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將君臣關係的歷史演變,置於各個時代政治體系的脈絡下加以檢視,期使同學能宏觀地掌握君臣關係長期變遷的脈絡,避免對個別現象做出「去脈絡化」的過度詮釋。
能力項目說明
君臣關係涉及君與臣兩個主體,而君與臣之互動,都是在各自時代的制度與結構塑造的政治體系下展開。因此,瞭解各時期政治體系下君與臣之制度位置,是合理認識君臣關係或互動的前提。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課程綱要:
一、視角與方法
「國制之公」抑或「皇帝之私」
黃宗羲,〈原君〉
余英時,〈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歷史與思想》
溝口雄三,〈明夷待訪錄的歷史地位〉,《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
回歸中國史獨特性的認識
古代中國國家的三個支柱—皇帝制度、官僚政治、小農經濟
為什麼出現皇帝制度?為何長期延續?
西嶋定生〈中國古代統一國家的特質〉
這三個支柱是在什麼可理解的脈絡下形成?
在什麼可理解的脈絡下相互聯結?
政治體系演變下的行動者—檢視君臣關係的整體視野
古代中國「核心—四方」國家型態
古代國家型態下的國制與結構
古代中國政治體系演變的基調—組織化的長期進程
古代中國國制演變的兩條軸線
1、中央集權
2、王權集中
制度與結構下的行動者—皇帝與官僚群體
祝總斌,〈試論我國封建君主專制權力發展的總趨勢〉
二、古代中國國家型態及其組織化進程
廣土眾民—中國文明與國家進程的深層結構
錢穆,〈文治政府之創建〉,《中國文化史導論》
古代中國國家的摶成模式—「核心(內、王畿)—四方(外、郡縣)」的國家型態
王德權,〈「核心集團與核心區」理論的檢討〉
打散與重組—古代中國國家的組織化進程
宮崎巿定,〈宋代官制序說─宋史職官志的讀法〉
王德權,〈漂泊的士人〉,《為士之道》〈結論〉
從依憑於鄉里到個體化官僚制的建立
王德權,〈士人、鄉里與國家〉,《為士之道》〈序論〉
三、王畿—古代王權進展的里程碑
柳宗元,〈封建論〉
唐曉峰, (商代甲骨文書的「中央」觀念)
張光直,〈從商周青銅器談文明與國家的起源〉
侯外廬,〈亞細亞生產方式究竟是什麼〉,《中國古代社會史論》
四、從「王」到「帝」—戰國王權理論與現實的進展
楊寬,〈封建國家的機構及其重要制度〉,《戰國史》
王健文,《奉天承運—中國古代國家權力的正當性》
五、漢代國家與君臣關係
尾形勇,《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閻步克,〈《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者」〉,《從爵本位到官本位》
閻步克,〈「比秩」與「宦皇帝者」〉,《從爵本位到官本位》
錢穆,〈二重的君主觀念〉,《國史大綱》,217-218
渡邊信一郎,〈元會的建構〉
楊寬,〈「贄見禮」新探〉,《西周史》
蔡質,《漢儀》(元會禮)
《晉書》〈禮儀志〉(元會禮)
《隋書》〈禮儀志〉(元會禮)
六、從「一君萬民」到「君—臣—民」—漢晉間國家型態的演變
宮崎巿定,《九品官人法研究》
唐長孺,〈魏晉南朝的君父先後論〉,《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國家」的形態〉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
甘懷真,〈《大唐開元禮》中的天神觀〉
甘懷真,〈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
《通典》〈禮典〉「為舊君服」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第二卷)
七、唐代皇帝臨朝主政下君臣關係的變化
皇帝臨朝主政
謝元魯,〈(唐代)決策層次與方式的變遷〉
劉後濱,〈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隋唐五代〉
楊寛,〈中國都城制度史(唐代)〉
君臣道合與君臣共治
張分田,〈隋唐諸帝成熟且完備的君道論〉,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第三卷
胡寶華,〈從「君臣之義」到「君臣道合」〉
杜恕,〈體論〉
唐太宗,《帝範》〈建親〉
武則天,《臣軌》〈同體〉
個體化官僚制脈絡下的唐代君臣關係
王德權,〈「臣某」與唐代君臣關係〉,
王德權,〈從官人章服制看唐代君臣關係〉
七、晚近關於宋代皇權相權關係之爭論
錢穆,〈論宋代相權〉
王瑞來,〈皇權論綜述〉,P295-379
余英時,〈宋代士的政治地位〉、
余英時,〈「同治天下」〉
張其凡,〈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試析—北宋政治架構探微〉
張希清,〈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范仲淹與慶歷新政〉
張邦煒,〈論宋代的皇權與相權〉
鄧小南,〈家法與國法的混溶〉
煥力,〈宋代君權强相權盛〉
1、期末報告之期中計劃,30%
2、期末報告,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