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道教:歷史與主題

Course Name: Taoism: History and Themes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擬系統講授各個時期的道教歷史發展脈絡,以及不同面向的道教主題研究,包括:如何界定道教;道教與民間宗教;道教經典與文獻;丹道與修煉;道教儀式;當代台灣道教;道教、女神與女人等主題。課程內容更多聚焦於目前國際道教學界關注的當代地方道教研究議題,以及道教田野調查方法的訓練與實際應用。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課程目標旨在結合歷史文獻與當代實地調查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辨及開展創新研究的能力。首先通過閱讀相關經典、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建立基礎知識、掌握研究現況並學習研究方法。同時結合田野調查研究方法與實習,培養學生蒐集與分析新資料的能力。進而通過撰寫閱讀心得、演講紀要、田野計畫、口頭報告與研討發表等作業形式,訓練學生思考、寫作及發表能力。另配合教師專題研究計畫,安排國際學者講座與小型工作坊,提升學生的研究視野,以期給有志於鑽研道教及相關研領域的學子奠定研究基礎。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2/19 課程簡介:研究領域、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技巧

     

    • 2/26 如何界定道教
      1. Kristofer Schipper(施舟人),〈道教的清約〉,《法國漢學(宗教史專號)》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149-167
      2. John Lagerwey(勞格文),“Questions of Vocabulary or How Shall We Talk About Chinese Religion”, Lai Chi Tim ed.,《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事業,1999,頁165-181。〔勞格文著、譚偉倫譯,〈詞彚的問題──我們應如何討論中國宗教〉,《法國漢學(宗教史專號)》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260-270。〕
      3. 李豐楙,〈道經之河:從四個道教實例發現容納與流變、淘汰與自淨的現象〉,《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363-402

     

    • 3/4 道教世界

    1. 索安(Anna Seidel)著,呂鵬志等譯,《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35-74。(五、道教世界)

    2. 索安(Anna Seidel)著,呂鵬志等譯,《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75-94。(六、中國文化中的道教)

    3. 索安(Anna Seidel)著,呂鵬志等譯,《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95-108。(七、道教和佛教)

    ***

    4. Seidel, Anna, “Chronicle of Taoist Studies in the West (1950-1990)”, Cahiers d’Extrême-Asie vol.5 , 1989-1990, 223-347.

     

    • 3/11道教史
    1. 索安(Anna Seidel)著,呂鵬志等譯,《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11-35。(四、道教史)
    2. Anna Seidel,“Imperial Treasures and Taoist Sacraments.”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r of R. A. Stein, edited by Michel Strickmann, Brussels: Institut Belge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 1983, pp.291-371. 〔索安著、劉屹譯,〈國之重寶與道教秘寶──讖諱所見道教的淵源〉,《法國漢學》第四輯,1999,頁42-127。〕
    3. Isabelle Robinet(賀碧來),〈佛道基本矛盾〉,《法國漢學(宗教史專號)》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168-187

    ***

    1. 4. Seidel, Anna, “Chronicle of Taoist Studies in the West (1950-1990)”, Cahiers d’Extrême-Asie vol.5 , 1989-1990, 223-347.

     

    •  3/18 地方道教研究:田野調查方法
      1. Daniel L. Overmyer, “History, Texts and fieldwork: a combined approach to the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s”, Speech at the Department of Religio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uly 1998. 〔中譯本:歐大年,〈歷史、文獻和實地調查:研究中國宗教的綜合方法〉,《歷史人類學學刊》21期(2004),頁197-205。〕
      2. 勞格文,〈中國宗教的合理性〉,《法國漢學》第4輯(1999),頁338-354
      3. 林振源,〈福建詔安的道教傳統與儀式分類〉,譚偉倫主編,《中國地方宗教儀式論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頁301-323

     

    • 3/25 田野調查(一):道教與地方社會10:00-16:00

     

    () 4/1 道教與民間宗教

      1. Rolf Stein(石泰安),〈二到七世紀的道教與民間宗教〉,《法國漢學(宗教史專號)》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39-67
      2. 勞格文(John Lagerwey),〈道教於中國宗教和文化之所為與無為〉,《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地方道教變遷》,香港:三聯書店,2013,頁457-471
      3. 張超然,〈自我身分、倫理性格與社會象徵:道與法的根本差異與複合現象〉,《華人宗教研究》第8期(2016.12),頁33-64

     

    () 4/8 經典與文獻

    1. 索安(Anna Seidel)著,呂鵬志等譯,《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5-18。(二、《道藏》中的老莊精神;三、資料)
    2. 朱越利,〈《道藏》總說〉,朱越利主編《道藏說略》,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頁1-26
    3. 丁煌,〈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宣德八年刊本「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四卷」初研──道藏失蒐書系列研究之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五號(1989.3),頁221-254

     

    () 4/15 丹道與修煉  *邀請演講:呂燁(香港中文大學)

    1. 玄英(Fabrizio Pregadio)著,韓吉紹譯,〈導言〉,《太清:中國中古早期的道教和煉丹術》,濟南:齊魯書社,2016年,頁1-25
    2. 王沐,〈道教丹功宗派漫談〉、〈內丹功法的緣起和發展〉、〈女丹概論〉,收入《內丹養生功法指要》,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頁13-21、頁107-114、頁182-190
    3. 莫尼卡(Monica Esposito),〈清代中國龍門派:教義理想與地方實踐〉,收入張廣保主編,《多重視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3,頁458-521

            

    () 4/22 道教儀式

    1. 林振源,〈閩南客家地區的道教儀式:三朝醮個案〉,《民俗曲藝》158期(2007),頁197-253
    2. 呂鵬志,〈早期道教醮儀及其流變考索〉,譚偉倫主編《中國地方宗教儀式論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頁19-145
    3. 韓明士(Robert Hymes)著,皮慶生譯,〈神祇信仰與醮〉,《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頁227-288

     

    (十一) 4/29 田野調查(二):道教儀式10:00-16:00

     

    (十二) 5/6 期中報告與反思

     

    (十三) 5/13當代台灣道教

    1. 劉枝萬,〈臺灣的道教〉,《道教》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16-154
    2. 李豐楙,〈制度與擴散:臺灣道教學研究的兩個面向〉,張珣、葉春榮合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結構與變異》,臺北市:南天出版社,2006,頁233-286
    3. 林振源,〈正邪之辨,道法之合:台灣北部道法二門源流〉,《華人宗教研究》第4期(2014),頁43-67

     

    (十四) 5/20 道教、女神與女人

    1. 賈晉華,《唐代女道士的生命之旅》,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頁1-40。(導論、第一章)
    2. 張珣,〈幾種道經中對女人身體的描述之初探〉,收入李豐楙、朱榮貴編,《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6年,頁2-47
    3. 張珣,〈以文字或以身體傳教?女神研究芻議:以媽祖信仰為例〉,《華人宗教研究》17期(2021.1),頁1-26

     

    (十五) 5/27 田野調查(三):聯合田調暨總結討論 10:00-16:00

     

    (十六) 6/3 期末報告:2024政大宗教研究生論壇

     

    (十七) 6/10 彈性週(期末報告修訂)

     

    (十八) 6/17 彈性週(期末報告修訂)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20%

    其他: Others: 田野調查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 課堂導讀與研討 40%

    () 期中報告 20%

    () 期末報告(研究論文、策展計畫或短片擇一) 4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