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台灣消費文化史

Course Name: History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in Taiwa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在傳統社會以生產為中心,進入消費社會,則以消費為中心,及至後消費社會,消費更不是一種非日常的行動,而是日常生活中隨時在進行的行為。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即是本課程所要討論的重點。

本課程以台灣從日治時期的小賣業開始,以百貨公司為中心,看百貨公司的發展如何呈現台灣在各個時代的購物乃至消費的現象,並籍此討論台灣各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樣態。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修習本課程可以得知如何研究沒有完整檔案的庶民生活史的方法論,以及消費的基本理論。同時,得以對台灣自1895至1990年代的台灣社會購物/消費樣態的變化,及其背後的階層變遷與文化因素有所理解。

    台灣人是怎麼從為需要而購買,到能夠娛樂但卻不足以消費,到能消費卻沒有足夠豐厚的消費符號貯槽,到真正進入消費社會,這段歷史是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學習的。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第1週 概論

    第2-3週 Campbell, Colin《浪漫倫理與現代消費主義精神》CH4

    第4-5週Campbell, Colin《浪漫倫理與現代消費主義精神》CH5

    第6週 李衣雲 '日治時期日本百貨公司在台灣的發展:以出張販賣為中心,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No.33, pp.155-200。2010.05

    第7週 李衣雲*, 2014, '日治時期視覺式消費與展示概念的出現:台灣百貨公司的初步發展, ' 臺灣歷史的多元傳承與鑲嵌,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pp.313-338

    第8-9週 李衣雲*, 2021.12, '戦時体制下台湾の「デパート」―全体主義と個人の軋轢, ' 二つの時代を生きた台湾 ― 言語・文化の相克と日本の残照, 三元社, pp.2-41.(有中文版)

    第10-12週 李衣雲*, 2021.05, '娛樂與消費的複合體:1960年代再興起的台北市百貨公司,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No.55期, pp.頁167-218.

    第13-15週 李衣雲〈 邁向文化品味與符號消費的百貨公司〉

    第16週 總結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5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平時表現60%

    期末報告4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王志弘

     2003〈臺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臺北)52:127-186。

    王志弘、高郁婷

    2019〈從大眾日夢到分眾休閒:臺北都市消費轉型下的電影院〉,《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臺中)10,頁3-40。

     

    平野聡

    2015〈中華帝國の擴大と「東アジア」秩序〉,收入佐藤卓己編,《歴史のゆらぎと再編》。東京:岩波書店。頁149-174。

    吳聰敏

    2004 〈臺灣農村地區之消費者物價指數: 1902–1941〉,《經濟論文叢刊》(臺北)33(4),頁321-355。

     

    李廣均

    2015〈臺灣「眷村」的歷史形成與社會差異:列管眷村與自力眷村的比較〉,《臺灣社會學刊》(臺北)57,頁129- 172。

     

    許嘉猷

    1989a〈臺灣代間社會流動初探:流動表的分析〉,收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頁517-549。臺北:中硏院三硏所。

    1989b〈臺灣中產階級的估計及其會經濟特性〉,收入蕭新煌主編,《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57-76。臺北:巨流。

     

    章英華

    1986〈清末以來臺灣都市體系之變遷〉,收錄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頁223-27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黃順星

    2017〈文化消費指南:1980年代的《民生報》〉,《中華傳播學刊》(臺北)31:117-155。

     

    蕭新煌

    1988 〈臺灣社會結構的轉型〉,《勞工之友》(臺北)449,頁18-23。

    1989 〈總論:臺灣中產階級何來何去?〉,收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頁5-20。臺北:巨流。

    2007 〈臺灣社會的貧富差距與中產階級問題〉,《臺灣民主季刊》(臺北)4(4),頁143-150。

    Natanson, Maurice A.

    1992 〈導論〉,收於Alfred Schutz作,《舒茲論文集第一冊:社會現實的問題》,頁1-22。臺北:桂冠。

     

    今村仁司

    1986 《資本主義》。東京:新曜社。

    1994 《近代性の構造:「企て」から「試み」へ》。東京:講談社。

    1998 《近代の思想構造——世界像・時間意識・労働》。京都:人文書院。

    加藤幹郎

    2006 《映画館と観客の文化史》。東京:中公新書。

     

    佐佐木孝次

    1985 〈承認の欲望理論〉,收於山本哲士監修,《欲望のアナトミア 人の卷 消費の幻視人》,頁194-195。東京:ポーラ文化研究所。

     

    李永熾

    1989 《徒然集上、下》。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2010 《從啟蒙到啟蒙:歐洲近代思想與歷史》。新北:稻鄉出版社。

    2022 《臺灣戰後的光與影》。臺北:允晨。

     

    李永熾.李衣雲

    2019 《邊緣的自由人: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臺北:遊擊文化。

    李衣雲

    2017 《臺湾における「日本」イメージの変化、1945-2003―「哈日現象」の展開について》。東京:三元社。

    桜井哲夫

    1984 《「近代」の意味:制度としての学校・工場》。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

    高丘季昭、小山周三

    1970 《現代の百貨店》。東京:日本新聞経済社。

     

    富永健一

    1996 《近代化の理論》。東京:講談社。

     

    菊池敏夫

    2012 《民国期上海の百貨店と都市文化》。東京:研文出版。

    連玲玲

    2017 《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柔縉

    2011《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 

    劉進慶

    1995 《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

    Barthes, Roland

    1976 《神話作用》。東京:現代思潮社。

    Baudrillard, Jean

    1979 《消費社会の神話と構造》。東京:紀伊國屋書店。\

    Böhme, Gernot

    2006 《雰囲気美学》。京都:晃洋書房。

    Bourdieu, Pierre

    1988《実践感覚I》。東京:みすず書房。(今村仁司、港道隆譯自:Le sens pratique, Paris:Editions de Minuit. Paris : Éditions de Minuit, 1980.)

    2002 《ディスタンクシオン I、II》。東京:藤原書店。(石井洋二郎譯自:La distinction :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Paris :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1979.)

    Corbin, Alain

    2022《惡臭與芬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