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旨在研讀戰後台灣文學相關史料,除了讓學生直接接觸史料外,也對各時期文學環境與文壇趨勢更進一步認知,並希望透過相關文獻的閱讀,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能力項目說明
1. 認識戰後台灣文學的相關文獻史料。
2. 提高閱讀史料的問題意識。
3. 找出可供研究的題目和研究方法。
4.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一週(02/14) 課程介紹 、戰後文學的硏究焦點與課題
第二週(02/21) 先行閱讀: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聯經,2011)第九、十一、十三章
第三週(02/28) 先行閱讀: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十八、十九、二十一章
第四週(03/07)《前鋒》(1945)、《新台灣》(1946)、《現代週刊》(1945) 、《台灣月刊》(1946)
第五週(03/14)《政經報》(1945)、《台灣評論》(1946)、《台灣文化》(1946)、《新知識》(1946) 、《文化交流》(1947)
第六週(03/21)《新新》(1945)、《潮流》(1948)、《寶島文藝》(1949)、《半月文藝》(1950)
第七週(03/28)《文藝創作》(1951)、《幼獅文藝》(1954)、《文壇》(1952)
第八週(04/04)《軍中文藝》(1954)、《革命文藝》(1956)、《新文藝》(1962)
第九週(04/11)《自由談》(1950)、《暢流》(1950)、《台北文物》(1952)
第十週(04/18)《自由中國》(1949)、《文星雜誌》(1957)
第十一週(04/25)《中華婦女》(1950)、《婦友》(1954)
第十二週(05/02)《藍星》(1957)系列詩刊、《現代詩》(1953)
第十三週(05/09)《創世紀》(1954)、《笠詩刊》(1964)
第十四週(05/16)《文學雜誌》(1956)、《現代文學》(1960)
第十五週(05/23)《筆匯》(1957)、《文季》(1966)系列雜誌
第十六週(05/30)《夏潮》(1976)、《台灣文藝》(1964)、《文學界》(1982)
第十七週(06/06)課程檢討與總論
課堂作業與發表 50%
期末報告 50%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文學界,1986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自立晩報,1991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聯合文學,2004
周英雄、劉紀蕙,書寫臺灣,麥田,2004
陳建忠等著,臺灣小說史論,麥田,2007
趙遐秋、呂正惠著,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人間,2002
陳康芬,斷裂與生成-台灣五0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10
徐秀慧,光復變奏-戰後初期台灣文學思潮的轉折期(1945-1949),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