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印度哲學思維專題

Course Name: Seminar on the Nature of Indian Philosophical Thinking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世界有三大哲學傳統:歐洲或西方哲學、中國或東亞哲學、印度或南亞哲學。印度有歷史悠久、豐富多元的哲學傳統,其思想有其區域的特色與限制,也有足堪貢獻於世界哲學的重要的思想觀念,我們不宜因為印度的現況而予以忽視。學習印度哲學可以擴展我人的哲學視野,一如西方和中國哲學,印度哲學也能提供探尋哲學真理、解決哲學問題的思想資源。印度哲學的思維模式大抵介於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間,熟悉印度哲學應也有助於跨文化哲學研究。

本課程不是印度哲學的哲學史研究課程,而是希望透過印度哲學家J. N. MohantyReason and Tradition in Indian Thought: An Essay on the Nature of Indian Philosophical Thinking一書,以及對印度佛教、印度教正理派、勝論派哲學的比較研究,以深入了解印度哲學的思維特色。課程重點將以印度哲學的形上學與知識論為主。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深入了解印度哲學的思維模式與思想特色。
    2. 研究佛教量論與印度教正理、勝論派的形上學與知識論。
    3. 培養於研究與寫作上運用哲學分析方法的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課程介紹

    Mohanty (1992) 引論

     

    2

    印度哲學的傳統與現代

    Mohanty (1992) 第一章

    先行閱讀指定教材並參與課堂討論

    3

    意識與知識

    Mohanty (1992) 第二章

    先行閱讀指定教材並參與課堂討論

    4

    存有與存有論

    Mohanty (1992) 第六章

    先行閱讀指定教材並參與課堂討論

    5

    印度量論議題

    Mohanty (1992) 第八章

    先行閱讀指定教材並參與課堂討論

    6

    印度哲學思維的本性

    Mohanty (1992) 第九章

    先行閱讀指定教材並參與課堂討論

    7

    放假

     

     

    8

    共相議題

    Matilal (1986) 第十二章

    先行閱讀指定教材,課堂報告與討論

    9

    共相議題

    Matilal (1986) 第十二章

    先行閱讀指定教材,課堂報告與討論

    10

    法稱論自相與共相

    《釋量論•現量品》第1-20頌

    先行閱讀指定教材,課堂報告與討論

    11

    法稱論自相與共相

    《釋量論•現量品》第21-40頌

    先行閱讀指定教材,課堂報告與討論

    12

    法稱論自相與共相

    《釋量論•現量品》第41-63頌

    先行閱讀指定教材,課堂報告與討論

     

     

     

    13

    知覺與概念

    Chakrabarti (2020) 第四章

    先行閱讀指定教材,課堂報告與討論

     

    14

    共相:比較哲學進路

    Chakrabarti (2020) 第二章

    先行閱讀指定教材,課堂報告與討論

    15

    共相與知覺

    Chakrabarti (2020) 第三章

    先行閱讀指定教材,課堂報告與討論

    16

    彈性補充教學

     

    撰寫期末論文

    17

    期末報告與討論

     

    報告期末論文初稿並參與討論

    18

    彈性補充教學

     

    撰寫期末論文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上課報告、討論與出席情況(50%)。
    2. 期末論文(50%):選課同學須於課程結束兩周內,繳交期末論文一篇。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Chakrabarti, Arindam (2020). Realisms Interlinked: Objects, Subjects, and Other Subjects.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 Franco, Eli, and Miyako Notake (2014). Dharmakīrti on the Duality of the Object. Wien: Lit Verlag.
    3. Matilal, B. K. (1986). Perception: An Essay on Classical Indian Theories of Knowled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Mohanty, J. N. (1992). Reason and Tradition in Indian Thought: An Essay on the Nature of Indian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何建興譯。陳那《集量論.現量品》第一節。
    6. 何建興 (2001)。〈陳那論感官知覺及其對象〉,正觀雜誌,第17期,頁4-31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Yes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