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朱熹哲學

Course Name: Zhu Xi's Philosoph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以中國南宋時代哲學家朱熹(1130-1200)為研究對象,適合有意對儒家哲學、宋明理學或朱熹哲學作高階研習者修讀。朱熹哲學體系龐大,所涉概念和議題亦多,無論在文獻詮釋或理論重構與推演上,均有不少值得探討的課題。課程大體以研討方式(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進行,分為三個階段:朱熹哲學概述、朱熹哲學中各項議題之探討、朱熹哲學的理論開發。閱讀文獻方面,除朱熹哲學及與之相關的古籍外,亦重視新近的或有代表性的中、英文研究成果。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記認朱熹哲學的主要概念、命題和觀點。
    2. 討論朱熹哲學的各種論述。
    3. 分析朱熹哲學在儒家哲學史上之定位。
    4. 比較朱熹哲學的研究成果。
    5. 反思朱熹哲學在理論上的可能發展。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朱熹哲學概述(一)

    • 朱熹哲學概念及議題之遠源:早期儒學
    • 《論語》、《孟子》、《荀子》、《大學》、《中庸》選讀

    教師講授為主

    2

    朱熹哲學概述(二)

    • 朱熹哲學概念及議題之近源:北宋理學
    • 宋代理學文獻選讀

    集體閱讀及討論

    3

    朱熹哲學概述(三)

    • 朱熹思想的成立過程
    • 「中和舊說」與「中和新說」原文

    集體閱讀及討論

    4

    朱熹哲學概述(四)

    • 朱熹哲學之輪廓
    • 《四書章句集注》及《朱子語類》選讀

    集體閱讀及討論

    5

    朱熹哲學議題:存有論

    • 理、氣等概念及相關論述
    • 《朱子新學案》及牟宗三朱熹哲學研究文獻選讀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6

    朱熹哲學議題:存有論

    • 理、氣等概念及相關論述
    • 《朱子新學案》及Dao Companion to Zhu Xi’s Philosophy選讀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7

    朱熹哲學議題:心性論

    • 心、性、情等概念及相關論述
    • 《朱子新學案》及陳來、李明輝朱熹哲學研究文獻選讀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8

    朱熹哲學議題:心性論

    • 心、性、情等概念及相關論述
    • 《朱子新學案》及Dao Companion to Zhu Xi’s Philosophy選讀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9

    朱熹哲學議題:工夫論

    • 敬、涵養、省察、格物、致知、窮理等概念及相關論述
    • 《朱子新學案》及《朱子的窮理工夫論》選讀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10

    朱熹哲學議題:工夫論

    • 敬、涵養、省察、格物、致知、窮理等概念及相關論述
    • 《朱子新學案》及倪培民(Peimin Ni)朱熹哲學研究文獻選讀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11

    朱熹哲學議題:工夫論

    • 敬、涵養、省察、格物、致知、窮理等概念及相關論述
    • 《朱子新學案》及楊祖漢、楊儒賓朱熹哲學研究文獻選讀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12

    朱熹哲學議題:工夫論

    • 敬、涵養、省察、格物、致知、窮理等概念及相關論述
    • 《朱子新學案》及Dao Companion to Zhu Xi’s Philosophy選讀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13

    朱熹哲學的理論開發(一)

    • 格物、技藝、身體
    • 閱讀文獻待定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14

    朱熹哲學的理論開發(二)

    • 再思儒家式美好人生
    • 閱讀文獻待定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15

    朱熹哲學的理論開發(三)

    • 人、動物、物
    • 閱讀文獻待定

    學員報告與集體討論

    16

    彈性補充教學

    訪問學者演講

    出席並盡量參與討論

    17

    6月10日端午節

     

     

    18

    彈性補充教學

    自主總整學習

    自主總整學習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5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 課堂報告(1-2次,視乎修課人數):40%
    • 討論參與:20%
    • 期末論文:4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朱熹:《朱子全書》(二十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修訂版。
    2. 朱熹:《朱子語類》(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
    4. 朱熹:《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6. 錢穆:《朱子新學案》(五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7.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學生書局,1977
    8.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冊),台北:正中書局,19681969
    9.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2003
    1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全集校訂版。
    11.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冊,台北:允晨,2003
    12. 田浩 (Hoyt Cleveland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08增訂版。
    13. 束景南:《朱子大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增訂版。
    14.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二版。
    15. 吳啟超:《朱子的窮理工夫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16. 小野澤精一等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再版。
    17. Suk Gabriel Choi and Jung-Yeup Kim (eds), The Idea of Qi/Gi: East Asian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Lanham: Lexington, 2018.
    18. Ng, Kai-chiu and Yong Huang (eds), Dao Companion to Zhu Xi’s Philosophy, Cham: Springer, 2020.
    19. Angle, Stephen C. and Justin Tiwald, Neo-Confucianism: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Chicester: John Wiley and Sons, 2017.
    20. Tiwald, Justin and Bryan W. Van Norden, (eds.), Readings in Later Chinese Philosophy – Han Dynasty to the 20th Century, Cambridge, MA: Hackett, 2014.
    21. Gardner, Daniel K. (trans.), Learning to be a Sage: Selections from the Conversations of Master Chu, Arranged Topicall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22. Gardner, Daniel K. (trans.), Zhu Xi: Basic Teaching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2.
    23. Ivanhoe, Philip J. (ed.), Zhu Xi: Selected Writing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24. Ivanhoe, Philip J., Oneness: East Asian Conceptions of Virtue, Happiness, and How We Are All Connect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25. Adler, Joseph A., Reconstructing the Confucian Dao Zhu Xi's Appropriation of Zhou Dunyi.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14.
    26. Kim, Yung Sik, 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Chu Hsi,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2000.
    27. Chan, Wing-tsit (ed.), Chu Hsi and Neo-Confucianis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
    28. Jones, David and Jinli He (eds.), Returning to Zhu Xi: Emerging Patterns within the Supreme Polarity, Albany: SUNY, 2015.
    29. Makeham, John (ed.), The Buddhist Roots of Zhu X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30. Huang, Yong, Why Be Moral? Learning from the Neo-Confucian Cheng Brother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14.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寒泉:http://skqs.lib.ntnu.edu.tw/dragon/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