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的內容是對呈現心理困擾(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與心理治療的文本進行現象學解讀。如同梅洛龐蒂(Merleau-Ponty)以描述幻肢痛與腦傷患者施奈德(Schneider)之文本所進行的「病理學還原」解讀,本課程提供學生面對心理困擾與心理治療的經驗文本的機會,從而進行存在現象學的探討,一方面充實現象學哲學的內容,另一方面貢獻到「照顧哲學」的發展。對心理學或心理治療學的學習者而言,本課程提供了深入理解人文科學心理學(human science psychology)之哲學基礎與思考方法的機會。
本課程選擇了五個由心理治療者所書寫的案例,其中顯露出5種治療者意向性以及相應的困擾者世界的理解。第一個是由Breuer & Freud(1957)所提供了開啟精神分析的案例Anna O.,治療者與記錄者為Breuer。第二個是Freud第一次使用Breuer之催眠療法的Frau Emmy von N.。第三個是由第一位將現象學引入心理治療領域的Binswanger(1958)提供的Ellen West,這個案例報告引起相當多的爭議,至今未衰。第四個是由另一位此在分析取向的Boss(1963)提供的Cobling。第五個是由授課教師提供的,存在催眠治療的治療案例M。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的目標有二。一是透過詳細的文本閱讀討論,掌握心理治療領域所顯化的人類經驗結構,從而啟發新的哲學議題。二是發展納入「經驗文本」之討論的哲學寫作形式,為培養跨領域哲學家而準備。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1週 2/21 課程介紹
第2週 2/28 放假一天
第3週 3/6 The case of Anna O. from Breuer & Freud (1957)
第4週 3/13 The case of Anna O. from Breuer & Freud (1957)
第5週 3/20 The case of Emmy von N. from Breuer & Freud (1957)
第6週 3/27 The case of Emmy von N. from Breuer & Freud (1957)
第7週 4/3 校際活動日,停課一天
第8週 4/10 The case of Ellen West from Binswanger (1958)
第9週 4/17 期中考:take-home exam.
第10週 4/24 The case of Ellen West from Binswanger (1958)
第11週 5/1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as an ethical move:
As practiced in psychotherapy, Lee (2024)
第12週 5/8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as an ethical move:
As practiced in psychotherapy, Lee (2024)
第13週 5/15 The case of Cobling from Boss (1963) Ch. 1
第14週 5/22 The case of Cobling from Boss (1963) Ch. 1
第15週 5/39 The case of M 李維倫 (2022) Ch. 5
第16週 6/5 The case of M 李維倫 (2022) Ch. 5
第17週 6/12 期末報告準備
第18週6/19 繳交期末報告
課堂參與 30%
期中考試 30% :
考題由教師指定。考題於4月10 日公佈,學生有一週時間作答,於4月17日將回答上傳Moodle。
學期報告 40% :
同學從課程內容的五個個案中選擇兩個進行比較討論,自行搜尋相關文獻作為參考,以學術寫作格式,完成一篇文章,作為展現學習成果的學期報告。
李維倫(2022):《存在催眠治療》。台北:心靈工坊。
Binswanger, L. (1958). The Case of Ellen West. Trans. by W. M. Mendel and J. Lyons. In Existence: A New Dimension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Ed. by Rollo May, Ernest Angel, and Henri F. Ellenberger. 237–364. New York: Basic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4.)
Breuer, J., & Freud, S. (1957). Studies on hysteria. Basic Books.
Boss, M. (1963). Psychoanalysis and Daseinanalysis. New York: Basic Books.
Brooke, R. (2015). Jung and Phenomenology. Routledge.
Lee, W. L. (2024).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as an ethical move: As practiced in psychotherapy. Paper presented in The 4th East Asian Conference on Clinical Philosophy, Osaka University, Osaka, Japan.
卡爾.羅傑斯(Carl R. Rogers) (2023):《存在之道》。台北:心靈工坊。
沈志中(2009):《瘖啞與傾聽:精神分析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行人。
河合隼雄(2018):《神話心理學:來自眾神的處方箋》。台北:心靈工坊。
彼得‧蓋伊(Peter Gay)(2002):《弗洛依德傳》三冊。台北:立緒出版。
羅伯.史托羅洛, 喬治.艾特伍(Robert D. Stolorow, George E. Atwood) (2023):《現象學的力量:精神分析與存在哲學的深度反思》。台北:心靈工坊。
鷲田清一(2018):《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台北:心靈工坊。
May, R., Angel, E. & Ellenberger, H. (1958). Existence: A new dimension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