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數位策展與研究展示

Course Name: Digital Curation and Research Presentatio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3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介紹數位策展的概念與方法,以及策展平台在數位人文研究歷程中,如何提供研究者、文化記憶機構或文史工作者等,將材料與藏品資料進行數位內容的收藏、組織、查詢、研究、展示、創作等工作。研究者可運用各種策展模組結合其他藏家精彩的藏品,在數位策展平台創造全新的數位主題展,或以數位方式再現研究成果。包括用數位空間典藏記憶或研究材料,以時空角度進行主題敘事等。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旨在於建立學生有關數位策展之理論與實務的基本知識內涵,透過課程學習可以達到:

    1. 讓學生瞭解數位策展的方法與個案各種策展工具的分析與熟悉,以及研究材料(如:田野調查資料等)如何轉譯為具有主題性的數位展覽,使學生具備數位策展的基本能力。
    2. 輔導學者進行數位策展專題研究,讓學生參與規劃與實作,使學生具有數位展覽的作品。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別

    單元主題

    課程內容與作業要求

    課程介紹  

    • 本學期課程內容介紹及課程要求說明。
    • 提供數位策展研究文獻閱讀清單,並於第11週完成文獻閱讀報告。

    數位策展與研究展示導論

    • 何謂數位策展?它與實體策展有何差別?相較實體策展需額別具備什麼知識?其理論基礎為何?
    • [作業]:造訪實體展與線上展各一個,進行觀察紀錄與比較分析。

    數位策展的方法 I

     

    • 何謂沉浸式展覽?
    • 從案例入手:以「五塊村高中必修第一課 蔡秋桐選」為例的探討
    • [同學分組](每1~4人一組),每組負責一個數位策展,請同學們進行相關觀展作業及文獻閱讀報告後,於第8週提出策展構想報告,第15-16週報告與展示策展成果。

    以「開放博物館」平台為基礎的數位策展

    介紹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的數位策展平台-開放博物館,並讓同學體驗數位策展平台上的流程操作

    策展的方法與案例 II

    [從案例入手]藝術檔案的數位展示與知識探索:以「從北緯23.5°出發 陳澄波」為例的探討

    [觀展報告]實體與數位

    每組時間為15分鐘。

    不上課(春假)  

    [數位策展專題]構想報告與討論

    每組15分鐘簡報

    專題演講 I

    知識轉譯

    [展件與組織]數位素材與後設資料

    何謂後設資料?知識組織?兩者在數位策展上有何重要性?品質好與壞的後設資料,如何影響數位策展的呈現?

    十一

    專題演講II

     數位轉譯

    十二

    數位數位策展的方法 III策展專題具體規劃與分組討論(I)

    [從案例入手]從田野調查資料到數位展示:以台灣農村數位博物館為例的探討

    十三

    展覽研究實作(I)

    進行分組的策展討論,並於「開放博物館」平台進行數位建館與策展。

    十四

    展覽研究實作(II)

    進行分組的策展討論,並於「開放博物館」平台進行數位建館與策展。

    十五

    數位策展成果期末口頭報告I

    [每組20分鐘+討論&評論5分鐘]

    十六

    數位策展成果期末口頭報告II

    [每組20分鐘+討論&評論5分鐘]

    十七

    彈性教學週

     

    十八

    彈性教學週

    完成數位策展專題成果(繳交書面作業)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評分標準:

    ■ 平時作業  40%

    ■ 期末專題研究報告  40%

    ■ 課堂討論表現與出席狀況  2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閱讀書目

    1. Bognar, M.A. (2017). The Digital Exhibition Defined: the M.O. Hammond Collection. M.A. Theis. Ryerson University, Canada.
    2. Doel, M. (2019). Displaying social work through object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9(3), 824-841.
    3. Kalfatovic, M. R. (2002). Creating a winning online exhibition: A guide for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s.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Ch.1 Online Exhibitions versus Digital Collections.
    4. Kalfatovic, M. R. (2002). Creating a winning online exhibition: A guide for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s.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Ch.2 The Idea.
    5. Kalfatovic, M. R. (2002). Creating a winning online exhibition: A guide for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s.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Ch.3 Executing the Exhibition Idea.
    6. Leong, C. K., & Chennupati, K. R. (2008). An Overview of Online Exhibitions. DESIDOC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8(4), 7-21.
    7. 耿鳳英(2011)。誰的故事? 論博物館展示詮釋。博物館學季刊,25(3),99-109。
    8. 高鈺昌(2017)。難展示下的物件生命史-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921地震十五周年特展為例。中外文學,46(3),217-242。
    9. 張婉真(2011)。展覽如何說故事? [文學拿破崙: 巴爾札克特展]的敘事話語分析。博物館學季刊,25(4),29-49。 

    個案參考文獻

    1. 林芊秀(2009)。 [鼠輩傳奇] 特展製作。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1-73。
    2. 林玫希(2015)。超越文學的觀看:日本源氏物語博物館中文化記憶的展示與詮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1-178。(指導教授:王嵩山教授)
    3. 徐唯宸. (2013). 眷村文化的保存與再現-以新竹市立眷村博物館的飲食方式展示為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1-192。(指導教授:黃貞燕教授)
    4. 陳慧娟(2015)。「蟲」新交織的人與物:科博館兩個捐贈展的不同策展模式。博物館與文化,9,55-75。
    5. 黃楷婷(2020)。臺灣與日本博物館的考古展示之比較。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學位論文,1-218。
    6. 董怡䐙(2016)。漫畫的蒐藏詮釋與展示─以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及其特展 [芭蕾漫畫─ 美麗成永恆為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1-150
    7. 楊愉珍(2012)。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應用口述歷史之研究。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1-152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