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著作選讀

Course Name: Selections of Research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人類探索真理的歷史,可以說就是方法不斷改進和拓展的歷史。在中國古代,當孟子提出「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等說法時,已見最早形成的基本方法。其後,中國古代學術既有漢學、宋學與樸學之別,又有義理之學、考證之學與辭章之學的區別,這其實也包含著研究方法上的差別,但是在文學研究中自覺地運用方法、省思方法,自然還是20世紀初開始的事情。方法和學術範式的轉移、學術傳統的重建密切相關,20世紀這一批大學者,誠如王瑤所云,他們「既有十分堅實的古典文學的根底和修養,又用新的眼光、新的時代精神、新的學術思想和治學方法照亮了他們所從事的具體研究對象。」「近代學者的研究成果至少使文學的範圍比較確定和謹嚴了,文學觀念有了現代化的特點,敘述和論證都比較條理化和邏輯化。」作為後來者,我們必須跟這些歷史中關鍵時刻、關鍵學術的關鍵學者,保持不斷的對話關係,這是一種必要的「思維操練」,也是走向「心靈成熟」的必由之路,進而,如果脫離了實踐而講方法,這方法就成了不切實際的空談。正因如此,我們把這門課程的重點放在結合具體的研究實例上面,看這些名家究竟使用了何種方法,又是如何使用的,方法與對象之間的辯證關係等等,經過對這些論著的批評性考察,拓寬了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材料、方法、思路與理論。當然,立足於個案分析的同時,我們也著眼於學術思潮的變遷,通過諸多名家的治學道路的描述、分析,勾勒出百年學術史的某一個側面。總之,本課程所選錄的,大體是20世紀以來活躍於四九年以前的著名學者的經典性著作和論文,關注他們的研究方法、治學成就及其代表的學術思潮。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人文研究中,範例具有方法學上的意義。依據孔恩(Thomas S. Kuhn)的研究,科學知識的範式要素之一就是所謂研究範例。因此,本課程意在突出研究範例性。所謂範例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向:第一,選文的經典性;第二,上好的學習範例。

    1. 入選的作者均是20世紀以來某種研究方法或研究方向的開創者,在相關的學術領域都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此等名家既是社會思潮激盪的表徵,其引領風騷 更構成學術史上絢麗的風景線。

    2. 選文在學術論文的論題、視野、思路、方法、結構甚而是表述風格上也力求多樣化,既有具體的微觀分析,也有總體的宏觀思考以及整體的融會貫通,盼有助於學生掌握多種闡釋途徑和寫作方法。

    3. 所選的論文,其個性色彩往往也特別突出:重個人的感受、個人的體驗與個人的參悟,因而也更貼近文學本體,如此既論「學」又可論「人」──性情與文章。

    4. 每一單元選讀篇章分「研讀文章」與「延伸閱讀」兩類。「研讀文章」都是20世紀以來著名學者的經典性著作和論文。「延伸閱讀」也大都選取本領域內著名學者的有特色、代表性論著,這裡既有老一代學者的文章,也有中青年學者的文章,同時也選錄海外學者的論文,以呈現多樣性。

    5. 「研讀文章」與「延伸閱讀」之間,或者在研究對象方面有某種聯繫,或者有方法論意義上的聯繫。

    6. 通過「研讀文章」與「延伸閱讀」,本課程雖立足個案分析,著眼的同時是學術史的考察。

    7. 選讀的文章除了注意其徵引基礎文獻的精讀外,也關注「理論」本身的跨學科性,在研究方法上能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

    8. 時間有限,本課程所謂「『古代』文學研究」斷限於唐朝,亦即上中古時期,並以詩歌討論為主,探索主題包括文學、文學批評與文學史三個層面。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一)導論

     1. 課程介紹--方法、方法論與文學研究方法論

     2.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法論概述(一)

       3.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法論概述(二)

     

    (二)分論

     4.王國維:〈屈子文學之精神〉

       5.梁啟超:〈漢魏時代之美文〉

     6.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7.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的轉變〉

     8.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

     9.鄭振鐸:〈湯禱篇〉

     10.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11.朱東潤:〈國風出於民間論質疑〉

     12.朱自清:〈詩言志辨•比興〉

     13.朱光潛:〈中國詩何以走上「律」的路〉

     14.李長之:《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節選)

     15.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節選)

     16.陳世驤:〈原興〉、〈中國詩字之原始概念試論〉

     17.林庚:〈說木葉〉、〈青與綠〉

     18.高友工:〈杜甫的秋興〉

     

    (三)索引--文學研究方法書目

     

       這些篇章的思考與提出,乃根據張亨老師在《思文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所提示的三項原則:一、大多試從具體的、個別的問題出發,思考其蘊涵的根源性的或文學史的意義。二、盡可能依據原典或文本作直接地詮釋。三、這些詮釋是在一個現代人的存在情境下、無可避免的前理解中進行的。這必然會有個人理解上的限制,卻也寓寄自我傾注的關懷。

        民國以來,對於理論方法的探索和更新,對於研究視角的宏闊多元,對於舊有論題的重新思考與詮釋,在在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模式,當代從事古典文學的研究,似乎很難自外於這事實。緣此,選擇什麼樣的研究向度才得以開拓古代文學研究,如何更好的激活出學生敏銳的問題意識、理論眼光和方法運用,正是本課程所在意的。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一)作業要求:

    1. 按時繳交導讀報告(學術書評)。

    2. 學期報告一篇,建議以導讀報告為基礎,詳加擴充完整,成為正式論文。

    (二)成績評量:

    1. 導讀報告 40%

    2. 學期報告 6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教科書:

      1.「研讀文章」及「延伸閱讀」以講義備印並裝訂成冊,學生必須詳細閱讀。

      2.參考書目:

       a.趙敏俐編著:《文學研究方法論講義(第二版)》(北京:學苑出版社,

              2011年)

          b.詹福瑞著:《不求甚解:讀民國古代文學研究十八篇》(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

          c.鞏本棟編著:《中國現代學術演進:從章太炎到程千帆》(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9年)

      3.其他詳細書目附於「參考書目」中。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