
跨文化代間交流的認知機制與學習特性(I) |
自主學習與實作 |
3 |
1 |
11 |
課程參考目標與評估工具 |
華語文跨文化代間共學的課程目標與指引 |
課堂討論 課後反思 |
3 |
1 |
12 |
課程設計 |
華語跨文化代間課程設計原則與操作 |
課堂實作 課後反思 |
3 |
1 |
13 |
教材教法 |
實體演講II |
課堂互動 心得反思 |
3 |
1 |
14 |
教學設計 |
華語文跨文化代間學習活動設計與研究(II) |
主題報告 研討反思 |
3 |
1 |
15 |
教學設計 |
華語文跨文化代間學習活動設計與研究(III) |
主題報告 研討反思 |
3 |
1 |
16 |
教學評量 |
華語文跨文化代間學習活動評估與反思 |
自主學習 反思報告 |
3 |
1 |
課堂參與 40 %
課堂報告 30%
教學實作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