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台灣民族主義發展史

Course Name: The History of Formosa Nationalism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2.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Benedict Anderson說,「民族與民族主義」的問題造成二十世紀兩個重要思潮—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理論的共同挫敗,又說幾乎所有民族主義的現象都同時涉及了歷史縱深以及跨國因素,所以歷史社會學和比較方法是研究民族主義最不可或缺的途徑之一。台灣的政治發展經驗,恰是活生生的例子,戰後的國民黨統治不只是威權的,更是「中國的」,而反對運動不只從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找到依據,也有美、日等國際因素的影響,合而言之是「台灣人出頭天」的型塑主體過程。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引導學生從縱向的荷西、明鄭、清治、日治、戰後台灣史尋找台灣民族主義的正反因素,並且從橫向的國際環境因素來理解台灣政治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課程大綱】

    一、史明的「台灣民族主義」概說

    二、從東亞朝貢體系到近代民族國家

    1.朝鮮例(esp.從殖民地到獨立的過程)

    2.琉球例(esp.戰後經託管而後歸屬日本的過程)

    三、漢人在台灣的第一個政治體系

    1.明鄭王國與清帝國之間的和與戰(郭廷以,《台灣史事概說》)

    2.明鄭的成敗因素

    四、清治時期的台灣

    1.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背後

    2.牡丹社事件的重要意義(愛德華.豪士,《征臺紀事:牡丹社事件始末》)

    五、日治時期的台灣

    1.一八九五「台灣民主國」釋義(黃昭堂,《台灣民主國之研究》)

    2.結束分類械鬥、產生本島人意識的過程

    3.殖民統治的現代性

    六、二戰後的發展

    1.影響重大的二二八事件

    2.從開羅會議公報到舊金山和約(王景弘,《強權政治與台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王景弘,《台灣會生存下去》)

    3.冷戰結構下的黨化與中國化

    4.曲折的路徑:民主化與台灣化,「已經獨立」的虛實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50%

    討論 Discussion

    %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平時分配進度口頭報告參與討論 50%

    2.期末書面研究報告 5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主要參考書目】

    1.黃枝連,《亞洲的華夏秩序—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形態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2.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

    3.Douglas Mendel, The Politics of Formosan Nationalis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0.

    4.若林正丈著,洪郁如等譯,《戰後台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