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東亞現代性與文化翻譯專題

Course Name: Seminar on Modernity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East Asia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課程概述Course Description

「現代性」與「翻譯」作為後殖民研究中重要的分析對象,回應的是以西方為中心的知識生產問題。本課程將以此脈絡為線索,探討後殖民理論家如何問題化(problematize)「現代性」與「翻譯」這兩組相互扣連的知識生產架構,並進而討論東亞各地文學與文化場域中的再現、權力與歷史問題。在閱讀材料的設計上,修課人員將從國族、性別這兩組主題交互討論「現代性」與「翻譯」中隱含的劃界系統(bordering system):一套劃定疆界、差異與分類的知識生產系統,這組知識生產系統將貫穿整個學期課程安排,也將是課堂討論的主軸。學期最後將由修課人員發表研究提問,透過練習發展各自期末報告之問題意識來總結學習成果。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理解「現代性」與「翻譯」 兩組概念與知識生產的關係。
    2. 閱讀後殖民研究領域中重要的經典著作
    3. 認識「國族主義」與「性/別」如何透過「現代性」與「翻譯」建構。
    4. 理解「殖民現代性」中的知識生產問題。
    5. 初步理解東亞各地的文學論述中的「現代性」與「翻譯」問題。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課程進度 Course Schedule

     

    1    導論及課程安排說明

     

    I. 概念 The Conceptual Map

     

    2 「現代性」作為權力論述

    • Hall, Stuart. “The West and the Rest: Discourse and Power,” in Formations of Modernity. Stuart Hall and Bram Gieben (eds), Cambridge: The Open University, 1992: 275-320.
    • Marshall Berman,〈現代性——昨天,今天和明天〉,《文化現代性讀本》,周憲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 27-52
    • 補充材料:Stuart Hall,〈現代性的多重建構〉,《文化現代性讀本》,周憲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 53-68

     

    3  「翻譯」作為劃界系統

    • 酒井直樹,〈現代性與其批判: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問題〉,《超克「現代」 : 臺社後/殖民讀本;下冊》,陳光興 (),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2010年,頁 147-173
    • Sakai, Naoki. ‘Translation as a filter’ in Transeuropéennes no.1, March 2010. (http://www.transeuropeennes.eu/en/articles/200) 〈翻譯作為一個過濾器〉(提供中譯)
    • 補充材料酒井直樹,〈西方的錯位與人文學科的地位〉,《西方的幽靈與翻譯的政治》,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74- 97

     

    4 「現代性」、「翻譯」與歷史書寫

    • Dipesh Chakrabarty, “Chapter 3: Translating Life-Worlds into Labor and History,” Provincializing Europe, 2000: 72-96.
    • 補充材料:Dipesh Chakrabarty, 〈作為印度歷史中的一個問題的歐洲〉,《西方的幽靈與翻譯的政治》,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162- 187

     

    II. 「現代性」與國族、性別

     

    5  「現代性」與國族

    • 班納迪克.安德森,〈第一、三、五章〉,《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和散佈》,台北:時報出版,2010年。
    • Thongchai Winichakul、袁劍 譯,〈導論:國家感的存在〉,《圖繪暹羅》〔Siam Mapped, 1994,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年,頁1-25

     

    7  「現代性」、國族與女性

    • Partha Chatterjee,〈婦女與民族〉,陳順馨.戴錦華選編《婦女、民族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2004年,頁255-287
    • 周蕾,〈第三章 現代性與敘事——女性的細節之處〉,《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西方與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頁 130-184。
    • 補充材料:Tani E Barlow,〈中國與區域研究中的女性主義幽靈〉,《西方的幽靈與翻譯的政治》,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200-232

     

    III. 「翻譯」與國族、性別

     

    8  翻譯與國族、性別

    • 劉禾,〈導論:跨文化研究的語言問題〉,《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 1900-1937)),宋偉杰等譯,北京:三聯,2008年,頁 5-56
    • 陳佩甄,2016. 10,〈翻譯國族「她」者:台韓殖民時期女性第三人稱代名詞的創造與寓意〉,《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3期,頁147-174

     

    9  翻譯與性別政治

    • Spivak, G. C.著,〈翻譯的政治〉,《翻譯與後現代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5年,頁 215-236
    • Sherry Simon,〈翻譯理論中的性別〉,《語言與翻譯的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309-357
    • 補充材料: Chamberlain, Lori. “Gender and the Metaphorics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awrence Venuti [ed.],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0: 314-329.

     

    10            撰寫期中報告


    IV. 東亞「殖民現代性」與「文化翻譯

     

    11   殖民現代性

    • Barlow, Tani E. “Introduction: On “Colonial Modernity”’, Formations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 ed. Tani E. Barlow,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20.
    • Barlow, Tani E. “Debates Over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 and Another Alternative.” Cultural Studies 26:5, 2012: 617-644.

     

    12  台韓殖民現代性

    • 〈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臺灣的「殖民地近代性」〉、〈有關朝鮮「殖民地近代性」論點之整理與重建〉,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
    • 阿里夫德里克(Dirlik, Arif)著、馮奕達譯,〈全球現代性與殖民〉,《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新北:衛城出版社,2018,頁47-80

     

    13  影像現代性與翻譯國族

    • 周蕾,〈作為民族誌的電影;或,後殖民世界中的文化互譯〉,《原初的激情》台北:遠流,2001年,頁263-300
    • 史書美,〈導論 〉,《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台北:聯經,2013年,頁13-69
    • 補充材料:Kim Soyoung,〈懸疑的現代性〉,《西方的幽靈與翻譯的政治》,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290- 307

     

    V. 東亞現當代文學中的「現代性」與「翻譯」

     

    14  現代文學與現代「性」

    • 柄谷行人,〈第三章 〉,《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吳佩珍譯,台北:麥田出版,2017年,頁107-136
    • 陳佩甄,〈現代「性」與帝國「愛」:台韓殖民時期同性愛再現〉,《台灣文學學報》23期,2013年,頁101-136

     

    15  臺灣現代主義與文化翻譯

    • 張誦聖,〈試談幾個研究「東亞現代主義文學」的新框架——以臺灣為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五期,台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91月,頁41-58
    • 邱貴芬,〈翻譯驅動力下的台灣文學生產〉,《台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頁197-273
    • 張馨文,〈何謂台灣的「主體性/subjectivity」?一個在亞洲「之間」的方法論的 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11期,2018年,頁7-57

     

    VI. 期末報告

     

    16  課堂總結+期末報告討論   

    18  繳交期末報告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程要求 Course Requirements :

    1.  課堂參與:積極出席與發言討論,每週針對當週讀物提出問題,上課時繳交。 
    2. 課堂導讀:修課與旁聽者需認領一到兩週的導讀工作。
    3. 期中報告:初步選定研究主題,並發展問題意識。期中報告以資料收集為主,並選定課程指定的兩篇論文為文獻回顧材料,試寫3-5頁(3000字以上)的報告,並在期末兩週安排口頭報告。
    4. 期末報告:以期中報告為基底,撰寫一篇10-12頁(8000字以上)完整論文。

    評量標準Grading criteria:

    1. 出席及課堂討論30%
    2. 課堂導讀20%
    3. 期中報告20%
    4. 期末報告3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 許寶強、袁偉選編,《語言與翻譯的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 陳永國編,《翻譯與後現代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5
    • 陳光興 編,《超克「現代」 : 臺社後殖民讀本(下冊)》,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2010年。
    • 若林正丈吳密察 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交錯》,台北:播種者,2004年。
    •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宋偉杰等譯北京:三聯2008年。
    •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和散佈》,台北:時報出版,2010年。
    • 柄谷行人《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吳佩珍譯,台北麥田出版2017年。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Yes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