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文化研究是一門新興學科,著重於探討當代文化中的大眾文化、被主流文化排斥或被優勢文化壓抑的邊緣文化或次文化,以及文化中的權力關係和運作機制等探討。除了分析大眾文化中的媒體效應、消費趨勢外、針對文化現象中的種族(例如強勢/弱勢族群)、性別(男性/女性/跨性別)、階級(上流階層/中下階層)或空間的社會建構等差異論述和認同形成,文化研究提倡跨越學科的態度和研究方法,強調對於沈默失聲者或失能者的真實瞭解和人道關懷、對於權力論述或文本的批判解析,以及抗拮實踐或基進民主的社會運動取向。本課程聚焦在兒童的議題上,前半段先讓同學認識文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論,後半段透過閱讀與影像欣賞方式,應用文化研究的理論於兒童研究上。
能力項目說明
這門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瞭解何謂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探索哪些議題,文化研究使用了哪些文化理論,用什麼樣的觀點來分析探索當今文化現象,並應用到兒童研究的議題上。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課前課後作業 |
學生學習投入時間(含課堂教學時數) |
1 2/21 |
課程介紹與交換意見 閱讀材料:見指定/參考書目1-5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2 2/28 |
228放假一次 |
|
|
3 3/6 |
什麼是文化研究?文化研究與社會學的關係 &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Gramsci的文化霸權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4 3/13 |
英國Birmingham學派與法國Bourdieu的文化社會學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5 3/20 |
法國的後結構主義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6 3/27 |
文化研究的方法論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7 4/3 |
校際活動週停課一次 |
|
|
8 4/10 |
文化的結構面與文化的行動面 &文化、學校教育與學習 閱讀材料:見指定/參考書目22-30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9 4/17 |
文本分析再現的兒童圖像 (1) 閱讀材料:見指定/參考書目31-34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0 4/24 |
文本分析再現的兒童圖像 (2) 閱讀材料:見指定/參考書目35-37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1 5/1 |
學生專題計畫執行(TBA)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2 5/8 |
兒童文化產業 閱讀材料:見指定/參考書目38-41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3 5/15 |
調整到百年幼教論壇 |
|
3+6小時 |
14 5/22 |
淘氣男孩/壞坯子男孩的文化省思 閱讀材料:見指定/參考書目42-43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5 5/29 |
看不見的底層社會與小孩 閱讀材料:見指訂/參考書目44-45 |
閱讀指定文獻 |
3+6小時 |
16 6/5 |
影像專題:是枝裕和電影中的小孩 |
電影中的兒童再現 |
3+6小時 |
17 6/12 |
學生期末分享 |
學生期末分享 |
3+6小時 |
18 6/19 |
繳交期末報告 |
繳交期末報告 |
|
課堂導讀20%、反省筆記50%(研究寫作工作坊與3次主題反省筆記)、期末報告30%
1 Lewis Jeff著 邱誌勇.許夢芸譯(2002/2006)。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韋伯。
2 Turner, G. (1998).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台北:亞太。[選讀 Ch1文化研究:基本觀念 & Ch2文化研究:簡要歷史]
3葉啟政(2000).「『文化』在西歐社會思想中的歷史意涵」、「『文化』做為與『社會』對立的概念」、「『社會』取向與『文化』取向的分合交錯」,收錄於葉啟政著,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三民書局。[選讀第六章第五、六節、第七章第二節,pp.225-43,255-63]
4陳光興 (2001) 〈譯序︰文化研究在英國的歷史變動軌跡〉,《文化、社會與媒體》,陳光興、方孝謙召集與校訂,唐維敏、程宗明等譯,台北:遠流。
5陳光興 (2005) 〈文化研究在台灣到底意味著什麼?〉,《文化研究在台灣》,陳光興編(頁 7-25)。台北:巨流。
6朱元鴻(2000). 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收錄於張苙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 (pp.11-45)。台北:遠流。
7黃聖哲(2010)。文化工業理論的重建,社會理論學報,13(1):141-160。
8張君玫(2001).譯序:翻譯名詞說明。收錄自J. Storey著,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pp.i-x)。台北:巨流。
9 Gramsci, A. (1990). 文化與意識形態霸權。收錄自吳潛誠主編,文化與社會—當代論辯 (pp.63-73).台北:立緒。
10黃庭康(2002).葛蘭西:國家權力與文化霸權。收於蘇峰山主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pp. 1-33)。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研究所。
11楊洲松(2004).當代文化與教育:文化研究學派與批判教學論取向。台北:洪葉。[選讀ch3文化研究學派與教育]
12孫紹誼(1995).通俗文化、意識形態與話語霸權:伯明罕文化研究學派評述。當代,114: 68-89。
13 Hometh, Axel (1992).片段化的象徵世界:波迪爾文化社會學的省思,當代,77:14-31。
14 Garnham, N., & Williams, R. (1992).波迪爾的文化社會學,當代,77:32-41。
15陳瑞麟(2002).批判性地檢試傅柯的「知識/權力」理論,2002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論文。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系。
16 Wuthnow, R. et al (1994).傅柯的新結構主義,文化分析(pp.135-178).台北:遠流。
17翟本瑞(2002)〈閱讀傅科與傅柯式閱讀〉,收於蘇峰山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pp. 147-188),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研究所。
18梁雯晶(2011)。成為「新國民」──近代中國兒童形象的建構(1895-1937)(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8269833444235694028
19 Edles, L.D. (2006).文化社會學的實踐。台北:國立編譯館 & 韋伯。[選讀Ch5 自然主義的探究法:民族誌學、俗民方法論與劇場研究; Ch6論述分析與閱聽人與訊息接收研究:文本、談話與意義的建構與解構]
20 Griswold, W. (1988).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for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14: 1-35. (Optional)
21 C. 德特赫 (2015)。數位化時代的定量調查和兒童的文化實踐:一個社會學的問題?,社會理論學報,18卷2期,頁289-300。
22 Johnson, A.G.(2003).見樹又見林。台北:群學。[選讀ch2文化 — 符號、觀念和生活的種種 & ch3社會生活的結構]
23 Jenks, C.(2000). 文化。台北:巨流。[選讀ch2 文化與社會結構、ch3 文化與社會行動]
24何明修(2002).革命的節慶、節慶的革命:Mona Ozouf對於集體行動研究的啟示,文化研究月報,11期。(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73.htm )
25何明修(2004).文化、構框與社會運動,台灣社會學刊,33:157-199。
26 Swidler, A. (1986). "Culture in Action: Symbols and Strateg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 273-86. (Optional)
27 Pai, Y., & Adler, S.A. (2006).教育的文化基礎。台北:學富。[ch2 (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 、 ch4 (文化多元主義、民主與多元文化教育)、ch6 (文化與學習者的教育發展) & ch7 (文化與學習的歷程)]
28 Nieto, S. (1992). Affirming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 Longman. (我們只讀Cultural issues and their impact on learning那一章)(本書的中文導讀可以參見劉美慧主編的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
29 Ogbu, J. U. (1995/2001).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learning.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p. 582-593). New York: MacMillan
30林慧絢 (民104),重看兒童學習:在影像課程中的接合實踐,教育實踐與研究,28卷1期,頁207-240。
31游珮芸 (民91),日據時代的兒童文化--從「兒童街」看臺北兒童藝術協會,兒童文學學刊,8期,頁77-90。
32陳淑媚(2003)。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圖畫教育之探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95320372700091999170
33蔡凱伊(2016)。《臺灣日日新報》商業廣告所見的兒童意象(1898-1936)(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1365148791733043622
34余品慧(2013)。「中華兒童叢書」插畫中的兒童形象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1495103133374896962
35吉田光(2016)。日治時期台灣兒童閱讀文化之考察-在台灣發行的兒童雜誌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27525255124054445441
36李玉姬(2009)。台灣兒童雜誌《東方少年》(1954~1961)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26979964578615123605
37吳宜玲(2008)。由《東方少年》月刊論五○年代台灣的兒童文化(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82813053097898180578
38諶淑婷(2013)。專屬孩子的角落 ──台灣獨立兒童書店的經營難題探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3961135955537388979
39劉恩廷(2008)。台灣少子化對未來兒童教育出版業影響之研究。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40張耀水(2008)。兒童故事屋家長消費體驗與消費意願實證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1簡佩瑋(2002)。台灣本土幼教頻道節目規劃策略之初探─以東森幼幼台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4797311501434596618
[另外參考唐台齡(2010)。台灣電視兒童節目半世紀之路1962~2009。台北:巨流。]
42Ferguson, A.A. (2001). Bad boys: Public schools in the making of black masculinities.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43 Timimi, S. (2005). Naughty boys: Anti-social behavior, ADHD and the role of culture. Palgrave Macmillan
44 Goffman, A. (2018)。全員在逃:一部關於美國黑人城市逃亡生活的民族誌。台北:衛城。
45黃克先(2020)。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台北: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