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性別作為後現代論述的經典議題,究其核心價值,在於對「異己」與「多元」的覺察、肯認與審美,與個人生活經驗、身體感知切身相關,同時牽引著文明進程中歷時性的社會改革,並在明地暗裡促動著世代觀點、信念的變遷。 本課程除性別概念知識性的釐析,更強調學生的動態反思探索、觀點交流與情境參與,將與景美女中「才女夜未眠」多元選修課程,以姊妹課程形式進行實驗性的跨年段呼應合作,在真實情境裡琢磨未來教育工作者在自我覺察意識、言說語調校準、與行動實踐三方面的素養功夫。課堂上邀請所有修課學生實際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共同收集、探討性別教育相關素材,並在五月份實際籌畫、舉辦一場面對社會大眾的性別教育工作坊,體現性別教育立法過程中,貫串不渝的微小而巨大的社會行動姿態。 本課程由以下三個環節,依時序不同而有比例調節(詳參每週進度):
一、日常功夫 對於性別議題進行日常的自主學習探究,內容包含個人反思,並且能與他人分享,於期末集結為學習歷程檔案。 *多聲共構:輪流分享性別議題見聞,進行1min短講,現場投票決定眾人最有興趣主題,該分享者獨得5min專題分享時間(全學期每人2回)。 *此呼彼應:與景美女中「才女夜未眠」(跨校)多元選修系列課程學弟妹組成跨年段學伴,彼此交流品讀學習札記與歷程作品。
二、專題講座 佩蓉老師針對一個議題進行專題分享(1h)。
三、社會行動 共同參與、籌畫一回面對社會大眾的性別議題工作坊(暫訂於五月的週末)。
|
能力項目說明
1.理解、覺察差異紋理,且能好奇、審美。
2.敢於面對、處置衝突,並在其間保持信心與感知善意。
3.足以理念行動,能調度、匯通理性、感性語調以求有效溝通。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日期 |
日常功夫 |
專題課程 |
社會行動 |
1 |
2/19 |
|
框架突圍 |
有感體驗 |
2 |
2/26 |
多聲共構 |
專題Ⅰ:不一樣,可以怎麼樣?──多元性別與自我覺察歷程(上) |
|
3 |
3/04 |
多聲共構
|
專題Ⅰ:不一樣,可以怎麼樣?──多元性別與自我覺察歷程(下) |
核心團隊萌芽 |
4 |
3/11 |
多聲共構
|
專題Ⅱ:世代觀念的錯雜交鋒──臺灣性別議題推展歷程 |
點子發想 |
5 |
3/18 |
|
專題Ⅲ:厭女與仇男──接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
點子遇合 |
6 |
3/25 |
共構盤整 |
專題Ⅳ:反者,道之動──華人陰陽思維的現代運用 |
企畫推展 |
7 |
4/01 |
團隊推展 |
彈性課程1.核心團隊主持 |
文宣定案 |
8 |
4/8 |
共構盤整 |
|
暖心提案/流程確認 |
09 |
4/15 |
期中考 |
外聘演講 |
網站、宣傳啟動 |
10 |
4/22 |
團隊推展 |
彈性課程2,核心團隊主持 |
|
11 |
4/29 |
共構系列化 |
專題Ⅴ:權衡與心計──女力施展與邊緣能量(上) |
驚心提案 |
12 |
5/06 |
共構系列化 |
專題Ⅴ:權衡與心計──女力施展與邊緣能量(下) |
流程細修 |
13 |
5/13 |
|
|
5/18「性別教育工作坊」(暫定) |
14 |
5/20 |
政大校慶,停課 |
|
|
15 |
5/27 |
|
專題Ⅵ:小心踩地雷──骨感的愛情、豐美的現實(上) |
行動反思 |
16 |
6/03 |
學習歷程檔案分享會 |
專題Ⅵ:小心踩地雷──骨感的愛情、豐美的現實(下) |
策展結案 |
17 |
6/10 |
學習歷程檔案線上分享 |
|
|
18 |
6/17 |
期末沉潛 |
期末考週 |
線上策展完成 |
作業要求
1.學期專題:分組完成一個性別議題之深入探究專題。(包含word檔、ppt,最後收入學習歷程檔案)
2.社會行動:與班級同學分工策畫實體/線上工作坊,邀請社會大眾參與共享學期專題
3.學習歷程檔案:每週課堂札記+多聲共構×2+學期專題報告歷程札記
評量工具
學習程檔案/教師回饋/同儕品讀/公開交流
評分標準成效
1.出席與情境共構:30% ∣見解、語調、姿態
2.學習歷程檔案:20% ∣持之以恆、觸類旁通
3.學期專題:30% ∣主軸深度、亮點設計
4.社會行動:20% ∣有感表達、行動品質
* 2次未事先請假而無故缺席者不及格
指定書目
顧燕翎,《女性主義經驗選讀──重要著作選譯與評介51編》(貓頭鷹,2022)。
參考書目
吳曉樂,《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網路與書,2019)。
李屏瑤,《臺北家族,違章女生》(麥田,2019)。
李國彤,《女子之不朽──明清時期的女教觀念》(廣西師範大學,2014)。
林幸謙,《女性主體的祭奠》(廣西師範大學,2003)。
胡幼慧,《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巨流,2004)。
夏曉虹,《晚清女子國民常識的建構》(北京大學,2016)。
張小虹,《性別越界》(臺北:聯合文學,1995)。
劉詠聰,《德.才.色.權:中國古代女性》(麥田,1998)。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聯合文學,1998)。
黃麗群,《我與狸奴不出門》(時報,2019)。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女書文化,2000)。
顧燕翎,《台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貓頭鷹,2022)。
戴伯芬主編,《性別作為動詞 巷仔口社會學2:性別如何形塑,又如何在行動中翻轉?》(大家出版,2017)。
〔美〕托莉.莫(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巨流,2005)。
〔美〕Robert Bly著、譚智華譯,《鐵約翰──一本關於男性啟蒙的書》(張老師文化,1996)。
〔法〕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第二性》(貓頭鷹,2015)
〔英〕維金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天培文化,2000)。
〔美〕Leonard Sax著、洪蘭譯,《棉花糖女孩:青春女孩的幸福教養》(遠流,2019)。
〔美〕Leonard Sax著、洪蘭譯,《浮萍男孩:發現男生缺乏動機的因素,再造獨立負責的男兒本色》(遠流,2008)。
〔美〕曼素恩(Susan Mann)等著,游鑑明、胡纓、季家珍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五南,2011)。
〔美〕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左岸文化,2005)。
〔澳〕蕾恩.柯挪(Raewyn Connell)著、劉泗翰譯,《性/別的世界觀》(書林,2011)。
網路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