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旨在通過《肇論》和《注維摩詰經》,研究僧肇(374-414 年)如何從佛教般若中觀的角度吸收中國老莊玄學思想,並討論《肇論》和《注維摩詰經》的傳承如何對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產生影響。
換言之,在中國文化環境中,《肇論》和《注維摩詰經》中的般若中觀學思想如何促進了漢傳宗派佛教注疏傳統典型特徵的形成。在課堂上透過解讀、分析、及詮釋漢傳佛教中觀思想的經典,並且探究其發展及特色。
此外,本課程也專門討論國際學界對漢傳佛教中觀學思想發展的不同研究成果與方法。經文選讀範圍:龍樹著《中論》、僧肇編《注維摩詰經》、僧肇著《肇論》、吉藏著《二諦義》。
能力項目說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1 |
老莊玄學思想 |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2 |
老莊玄學思想 |
郭象《注莊子》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3 |
佛教中觀學思想 |
龍樹《中論·觀因緣品》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4 |
佛教中觀學思想 |
龍樹《中論·觀有無品》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5 |
佛教中觀學思想 |
龍樹《中論·觀四諦品》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6 |
僧肇思想 |
《肇論·物不遷論》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7 |
僧肇思想 |
《肇論·物不遷論》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8 |
僧肇思想 |
《肇論·不真空論》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9 |
僧肇思想 |
《肇論·不真空論》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10 |
僧肇思想 |
《肇論·般若無知論》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11 |
僧肇思想 |
《肇論·般若無知論》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12 |
僧肇思想 |
《肇論·涅槃無名論》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13 |
僧肇思想 |
《肇論·涅槃無名論》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14 |
僧肇思想 |
《注維摩詰經·不可思議品》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15 |
僧肇思想 |
《注維摩詰經·不可思議品》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16 |
僧肇思想 |
《注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17 |
吉藏三論思想 |
《二諦義·大意》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18 |
吉藏三論思想 |
《二諦義·大意》 |
(1)原文解讀、詮釋, (2)相關二手資料的討論 |
項目 |
理解能力 |
運用文獻能力 |
出席率 |
報告呈現 |
優A |
具備深度閱讀的能力 |
提出有深度相關支持論述 佐證文獻引用具體 佐證案例說明得宜 |
無缺席 |
哲學專業的學術研究能力優 哲學專業研究的原創能力優 學術研究成果的論述與發表能力優 |
佳B |
具備一定水準的閱讀理解能力 |
上述能力佳 |
缺席1-2次 |
上述能力佳 |
普通C |
具備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 |
上述能力尚可 |
缺席2-3次 |
上述能力尚可 |
待改進D |
閱讀理解能力不盡理想 |
上述能力不理想 |
缺席4次以上 |
上述能力不理想 |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 年。
李潤生:《僧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 年。
涂豔秋:《僧肇思想探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85 年。
許抗生:《僧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
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台北:五南圖書,199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