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佛教經典傳播再廣,也必須保留基本教義和祖師傳承,那麼讀者如何辨別印度、西域、中國色彩? (readership)有些印度菩薩、祖師甚至到中國變了性,又是在哪種文類中改變的?
佛教經典也是一種文學形式,深受其社會文化影響;佛教傳播過程中的翻譯轉化,佛教經典文獻如何維繫其宗教基調,並與新社會的知識表達方式互動匯流,其實非常複雜。前人研究往往透過作者(authorship)的僧俗身分,討論佛教文學的中印分流,但是因為欠缺印度文學背景,其判別標準還是傾向以中國文學為基礎。本課程將改以文類為比較基礎,尋找佛教傳記本土化的機制。
ke4傳記最重要的功能在於建立形象,成為信眾膜拜和學習的對象。而流傳中國最廣的「女神」信仰,就是由無男女相的觀世音菩薩變成溫婉慈悲的白衣老母相。因此在內容上,本課程選擇性別轉化(甚至女性聖化)為主題。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研究分析:(1) 透過文類轉化,佛教傳記的本地化;(2)在此過程中,聖凡男女的性別關係如何被重塑,進而融會與改變佛教的性別理念。這樣主題式的閱讀中國佛教傳記文學,創新活潑而有趣,將讓修課同學理解佛教經典文獻的文學性與宗教性。
能力項目說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每一單元的第一週先介紹二-三本經典的背景格式,以及細讀其一頁內容,然後進行比較.
第二週讀學者研究成果,然後再分析這些作品的差異和演變。
第一單元 中印佛教文學
第1週 2/22 導論(一)
〈中國佛教文學史工作坊會議記錄〉,《中國佛教文學史研究通訊》第12期,2019/10/26。
丁敏,1996,《佛教譬喻文學研究》,臺北:法鼓文化。
第2週 2/29 導論(二)佛教的文類
李玉珍,2016,〈導論:覺苦悟道的佛教文學主題意識〉,《佛教文學裡的聖凡男女》(臺北:新文豐出版社),頁1-28。
第二單元 從譬喻到敦煌 第3週 3/7, 第4週 3/14
楊明璋,2020,《神異感通‧化利有情:敦煌高僧傳讚文獻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
楊明璋,2015,《敷演與捏合 :敦煌通俗敘事文學的敘人體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
John Kieschnick (柯嘉豪), 2022, Buddh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第三單元 釋迦摩尼傳可歌可舞 第5週 3/21 佛傳經典
曇無懺譯,《佛所行讚》T4, No. 192.
僧佑,《釋迦譜》T50, No. 2040.
第6週 3/28 釋迦牟尼與祖師羅漢
龔寯, 2005, 〈唐宋佛教史傳中的禪師想像—比較僧傳與燈錄有關禪師傳的書寫〉,《佛學中心研究學報》第10期,頁151-184。
John Kieschnick (柯嘉豪), 2022, Buddh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第7週 4/4 放假
第四單元 觀世菩薩可男可女 第8週 4/11
于君方著,陳懷宇,林佩瑩,姚崇新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臺北:法鼓文化。
第9週 4/18
Ng Zhiru, 2015, The Making of a Savior Bodhisattva: Dizang in Mediev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第五單元 從羅漢神通到高僧傳
10週 4/25
丁敏,2007,《佛教神通 : 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硏究》,臺北:法鼓文化。
龔寯, 2005, 〈唐宋佛教史傳中的禪師想像—比較僧傳與燈錄有關禪師傳的書寫〉,《佛學中心研究學報》第10期,頁151-184。
John Kieschnick (柯嘉豪), 1997, The Eminent Monk: 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第11週 5/2
白照傑,2019,《圣僧的多元创造 :菩提达摩传说及其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第12週 5/9 期中考
第六單元 從長老尼偈到比丘尼傳
第13週 5/16
王儒童校註,2006,《比丘尼傳》,北京:中華書局。
鄭殿臣,1999,《長老偈與長老尼偈》,台北:圓明出版社。
第14週5/23
王儒童校註,2006,《比丘尼傳》,北京:中華書局。
梁端校注,1981,《列女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第15週 5/30 小組討論總結
第16週 6/7期末論文報告
1. 課堂出席30%—包含出外聽演講,參加戶外實習與田野活動
2. 課堂討論35%—閱讀講義以及對演講者發問、小組討論
3. 期末報告35%--選擇實習團體或採訪主題,進行5,000-8,000字書面報告,或者以媒體等其他形式呈現(須先與教師討論)
*本課程講義主要來自下列專書篇章
丁敏,2007,《佛教神通 : 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硏究》,臺北:法鼓文化。
丁敏,1996,《佛教譬喻文學研究》,臺北:法鼓文化。
于君方著,陳懷宇,林佩瑩,姚崇新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臺北:法鼓文化。
白照傑,2019,《圣僧的多元创造 :菩提达摩传说及其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李玉珍,2016,《佛教文學裡的聖凡男女》,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黃敬家,2011,《詩禪、狂禪、女禪:中國禪宗文學與文化探論》,臺北:學生書局。
楊明璋,2020,《神異感通‧化利有情:敦煌高僧傳讚文獻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
楊明璋,2015,《敷演與捏合 :敦煌通俗敘事文學的敘人體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
蕭麗華編著,2021,《中國佛教文學史》上冊,高雄市: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廖肇亨編著,2021,《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高雄市: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John Kieschnick (柯嘉豪), 1997, The Eminent Monk: 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John Kieschnick (柯嘉豪), 2022, Buddh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g Zhiru, 2015, The Making of a Savior Bodhisattva: Dizang in Mediev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