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宗教人類學

Course Nam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熟悉宗教人類學的學術史發展,以及代表人物的宗教理論;並且鼓勵學生透過實際田野調查實習,深入連結理論與現象的分析,進而發展個人的研究個案設計與理論解析能力。課程設計包括以下六個部分:

(一)宗教人類學經典著作引介;

(二)宗教人類學重要理論與關鍵概念析論;

(三)當代宗教人類學多面向研究課題探討;

(四)宗教人類學理論與民族誌個案的結合與應用;

(五)田野調查實習與反思;

(六)學者講座。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課程目標擬通過西方理論與宗教民族誌研究的結合,學習有關宗教人類學的理論發展脈絡與相關主題研究。藉由導讀、研討,名家講座、田調實習報告、口頭發表及期末論文等作業形式,訓練學生基本的邏輯思辨與田調方法,進而拓展研究視野與綜合分析能力,最終得以應用於個人學位論文的思考與撰寫中。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2/201 課程介紹;導讀與田調主題分配

     

    2/272 導論:理論與爭論

      1. Fiona Bowie, 2000,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An Introduction ,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

    第一、二章,「理論與爭論」、「作為象徵的身體」

      1. 同前書,第三、四章,「保持與改變邊界:宗教認同的政治」、「性、性別與神聖」。
      2. 同前書,第五、六章,「宗教、文化與環境」、「儀式理論、通過儀式與儀式的暴力」。
      3. 同前書,第七、八章,「薩滿教」、「妖術與邪惡眼」。

    3/53 宗教與社會

    1. Durkheim, Emile, 1915(1907),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渠東、汲喆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導言;第一卷、先導問題

    1. 同前書,第二卷,1-4章,「圖騰信仰」。
    2. 同前書,第二卷,5-9章,「這些信仰的起源」、「靈魂觀念」、「精靈和神的觀念」。
    3. 同前書,第三卷,〈主要儀式態度〉,1-5章。

     

    3/124 宗教、巫術、身體與人觀

    1. Evans-Pritchard,《原始宗教理論》,《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頁545-563Malinowski,〈巫術與宗教的作用〉,《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三聯出版社,1985,頁82-99
    2. Mauss, Marcel,Les techniques du corps”. 佘碧平譯,《社會學與人類學》,上海:上海譯文,2004

    第一部分,「一般巫術理論概要」。

    1. 同前書,第二部分,「論禮物:古代社會裡交換的形式與根據」。
    2. 同前書,第五部分,「一種人的精神範疇:人的概念、「我」的概念」;第六部分,「各種身體的技術」。

     

    3/195 華人宗教民族誌

    1. Wolf, Arthur P. 1974,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in A. Wolf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pp. 131-182. 張珣譯,〈神、鬼和祖先〉,《思與言》35.31997):233-292.
    2. 勞格文,〈中國宗教的合理性〉,《法國漢學》第4(1999),頁338-354
    3. 張珣,〈打破圈圈:「祭祀圈」研究的反省〉,《媽祖‧信仰的追尋(續編):張珣自選集》,台北:博揚文化,2009年,頁315-353
    4. 丁仁傑,〈楊慶堃與中國宗教研究:論中國宗教研究典範的繼承、轉移與競爭〉,《人文宗教研究》1(4)2014,頁185-232

     

    3/266 10:00-16:00 田野調查(一)

     

    4/27 14:00-16:00 學者講座(待定)

     

    4/98 結構功能/功能主義;結構/解構主義

    1. Maliowski, B., 1948, 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頁3-80

    「上編:巫術、科學與宗教」

    1. 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結構人類學:巫術、宗教、藝術、神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頁1-79。「巫術與宗教篇」
    2. 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神話的結構分析〉,《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三聯出版社,1985,頁404-429。李維史陀(Levi-Strauss),〈象徵的效應〉,《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三聯出版社,1985,頁686-705
    3. Jacques Derrida, 1967, L'écriture et la difference. 張寧譯,《書寫與差異》,北京:三聯,2001;臺北:麥田,2004。頁1-50,「力量與意謂」;頁502-525,「人文科學話語中的結構、符號與遊戲」。

     

    4/169 儀式與象徵

    1. 特納(V. Turner),黃劍波、柳博贇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第一章、生死儀式中的分類層次;第三章、閾限與交融。
    2. 特納(V. Turner),劉珩、石毅譯,《戲劇、場景及隱喻:人類社會的象征性行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第一章、社會戲劇與儀式隱喻;第七章、宗教文化中的反結構隱喻。
    3. Eliade, Mircea.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London: Sheed and Ward, 1958. 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2008。第1章、初論:神聖的結構和型態;第13章、象徵的結構。
    4. 王銘銘,〈象徵與儀式的文化理解〉,《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頁132-164;丁仁傑,〈由象徵功能論到象徵資本動員論︰臺南保安村的宗教場域變遷〉,《台灣宗教研究》13(2)2014,頁5-40

     

    4/2310 文化詮釋與儀式展演

    1. 格爾茲(C. Geertz),〈做為文化系統的宗教〉,《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三聯出版社,1985,頁168-192;〈當代巴厘島的內部信仰轉變〉,頁961-981
    2. 胡台麗,〈排灣古樓女巫師唱經的當代展演〉,刊於胡台麗、劉璧榛主編,《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所,2010,頁23-68;胡台麗、劉璧榛,〈導論〉,頁1-22
    3. 滿田彌生,〈先生媽、文本與儀式展演:當代邵族的生存策略〉,刊於胡台麗、劉璧榛主編,《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所,2010,頁467-504
    4. 劉璧臻,〈從kisaiz成巫治病儀式到當代劇場展演:噶瑪蘭人的女性巫師權力與族群性協商〉,刊於胡台麗、劉璧榛主編,《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所,2010,頁505-555

     

    4/3011  10:00-16:00田野調查(二)

     

    5/712 期中報告與反思

     

    5/1413 14:00-17:00學者講座(待定)

     

    5/2114 臺灣宗教民族誌

    1. 張珣,〈道教與民間醫療文化──以著驚症候群為例〉,刊於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6,頁427-457
    2. 丁仁傑,〈災難的降臨與禳除:地方性社區脈絡中的改運與煮油淨宅,保安村的例子〉。《台灣宗教研究11(1)2012,頁53-88
    3. 林瑋嬪,〈都市神壇與乩童靈力:桃園八德的例子〉,刊於黃應貴主編,《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台北:群學,2015,頁187-233
    4. 王梅霞,〈從治病儀式看泰雅族與太魯閣族的情緒展演〉,刊於胡台麗、劉璧榛主編,《台灣原住民巫師與儀式展演》,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所,2010,頁383-430。。

     

    5/2815 10:00-16:00田野調查(三)

     

    6/416 10:00-16:00 期末報告:政大宗教研究生論壇

     

    6/1117 彈性週(期末報告修訂)

     

    6/1818 彈性週(期末報告修訂)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20%

    講述 Lecture

    50%

    討論 Discussion

    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20%

    其他: Others: 田野調查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堂導讀與討論30%

    田調實習15%

    期中(田調)報告15%

    期末報告4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