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實驗教育研究

Course Name: Experi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3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2024年政大教育系博碩士班 實驗教育研究 課程綱要

 

授課教師:鄭同僚 上課時間:每週二上午9-12時。上課教室:井塘101

教師研究室:井塘樓404

除上述上課時間外,同學若需要和授課教師討論,請用電郵tungliao.cheng@gmail.com,或打政大29393091轉分機66132聯絡安排.

 

課程簡介:

1994410教改運動起至今,在教育政策上鼓勵地方民間興學,發展創新教育模式,直到2014年底在立法院通過的「實驗教育三法」建立法治,展現出系統模式,建立多元教育觀點。我國實驗教育發展,為目前重要教育政策,不論是實際參與者或在主流之教育工作者,都有必要理解其中之概念、方式與價值。此外,實驗教育體系的建立,亦需要參考國際另類教育的發展狀況,同時也要回顧在地屬性與展望,因此課程規劃先描繪我國實驗教育發展圖像,之後參閱國際四種主要另類教育模式,最後提出實驗教育未來展望。

 

本課程目標與期望協助學生學習成效有以下幾點:

1. 理解國內實驗教育發展現況2. 熟悉實驗教育主要理念3. 熟悉實驗教育操作方式. 4.有能力進行實驗教育相關研究工作

 

課程內容:

2/20 相見歡與課程討論

 

2/27 實驗教育發展與問題

閱讀:

1.鄭同僚與徐永康(2022)實驗教育研究的趨勢與展望;高新建和林佳芬主編。臺灣教育研

究趨勢。台北市:五南。

2.劉若凡(2011)臺灣「另類教育研究」的歷史考察:以學位、期刊論文為主的初步嘗試。

國家教育研究院編印。教育的藍天─理念學校的追尋。台北:國教院

 

3/5  實驗教育基礎理念一哲學

   閱讀:

1. 馮朝霖(2001),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9233-42

2. 馮朝霖(2012)。另類、教育與美學三重奏。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2020 教育

願景,83-116

3.Lillard, A.S. (2017).  Montessori: 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1

     4.黃武雄(1994)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

 

3/12 實驗教育基礎理念二:心理學

   閱讀:Lillard, A.S. (2017).  Ch2, Ch3, Ch4

 

3/19 實驗教育基礎理念三:社會學

    閱讀:

  1. Cuervo, H. (2016). Understanding Social Justice in Rural Educatio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m. Ch3,Ch4

  1. 鄭同僚、徐永康、陳榮政(2020)。社會正義為基礎的鄉村小校混齡教育。教育研究

月刊,31869-83

 

3/26 國際另類教育發展一蒙特梭利

閱讀

  1. 徐永康與鄭同僚(2021)。探討素養教育之學習場域行為觀察指標: Montessori

DERS 量表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4(2)120

  1. Lillard, A.S. (2017).  Ch 11, ch12
  2. 蒙特梭利原著。張君虹譯(2016)人的成長。台北:及幼出版。

 

4/2  國際另類教育發展二:耶拿

閱讀:

  1. 陳榮政、徐永康(2017)。2030 的教師圖像:以歐洲耶拿學校教師為例。教育研究  

月刊,28125-38

  1. 駱明儀與陳榮政(2019)。由另類教育分析創新教學之實施:以耶拿學校為例。中等

教育701 P17 36

  1. 鄭同僚編(2023)耶拿教育手冊。台北:政大。

 

4/9 國際另類教育發展三:華德福

     閱讀:

  1. 張純淑(2022)慈心華德福的教育夢土:從衝撞到典範。張純淑的辦學路。

台北:親子天下。

  1. 人智學教育基金會(2020)扎根與蛻變:華德福教育在臺灣行動的足跡

 

4/16 國際另類教育發展四:民主教育

      閱讀

     1. 郭實渝(2008)。夏山學校展現的民主教育精神。通識教育學刊。

2. Neil, S. A. (2003). 夏山學校(王克難譯)。台北市遠流。

3.劉若凡(2016)成為他自己: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新北:衛城。

4.李崇建、甘耀明(2011)沒有圍牆的徐校:體制外的學習空間。台北:寶瓶。

 

 

4/23 十二年國教育實驗教育差異

     閱讀:

1. 詹志禹(2017)。實驗創新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與教學,204),1-23

2. 蔡清田(2022)。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與設計:課程學的想像。臺北市:五南。

 

4/30 實驗教育專業師資發展:

閱讀

1. 詹志禹(2019)。臺灣實驗教育師資培育的困境與希望。中等教育,70(1) 8-16

    2. 林官蓓、陳建志(2020)。從理念學校轉型實驗教育學校之教師專業發展歷程探究。教育政策論壇,23(1)91‒121

3. 1. Lillard, A.S. (2017). Ch 6 Ch7

 

5/7臺灣實驗學校一:種籽

      閱讀:李雅卿(1997)。種籽手記 : 開放教育的希望工程。臺北市 : 遠流。

 

5/14臺灣實驗學校二:諾瓦與開平主題式課程與教學探究

閱讀:

夏惠汶(2017)。PTS教學法 : 微型社會中的主題式教與學。臺北市 : 學富文化。

 

5/21 實驗教育未來政策、法規與實踐之探究

閱讀:監察院(2020)。我國實驗教育的實施現況與未來發展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報告。

臺北市:監察院

 

6/4期末報告

 

(學期中另有兩次校外參訪,時間另定。)

 

評量方式:

上課參與(修課同學需全程參與每次上課,並積極參與上課報告與討論)40

期末報告 60%。 期末報告應繳交一篇實驗教育相關文獻分析或實證研究,字數不得少與五千字。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有以下幾點

     

    1. 理解國內實驗教育發展現況

    2. 理解國際另類教育發展現況

    3. 批判性瞭解國內實驗教育主要類型與教育內涵

    4. 有能力進行實驗教育相關研究工作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2024年政大教育系博碩士班 實驗教育研究 課程綱要

     

    授課教師:鄭同僚 上課時間:每週二上午9-12時。上課教室:井塘101

    教師研究室:井塘樓404

    除上述上課時間外,同學若需要和授課教師討論,請用電郵tungliao.cheng@gmail.com,或打政大29393091轉分機66132聯絡安排.

     

    課程簡介:

    1994410教改運動起至今,在教育政策上鼓勵地方民間興學,發展創新教育模式,直到2014年底在立法院通過的「實驗教育三法」建立法治,展現出系統模式,建立多元教育觀點。我國實驗教育發展,為目前重要教育政策,不論是實際參與者或在主流之教育工作者,都有必要理解其中之概念、方式與價值。此外,實驗教育體系的建立,亦需要參考國際另類教育的發展狀況,同時也要回顧在地屬性與展望,因此課程規劃先描繪我國實驗教育發展圖像,之後參閱國際四種主要另類教育模式,最後提出實驗教育未來展望。

     

    本課程目標與期望協助學生學習成效有以下幾點:

    1. 理解國內實驗教育發展現況2. 熟悉實驗教育主要理念3. 熟悉實驗教育操作方式. 4.有能力進行實驗教育相關研究工作

     

    課程內容:

    2/20 相見歡與課程討論

     

    2/27 實驗教育發展與問題

    閱讀:

    1.鄭同僚與徐永康(2022)實驗教育研究的趨勢與展望;高新建和林佳芬主編。臺灣教育研

    究趨勢。台北市:五南。

    2.劉若凡(2011)臺灣「另類教育研究」的歷史考察:以學位、期刊論文為主的初步嘗試。

    國家教育研究院編印。教育的藍天─理念學校的追尋。台北:國教院

     

    3/5  實驗教育基礎理念一哲學

       閱讀:

    1. 馮朝霖(2001),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9233-42

    2. 馮朝霖(2012)。另類、教育與美學三重奏。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2020 教育

    願景,83-116

    3.Lillard, A.S. (2017).  Montessori: 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1

         4.黃武雄(1994)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

     

    3/12 實驗教育基礎理念二:心理學

       閱讀:Lillard, A.S. (2017).  Ch2, Ch3, Ch4

     

    3/19 實驗教育基礎理念三:社會學

        閱讀:

    1. Cuervo, H. (2016). Understanding Social Justice in Rural Educatio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m. Ch3,Ch4

    1. 鄭同僚、徐永康、陳榮政(2020)。社會正義為基礎的鄉村小校混齡教育。教育研究

    月刊,31869-83

     

    3/26 國際另類教育發展一蒙特梭利

    閱讀

    1. 徐永康與鄭同僚(2021)。探討素養教育之學習場域行為觀察指標: Montessori

    DERS 量表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4(2)120

    1. Lillard, A.S. (2017).  Ch 11, ch12
    2. 蒙特梭利原著。張君虹譯(2016)人的成長。台北:及幼出版。

     

    4/2  國際另類教育發展二:耶拿

    閱讀:

    1. 陳榮政、徐永康(2017)。2030 的教師圖像:以歐洲耶拿學校教師為例。教育研究  

    月刊,28125-38

    1. 駱明儀與陳榮政(2019)。由另類教育分析創新教學之實施:以耶拿學校為例。中等

    教育701 P17 36

    1. 鄭同僚編(2023)耶拿教育手冊。台北:政大。

     

    4/9 國際另類教育發展三:華德福

         閱讀:

    1. 張純淑(2022)慈心華德福的教育夢土:從衝撞到典範。張純淑的辦學路。

    台北:親子天下。

    1. 人智學教育基金會(2020)扎根與蛻變:華德福教育在臺灣行動的足跡

     

    4/16 國際另類教育發展四:民主教育

          閱讀

         1. 郭實渝(2008)。夏山學校展現的民主教育精神。通識教育學刊。

    2. Neil, S. A. (2003). 夏山學校(王克難譯)。台北市遠流。

    3.劉若凡(2016)成為他自己: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新北:衛城。

    4.李崇建、甘耀明(2011)沒有圍牆的徐校:體制外的學習空間。台北:寶瓶。

     

     

    4/23 十二年國教育實驗教育差異

         閱讀:

    1. 詹志禹(2017)。實驗創新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與教學,204),1-23

    2. 蔡清田(2022)。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與設計:課程學的想像。臺北市:五南。

     

    4/30 實驗教育專業師資發展:

    閱讀

    1. 詹志禹(2019)。臺灣實驗教育師資培育的困境與希望。中等教育,70(1) 8-16

        2. 林官蓓、陳建志(2020)。從理念學校轉型實驗教育學校之教師專業發展歷程探究。教育政策論壇,23(1)91‒121

    3. 1. Lillard, A.S. (2017). Ch 6 Ch7

     

    5/7臺灣實驗學校一:種籽

          閱讀:李雅卿(1997)。種籽手記 : 開放教育的希望工程。臺北市 : 遠流。

     

    5/14臺灣實驗學校二:諾瓦與開平主題式課程與教學探究

    閱讀:

    夏惠汶(2017)。PTS教學法 : 微型社會中的主題式教與學。臺北市 : 學富文化。

     

    5/21 實驗教育未來政策、法規與實踐之探究

    閱讀:監察院(2020)。我國實驗教育的實施現況與未來發展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報告。

    臺北市:監察院

     

    6/4期末報告

     

    (學期中另有兩次校外參訪,時間另定。)

     

    評量方式:

    上課參與(修課同學需全程參與每次上課,並積極參與上課報告與討論)40

    期末報告 60%。 期末報告應繳交一篇實驗教育相關文獻分析或實證研究,字數不得少與五千字。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評量方式:

    上課參與(修課同學需全程參與每次上課,並積極參與上課報告與討論)40

    期末報告 60%。 期末報告應繳交一篇實驗教育相關文獻分析或實證研究,字數不得少與五千字。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王慧蘭(2017)。偏鄉與弱勢?法規鬆綁、空間治理與教育創新的可能。教育研究集刊,63(1),109-119。

    李雅卿(1997)。種籽手記 : 開放教育的希望工程。臺北市 : 遠流。

    林官蓓、陳建志(2020)。從理念學校轉型實驗教育學校之教師專業發展歷程探究。教育政策論壇,23(1),91‒121。

    邱紹一、胡秀媛(2017)。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師資培育的挑戰與經營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77,18‒33。

    洪如玉(2016)。從地方教育學觀點探討跨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課程與教學 19卷2期 , 83-102。

    夏惠汶(2017)。PTS教學法 : 微型社會中的主題式教與學。臺北市 : 學富文化。

    徐永康與鄭同僚(2019)。鄉村小校混齡教學與課程設計。課程研究,14(1),55-77。

    徐永康與鄭同僚(2021)。探討素養教育之學習場域行為觀察指標: 以 Montessori 之 DERS 量表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4(2),1~20。

    郭實渝(2008)。夏山學校展現的民主教育精神。通識教育學刊。2期,P39 - 54

    陳延興與朱秀麗(2018)。一所學校型態創新混齡實驗教育學校的成長與蛻變。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1(3),109-135。

    陳榮政、徐永康(2017)。2030 的教師圖像:以歐洲耶拿學校教師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81,25-38。

    馮朝霖(2001),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92,33-42。

    馮朝霖(2012)。另類、教育與美學三重奏。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2020 教育願景,83-116。

    黃志順、林雍智(2022)。實驗教育。臺北市:五南。

    楊深坑(2005)。全球化衝擊下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集刊 51(3), 1-25。

    詹志禹(2017)。實驗創新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與教學,20(4),1-23。

    詹志禹(2019)。臺灣實驗教育師資培育的困境與希望。中等教育,70(1) 8-16。

    吳清山(2015)。「實驗教育三法」的重要內涵與策進作為。教育研究月刊,258,42-58。

    監察院(2020)。我國實驗教育的實施現況與未來發展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蔡清田(2022)。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與設計:課程學的想像。臺北市:五南。

    鄭同僚(2015)。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誌。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鄭同僚、徐永康、陳榮政(2020)。社會正義為基礎的鄉村小校混齡教育。教育研究月刊,318,69-83。

    鄭同僚與徐永康(2022)。實驗教育研究的趨勢與展望;高新建和林佳芬主編。臺灣教育研究趨勢。台北市:五南。

    駱明儀與陳榮政(2019)。由另類教育分析創新教學之實施:以耶拿學校為例。中等教育  70卷1期 , P17 – 36。

    蘇永明(2015)。當代教育思潮臺北市:學富文化。

     

    Neil, S. A. (2003). 夏山學校(王克難譯)。台北市:遠流。

    Corbett, M. Rural futures: Development, aspirations, mobilities, place, and education.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91 (2), 270-282.

    Cuervo, H. (2016). Understanding Social Justice in Rural Educatio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m.

    Koerrenz, R., Blichmann, A., Engelmann, S. (2018). Alternative schooling and new education-European concepts and theorie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

    Lillard, A.S. (2017).  Montessori: 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ttle, A. W. (Ed.). (2006). Education for all and multigrade teach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msterdam, NL: Springer.

    Stehik, T. (2019) Waldorf Schools and the History of Steiner Educatio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m.

    Woods, A. P. and Woods, J. P. (2009). Alternative education for 21st centu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