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梅洛龐蒂論語言

Course Name: Merleau-Ponty on Language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課程簡介 本課程將探討的焦點集中在梅洛龐蒂對語言的討論。如果根據心物二元論來思考,自然會認為意義存在於心靈或思想當中,因此語言就會被當作思想的載體,是承載著思想的工具。正如我們並不根據心物二元論而主張無從得知他人的情感,例如憤怒,因為憤怒這個不可見的東西就在他人的動作(gestes)之間呈現於可見的世界。同樣,意義存在於語言文字裡,或者更精確講,意義存在於字與字之間。能指與所指的聯繫並不是直接的,而是側邊的、迂迴的、暗示的。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課程目標:本課程選擇梅洛龐蒂《世界的散文》的相關篇章作為研讀與探討的教材。

     

    學習成效:通過文本研讀,預期同學對梅洛龐蒂的語言思想具有概要認識。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 別

    日期

    內容

     

     

    1

     

    課程介紹與導論

     

    2

     

    純粹語言的幻想

     

    3

     

    科學與表達的經驗

     

    4

     

    被說的語言與能說的語言

     

    5

     

    話語的障礙

     

    6

     

    索緒爾的考量

     

    7

     

    任何語言都是暗示的

     

    8

     

    語言系統(langue)並非符號的集合

     

    9

     

    語言的動作(geste linguistique)

     

    10

     

    沒有絕對的表達

    期中考週

    11

     

    話語的開端

     

    12

     

    馬諦斯的動作

     

    13

     

    他人的知覺與對話

     

    14

     

    只有領悟我與他人的互相侵入,才能理解事物向事物意義的跨越

     

    15

     

    身體問題

     

    16

     

    獲得的話語(parole conquérante)

     

    17

     

    表達與兒童畫

     

    18

     

    期末考週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7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期中口頭報告暨平時成績50 %       期末報告:50 %

    成績考核標準:1是否具有問題意識  2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否融貫一致  3論述推理是否具邏輯性4 是否展現對課程內容之認識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教材

    Maurice Merleau-Ponty, La prose du monde, éd. Gallimard, Paris, 1969.

    (中譯:世界的散文,楊大春譯,商務印書館,北京,2005)

     

     

     

    參考書

    Maurice Merleau-Ponty,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éd. Gallimard, Paris, 1945.

    (中譯:知覺現象學,姜志輝譯,商務印書館,北京,2005)

     

         -, Le Visible et l’invisible, éd. Gallimard, Paris, 1964.

    (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trans. by Alphonso Lingi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8)

      

       -, Signes, éd. Gallimard, Paris, 1960. ( Signs, trans. by Richard McCleary,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 L’Œil et l’esprit, Gallimard, Paris, 1964.                 

    (中譯:眼與心,龔卓軍譯,典藏藝術家庭出版,台北,2007

    眼與心–梅洛龐蒂現象學美學文集,劉韶涵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2)

     

    Vincent Descombes, Le Même et l'Autre. Quarante-cinq ans de philosophie française (1933-1978), éditions de Minuit, Paris 1979.

     

    Pascal Dupond, Le vocabulaire de Merleau-Ponty, éd., Ellipses, Paris, 2001.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