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

Course Name: Seminar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預定與同學一同閱讀中國思想史相關主題之研究論文與原典文獻,以研究方法、論文書寫方式及文本解讀等方面為著重之方向,希望同學在課程中能建立中國思想史相關研究之基礎觀念與研究能力,並對幾個研究主題之內容有所瞭解。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瞭解中國思想史研究可能的相關領域與探究方向

    2增進深入研究特定主題以及論文寫作的能力

    3增進資料蒐集、口頭簡報及討論議題之能力

    4增進文本解讀的能力

    5啟發思想哲學研究連結人生、社會、文化之相關思考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課程前後

    Outside- of-class Hours

    1

    課程說明

    發課程大綱

    教師講授

    3

    1

    2

    研究方法及中國思想史研究概論

    課堂講義

    教師講授、提問討論、分組討論

    3

    3

    3

    研究方法及中國思想史研究概論

    課堂講義

    教師講授、提問討論、分組討論

    3

    3

    4

    主題論文研讀

    共同商討擬定或教師指定論文

    資料蒐集、報告撰寫、課堂報告、提問討論、教師講授

    3

    3

    5

    主題論文研讀

    同上

    同上

    3

    6

    6

    主題論文研讀

    同上

    同上

    3

    6

    7

    主題論文研讀

    同上

    同上

    3

    6

    8

    主題論文研讀

    同上

    同上

    3

    6

    9

    主題論文研讀

    同上

    同上

    3

    6

    10

    主題論文研讀

    同上

    同上

    3

    6

    11

    主題論文研讀

    同上

    同上

    3

    6

    12

    主題論文研讀

    同上

    同上

    3

    6

    13

    期末論文報告

    同學論文

    期末論文初稿課堂報告與討論

    3

    9

    14

    期末論文報告

    同學論文

    期末論文初稿課堂報告與討論

    3

    9

    15

    期末論文報告

    同學論文

    期末論文初稿課堂報告與討論

    3

    9

    16

    期末考週

    考試、報告或綜合運用

     

    3

    1

    17

    彈性教學週

    見開學課綱

     

     

     

    18

    彈性教學週

    見開學課綱

     

     

     

    (以上為暫訂內容,依修課人數與上課狀況調整,以課堂上之說明與規定為準)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6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一、課堂中的表現(出席、討論等)40%。  

    二、課堂報告30%

    三、期末報告(含撰寫、發表、答辯與修訂)30%。

    內容抄襲:0分

    (暫訂)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三聯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討》,商務

    勞悅強:《文內與文外—中國思想史中的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鄭吉雄:《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中國哲學方法論建構試論之一〉,收入《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文淵閣四庫全書(網路電子版),迪志文化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http://www.cbeta.org/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陳榮捷編著、楊儒賓、黃俊傑等合譯,《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 巨流, 1993。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蕭萐父:《中國哲學史史料源流舉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1980。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一、二、三上、三下,三卷四冊本),台北:三民書局,1986。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1987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1974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997初版七刷。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台北:學生,1986。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商務,1934。(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5刷。)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新華,1982-89。(臺北:藍燈出版社,1990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初版;台北:遠流出版,1986。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1986。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五卷六冊本,北京,1957-60.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979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北京: 人民,1983-94。

    任繼愈:《任繼愈談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8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三民、三聯)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1990。(三民、三聯)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1990。(三民、三聯)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80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1995。(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年)。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空中大學/台北:里仁書局,2005修訂一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兩卷本,上海,1998-2000.

    錢新祖:《中國思想史講義》,台北,2013.

    曾春海主編:《中國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5。

    蕭萐父、李錦全主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馮達文、郭齊勇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5年。)

    詹石窗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中國書店,2005年1版3刷。

    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馮達文,《中國古典哲學略述》,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臺北:里仁書局,2007。

    杜保瑞、陳榮華著,《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8。

    宋志明,《中國傳統哲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張亨:《思文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12月。

    錢新祖:《思想與文化論集》,台北,2013.

    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聯經,2008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 聯經,1987。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1976。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76。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中國哲學原論》等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陳榮捷:《中國哲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龐朴,《龐朴文集》,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check學術史相關?

    黃俊傑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1982。

    黃俊傑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1982。

    陳弱水編:《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中央研究院,聯經2010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1995。

    李學勤:《重寫學術史》,石家莊 : 河北教育, 2002。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市 : 江西教育,2001。

    李學勤、林慶彰等著:《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台北市:台灣書房,2007。

    李學勤主編:《中國學術史》11卷,南昌市 : 江西教育,2001。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商務,1957

     

    以及所選研究主題有關之其他參考資料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