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唐宋文學專題:文本與方法

Course Name: Topical Studies of Literature in the Tang and Sung Dynasties: Text and Method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1.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由政治大學文學院國際漢學碩博士專班、政治大學中文系、中央大學中文系聯合開設,課程主軸為「唐宋文學」,邀集四位國際知名學者講授,預計帶來新銳的學術議題、恢弘的國際視野,並創造相互激盪討論的火花。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邀集跨國教研單位的專家學者,通過唐宋文學探討,提供一個跨域的交流平台,期能促成本校、他校學生間的學術交流,共同拓展國際視野。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1  34日(週一)1300-1600

    講師:東英壽(日本九州大學大學院比較社會文化研究所教授)

    主題:歐陽修書簡96篇之發現──與日本國寶天理本《歐陽文忠公集》的關聯性

    提要:本講次將討論在2011年如何發現之前完全不為人知的96封歐陽修書信,以及這些書信與天理大學收藏的日本國寶《歐陽文忠公集》之間的關係。

    上課方式:政大實體、中大移地政大

     

    2  37日(週四)1300-1600

    講師:東英壽(日本九州大學大學院比較社會文化研究所教授)

    題:亞洲的書籍交流史──宋版《歐陽文忠公集》的傳播以及江戶時期歐陽脩作品接受與評

    提要:本講次將闡明南宋周必大編纂的《歐陽文忠公集》是如何傳入日本的,並以歐陽修日本刻本的出版為重點,討論江戶時代對歐陽修的接受情況。

    上課方式:政大遠距、中大實體

     

    3  320日(週三)900-1200

    講師:艾朗諾Ronald Egan美國史丹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教授

    題:漫談宋詞的幾個特點與研究方向

    提要:本講次探討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何地位?有哪些特徵與貢獻?其在文學界的地位如何?這與它的顯著特徵有什麼關係?本講次並將舉出李清照的案例,探討當一個女性詞人參與這種文體寫作時會發生什麼現象。

    上課方式政大實體、中大遠距

     

    4  327日(週三)900-1200

    講師:商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中國文學教授、杜氏中國文化講座教授

    主題:形式與意義:談唐宋古文的閱讀

    提要:本講次將以中唐和北宋時期的幾個文本為例,從寫作和修辭的角度來看古文復興為漢字書寫帶來了哪些新的特質,尤其是在駢文的時代之後,如何為作者打開了一個新的表達空間。

    上課方式:遠距

     

    5  425日(週四)1300-1600

    講師:愛甲弘志(日本京都女子大學名譽教授

    主題:中晚唐文學

    提要:本講次將討論日本人研究中國文學的意義、中晚唐時期的掌權者的文學、中晚唐時期的詩人意識、中晚唐時期的詩歌的特徵等議題。

    上課方式:政大實體、中大遠距

     

    6  429日(週一)1300-1600

    講師:愛甲弘志(日本京都女子大學名譽教授

    主題:日本漢詩

    提要:本講次將討論中國古典詩與日本漢詩、日本詩僧月性等議題。

    上課方式中大實體、政大移地中大

     

    政治大學、中央大學是「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的姊妹校,為期強化雙向交流之效益,本課程將安排兩校師生互訪進行「移地教學」。本課程為密集授課,且以實體授課為原則(旁聽生人數由兩校自行決定),為配合講師來自世界各地,授課時段不盡然固定。各講次授課語言皆為中文。

    教室:百年樓330306。

    遠距指講師以遠距視訊形式授課,學生仍須到教室上課。第6講移地中央大學上課,本校安排車輛,請自行預留交通時間。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7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出席情形:10%
    2. 課堂提問與討論:40%。課前請務必細讀指定教材並準備問題,於課堂和講師討論。每人每次上課前須至Moodle當次專屬討論區,就當次議題和預習指定參考書目所得,預先提出1至3個問題,以展現預習成果並供同學相互觀摩;未依時預先提問者計入缺席。上課時請把握良機踴躍提問、討論。
    3. 書面報告:50%。依據本課程各講內容,自訂主題撰寫,於課程結束後一個月內繳交。篇幅約4500-5000字。請依學術論文規範撰寫,並遵守學術倫理規範。5月31日23:59前,在Moodle上以WORD或PDF附檔繳交;不必繳交紙本。內容性質須為學術論文。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各講次書目,單篇部分悉已掃描為PDF並發布於Moodle,以供預習。專書部分因版權限制不便掃描傳播,請自行查閱。

    第1講

    1. 東英壽考校,洪本健箋注:《新見歐陽脩九十六篇書簡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 東英壽:〈歐陽脩の書簡九十六篇の發見について〉,《日本中国学会報》,第64集,2012。

     

    第2講

    1. 東英壽:〈關于和刻本《歐陽文忠公集》〉,《2017歐陽修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合肥:黄山書社,2019。
    2. 東英壽:〈《歐陽文忠公集》の編纂と日本への伝来について〉,《中国文学論集》,第四十五號,2016。

     

    第3講

    1. Lap Lam, “A Reconsideration of Liu Yong and his “Vulgar” Lyrics,” 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 33 (2004): 1-47.
    2. 艾朗諾:《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頁277-294。

     

    第4講

    1. 韓愈:〈答李翊書〉,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三,頁169-171。
    2. 柳宗元:〈小石城山記〉,《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卷二十九,頁772-773。
    3. 司馬光撰,胡三省注,章鈺校:《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2009),卷二百一十八,肅宗至德元載(選錄),頁6965-6969。
    4. 商偉:〈序〉、〈張岱〈湖心亭看雪〉導讀〉、〈姚鼐〈登泰山記〉導讀〉,收入《給孩子的古文》簡體插圖本(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
    5. 商偉:〈我們為什麼要讀古文〉,《雲帆集》(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22),頁119-133。

     

    第5講

    1. 蔣寅:《大曆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8。
    2. 松本肇、川合康三:《中唐文学の視角(中唐文學的視角)》,東京:創文社,1998.2。
    3.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4。
    4. 尚永亮:《唐代詩歌的多元觀照》,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
    5. 川合康三:〈中國古典文學的存亡〉,《政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11.6,頁1-20。(或《中国古典文学の存亡》所收,東京:研文出版,2023.9)
    6. 川合康三:《中國的詩學》,臺北:政大出版社,2021.1。趙偵宇、黃嘉欣譯(或《中国の詩学》,東京:研文出版,2022.5)
    7. 愛甲弘志、加藤聰:《賈島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21.3。

     

    第6講

    1. 高兵兵:《長安月 洛陽花──日本古代文學中的中國都城景觀》,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21.3。
    2. 愛甲弘志:〈從文人師承現象看中晩唐時期文學觀的變化〉,《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第55卷第1期,2010.3,頁109-131。
    3. 日野龍夫《近世文學史》,東京:ぺりかん社,《日野龍夫著作集第三卷》所收,2005.11。
    4. 愛甲弘志、上田純子:《月性を読む(解讀月性)》,東京:右文書院,2023.6。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