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教育政策分析作為一門應用的新興學科,重點在於如何妥善運用相關的資訊,解決實際的教育政策問題。雖然一般而言,教育政策較常見的是採取一種將政策獨立於社會歷史文化脈絡之外的理性模式。但是如果我們認為政策是由社會產生的,那麼「社會」的理解將會影響到政策的產生,而社會的理解又取決於採取何種社會學觀點和社會學本身的定義。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的前半段從幾種「社會」研究取向討論教育政策,好比探討1.政策內容(content):教育政策建構教育傳遞結構、2.政策形成脈絡(context):教育政策形成的社會場域關係、3.政策形成歷程(process):教育決策的歷程,以及4.政策實施(implementation) :教育政的實現之日常生活世界的條件。因此基於這樣的精神,我們將會討論教育政策的前台與後台,以及市場機制/國家介入的辯證,還有政體中心論與歷史制度論的分析概念。本課程的後半段延續前半段的分析架構,主要針對幾種在幼教場域的政策,進行系統性的閱讀與分析,好比合約特許學校/公辦民營、教育券、在家自行教育、幼托分流與整合、少子化、教育優先區與國幼班、NCLB等。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授課方式:指定閱讀的文獻主要由授課教師帶領大家思考討論,每週由一位同學負責引導討論並蒐集當週相關教育政策的新聞事件(新聞一定要跟正在發生的教育政策有關,請勿找教育理念抒發的文章)。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課前課後作業 |
學生學習投入時間(含課堂教學時數) |
|
1 2/20 |
課程介紹與交換意見 |
課堂討論、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2 2/27 |
導論篇 教育政策分析導論 |
無 |
無 |
3 3/5 |
教育政策的前台:政策制定過程 &教育政策的後台:教育政策背後的意識形態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4 3/12 |
台灣幼教政策的鉅觀分析 台灣幼教改革與政策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5 3/19 |
幼托分流與整合 |
無 |
無 |
6 3/26 |
台灣的幼兒教育與師資培育制度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7 4/2 |
幼教課程政策的轉變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8 4/9 |
理論觀點與分析模式 市場機制:右派觀點的教育政策vs國家介入:左派觀點的教育政策 閱讀材料:見指定/參考書目20-25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9 4/16 |
政體中心論與歷史制度論的啟發 閱讀材料:見指定/參考書目26-29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0 4/23 |
相關幼教政策分析篇 合約特許學校/公辦民營 閱讀材料:見指定/參考書目30-33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1
4/30 |
學生專題計畫討論(TBA) |
3-6小時 |
|
12 5/7 |
教育券、在家自行教育 閱讀材料:見指定/參考書目34-41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3 5/14 |
調整到百年幼教論壇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4 5/21 |
少子化 閱讀材料:見指定/參考書目42-45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5 5/28 |
教育優先區與國幼班 & 台灣的另類教育 閱讀材料:見指定/參考書目46-51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6 6/4 |
NCLB 閱讀材料:見指定/參考書目52-55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7 6/11 |
教育機會均等:市場機制還是國家介入的兩難 閱讀材料:見指定/參考書目56-58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8 6/18 |
期末報告 |
期末分享 |
3-6小時 |
1.每上完一個主題的下一週,請繳交1-3頁的反省筆記(只寫主題一到主題三),每次佔10分,共30分。
2.期末報告自行選擇相關主題探討(希望同學可以學會寫好的評論性文章),請繳交3-5頁的報告,佔50分。
3.導讀至少兩次以上,佔20分。
[教材為教師編輯而成的course package.]
1.張芳全(2003)。教育政策分析的典範與研究取向,教育研究月刊,105:44-59。
2.張鈿富(1995)。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選讀p.3-51,教育政策分析之基本概念、教育政策分析之理論基礎,以及教育政策問題建構的方法)
3.張芳全(2006)。教育政策過程與方法分析,教育資料集刊,31:33-60。
4.顏國樑(2000)。我國教育基本法的立法過程、內容分析及其對教育發展的影響,新竹師院學報,13:375-401。
5.許朝信(2001)。我國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探討--以教育基本法制定為例,教育政策論壇,4(1):167-194。
6.俞懿嫻(2006)。教育政策的哲學思維,教育資料集刊,31:17-32。
7.黃乃熒(2006)。從意識型態觀點探索教育政策的執行,教育資料集刊,31:241-264。
8.孫煒(2002)。教育政策的治理結構--新制度論的觀點,理論與政策,16(2):91-110。
9.歐庭君(2003)。1996年教育改革下的幼教政策論述,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選讀)
10.謝子元(2005)。近代台灣幼教政策發展之研究:比較福利國家觀點。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選讀)
11.張孝筠等(1999)。我國幼兒教托政策分流研究,教育政策論壇,2(1):87-127。
12.李駱遜(2007)。幼托整合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研習資訊,24(3):113-126。
13.羅鳳珍 (2012),我國幼兒教育政策實施影響之初探--以及幼兒教育券、國幼班、幼托整合政策為例,教育行政論壇,4(1),87-112。
14.鐘芳玲、賴文宗、周美慧 (2012),幼托整合後幼兒園園長領導之新典範--多元文化取向轉型領導,師說,228期,頁18-26。
15.洪福財(2002).幼兒教育史:台灣觀點。台北:五南。(選讀ch3、ch4 & ch5)
16.洪福財(2002). 我國幼稚園師資培育之歷史研究--1897-1949,世新大學學報,12:125-147。
17.林育瑋(2006). 幼兒教師那裡去了呢?:以統計資料談學前教育師資人力結構,教育研究月刊,147:122-140。
18.幸曼玲等(2015)。新課綱想說的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理念與發展。台北:心理。
19.幸曼玲等(2013)。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實踐:以南海實驗幼兒園方案課程為例。台北:心理。
20.Apple, M. (2005)。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以及教育改革的政治,取自誰害怕教育改革:結構、行動與批判教育學。台北:洪葉。
21.巫有鎰(2003)。新右教改潮流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衝擊,屏東師院學報,18:437-457。
22.謝廣錚(2000)。英國1988年以降官方教育政策之研究---以新右派市場機制理論分析,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選讀)
23.黃政傑、蔡其蓁(2003)。國家介入教育的合理基礎,南師學報:教育類,37(1):117-127。
24.陳致嘉(2001)。State, Education, and Power: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Marxist Theories of State and Education Relationships,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2-48。
25.蔡其蓁(1999)。幼兒教育國家介入------一個批判的觀點,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選讀)
26.唐文慧、葉書毓(2006)。國民年金及勞退新制立法過程之比較:政體中心的觀點,研究台灣,1:59-107。
27.李明璁(1996)。國家機器, 政治轉型, 與社會福利/以「老人年金」議題之發展(1992-1995) 為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選讀)
28.莊文忠(2003)。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16(4):15-44。
29.孫煒(2002)。比較海峽兩岸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度架構,社會文化學報,15:125-147。
30.李希揚(2003)。教育公辦民營與教育選擇權之關係探討,國民教育研究集刊(臺南師院),153-178。
31.張弘勳(2005)。我國幼托園所實施公辦民營之分析,幼兒保育學刊,1:76-94。
32.黃嘉雄(2000)。美國信託學校理念與制度之探討,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3:177-201。
33.陳成宏(2004)。政治系絡中的公平、卓越、自由三價值:一個了解美國特許學校的複合三角關聯模式,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3:109-126。
34.符碧真(1999)。從美國教育券之實施論我國教育券政策,教育研究集刊,42:203-231。
35.蕭芳華(1999)。幼兒教育券政策分析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9(1):135-175。
36.謝美慧(2000)。英國幼兒教育券計畫--從政策分析的觀點評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5):136-159。
37.邱志鵬、巫永森(2001)。臺灣地區幼兒教育券政策之歷史研究,兒童福利期刊,1:1-40。
38.楊巧玲(2000)。教育行政的鬆綁與再規範:以在家自行教育為例,教育政策論壇,3(1):97-116。
39.鄭玉卿(2002)。西方兒童在家自行教育之研究--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革,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309-325。
40.吳瓊洳(2006)。我國實施在家自行教育相關法令的內容分析,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7(1):133-154。
41.張盈堃(2005)。階級品味與在家自行教育: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取自誰害怕教育改革:結構、行動與批判教育學。台北:洪葉。
42.張孝筠(2006)。「數據會說話」--我國少子化效應對幼保生態的影響以及對幼托整合後研擬《幼兒園設施及設備標準》(草案)的啟示,兒童及青少年福利期刊,10:285-295。
43.段慧瑩(2007)。臺灣人口結構變遷之幼兒教育政策及其興革,教育資料與研究,74:57-71。
44.徐聯恩、彭志琦(2006)。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對幼教環境的影響及其因應之道,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0:123-142。
45.薛曉華(2004)。少子化的教育生態轉變是危機或轉機?兩種價值觀的檢視--兼論因應少子化時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政策,臺灣教育,630:21-30。
46.廖春文(2000)。教育優先區發展模式及實施策略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4:1-50。
47.王朝貞(2006)。淺談國幼班的實施契機與措施,國民教育,46(6):46-51。
48.張碧如、段慧瑩(2004)。臺灣偏遠地區原住民學前教保育現況與整合考量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61:29-36。
49.張孝筠(2007)。我國「扶持五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往下延伸之必要性,教育研究月刊,161:5-14。
50.陳世聰(2006)。「扶持五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之政策分析,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選讀)
51.唐宗浩等(2006)。另類教育在台灣。台北:唐山。
52.陳玉娟(2005)。美國重要教育政策法案回顧與啟示--以「將每個小孩帶上來法案」為例,中等教育,56(5):152-163。
53.黃嘉雄(2007)。論美國「無落後學生法案」的教育改革觀,國民教育,47(6):27-36。
54.賴志峰(2002)。美國中小學教育改革新趨勢之評析及啟示--2001年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國民教育研究學報,9:273-297。
55.賴志峰(2004)。美國中小學學校選擇政策新趨勢:以聯邦法案與最高法院判決為例,教育政策論壇,7(2):29-57。
56.秦夢群(2002)。市場機制或社會正義--教育券政策走向之分析研究,教育政策論壇,5(2):25-42。
57.陳怡如(2004)。我國國小教育及幼兒教育改革初探--行政干預與市場機制之比較觀點,新竹師院學報,19:89-112。
58.劉世閔、吳育偉(2004)。家長教育選擇權:教育公平與績效的雙刃劍,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