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家庭游(遊)藝學

Course Name: U-E Learning in Famil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3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主張君子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游藝ㄧ詞即出自於此。藝,即六藝謂禮、 樂、 射、 御、 書、 數也。游者,玩物適情之謂。意指孔子提倡人們的生活少不了詩書禮樂等娛樂技藝活動,有助於陶冶性情、紓解生活、品味美學。

游藝生活,最初發生在幼兒童年時期。家庭中,父母帶孩子玩玩具、玩遊戲,將自身童年的傳統玩物傳承,又或因為現代的商業市場與創新科技等環境影響而有新的游藝樣貌。本次課程在生態環境理論的視野下,進行在家庭幼兒教育下游藝學的了解與探究。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探究家庭中孩童遊戲與戲游玩具的經驗與智慧
    2. 幼教生態發展論看微觀生活環境中游藝玩物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3. 研讀遊戲理論中探討幼兒遊戲及玩具間的關係
    4. 消費時代中「商業性玩具」對幼兒的影響
    5. 遊藝專題研討: 家庭手工藝術(木作、染布、編織、刺繡、羊毛氈、泥塑等)、玩具、戶外遊具(共融遊戲場、自然遊具)
    6. 幼兒游藝空間個案研討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內容

    教學活動與課前課後作業

    學生學習投入時間(含課堂教學時數)

    1

    課程簡介: 課程架構、授課方式與評分說明

     

    3-6小時

    2

    理論的探索:從遊戲理論到家庭游藝學

    實作活動:自然藝術-樹林裡的色彩遊戲

    書自然遊戲經驗

    遊戲活動構思與練習

    3-6小時

    3

    說一個童年的故事:童年記憶與生命經驗探索

    實作活動:自然藝術-年輪、森林與童年記憶

    書寫童年記憶

    遊戲活動構思與練習

    3-6小時

    4

    5

    孩子們在做什麼?親子遊藝空間探索與觀察

    親子遊藝空間田野觀察

    (個人觀察紀錄)

    3-6小時

    6

    3-6小時

    7

    理論的探索:從人類生態發展論看家庭游藝學

    實作活動:自然藝術-自然線條觀察與植物圖繪

    成長過程中的遊戲經驗

    遊戲活動構思與練習

    3-6小時

    8

    親子遊藝空間探索報告

    個人報告:親子遊藝空間觀察心得與討論

    3-6小時

    9

    期中考

    10

    古典幼兒教育家的智慧–Froebel給孩子的恩物

    實作活動:Froebel恩物實物操作

    閱讀文獻及影片與討論

    實物操作

    3-6小時

    11

    家庭游藝文化專題–「家」的意義

    實作活動:木積木與森林裡的小木屋

    實作與討論

    3-6小時

    12

    3-6小時

    13

    家庭游藝文化專題-「家庭」經驗

    實作活動-繩結與木框平織

    實作與討論

    3-6小時

    14

    家庭游藝文化專題–童年時期的親子關係探索

    實作活動-羊毛氈與刺繡

    實作與討論

    3-6小時

    15

    遊藝活動設計發表與課程回顧

    分組報告與綜合討論

    3-6小時

    16

    17

    學生自主學習專題諮詢與討論

    諮詢與討論

    3-6小時

    18

    3-6小時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1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35%

    其他: Others: 手作活動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課堂參與討論 20%
    2. 手作活動參與 30%
    3. 個案觀察作業 20%
    4. 分組實踐活動 3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倪鳴香、孫華(2017)野桐工坊泰雅編織課程草案2015年宜蘭慈心華德福人智學基金會專案

    倪鳴香主編(2019)積木世界幼兒經驗與創意的展現。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翁陽明(2005)。幼兒家長購買益智教育玩具的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之研究 : 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馬祖琳主編(2009)。幼兒創造性思考的表徵經驗-台中市愛彌兒幼兒園積木活動紀實。台北市:心理。

    張世宗(2001)。兒童非兒戲台灣傳統童玩與益智游藝。台北市傳藝中心籌備處。

    張世宗(2006)。游藝學應用模式初探以博弈遊戲的功能性分析為例。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學報,19199-116

    畢恆達(1995)。物情物語一個環境心理學家的空間觀察。台北張老師。

    郭竟晃譯(2000)(Hughes, Fergus P.)。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台北市紅葉。

    傅敬涵(2006)。從親子玩玩具情境中看不同社經地位母親的語言互動方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葉立文(2015)。為娃做個娃探究母親與媧豆兒布娃娃的邂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潘惠玲(1992)。我國兒童之遊戲行為。師大學報,37111-131

    謝依玲(2009)。樂高玩具與樂高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瞿中蓮、夏淑怡譯(2000)。玩具國物語。台北市:商周。

    羅美惠譯(2001)(Miller, G. Wayne )。娃娃夢工廠。台北市新新聞。

    郭姿瑩等編(2012)。從傳遞關年到促進互動­-博物館的學習空間。2011第六屆美術館教育國際研討會。臺北市立美術館。

    侯天麗莊麗娟(2009)。家庭對科學知識的建構以博物館為脈絡。中華民國第25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Bronfenbrenner, Urie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中譯本: 曾淑賢、劉凱、陳淑芳 (2010)。人類發展生態學 。台北市:心理

    Sandberg, Anette & Vuorinen, Tuula (2008). Dimensions of childhood play and toys.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Vol. 36, 2, 135–146.

    (其他相關文獻隨堂再補充)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