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在一般印象中,東亞世界在二十世紀前沒有出現嚴格、符合邏輯或科學方法的哲學論述,歷代哲人(如莊子、老子、孟子等)的書寫比較像文學或格言等表現形式。然而,不可否認,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東亞歷史和文化比過往更受到重視,其哲學論述也被世界各地的讀者重新閱讀和詮釋。明代王陽明(1472-1529)在東亞思想史佔了重要地位,其學說在東亞社會和政治的現代化過程中也起了重大作用,而且給二十世紀許多中國、日本、台灣等地的哲學家提供豐富資源。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王陽明及其弟子所思考的問題大致上等於當今所討論的道德主體的問題,即如何建立一個能夠超越社會和歷史脈絡、自主且有價值意識的自我;換一個角度也可以說,王陽明特別重視意識純化問題,即如何透過某種功夫(靜坐等)而去除種種雜念。
我們在本課程將討論王陽明(及其弟子)的思想,還原其內在邏輯,並且帶領同學深入探討陽明學的哲學意涵,並討論不同的詮釋途徑(如康德道德哲學、歐陸現象學或者思想史等),同時著重文本詮釋以及理論建設兩個層面,用多元方法來澄清陽明學的核心概念以及問題。
能力項目說明
A. 同學每週課前約需花1-2 小時預習,課後則需花2小時消化課程內容。
B. 預定討論下列議題(預定每個討論焦點花一至兩週討論):
1.綜合性引論
2. 良知概念的演變
3. 本體、境界
4. 意識流
5. 自知問題
6. 自我中心問題
7. 整體論
8. 身體與意識我
9. 心學與佛教
10. 概念系統的建立、意識現象的描述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課程主題Course Theme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Activity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數Estimated time devoted to coursework per week |
||
課堂講授Lecture Hours |
課程前後Preparation Time |
||||
1 |
課程介紹 |
課程介紹 |
教師講授 |
1.0 |
0.0 |
2 |
中國哲學的若干特質;明代思想世界 |
小組討論;翻譯;課堂問答 |
教師講授 |
1.0 |
0.0 |
3 |
王陽明的生平及其思想演變(1) |
小組討論;翻譯;課堂問答 |
教師講授 |
1.0 |
0.0 |
4 |
王陽明的生平及其思想演變(2) |
小組討論;翻譯;課堂問答 |
教師講授 |
1.5 |
0.0 |
5 |
王陽明的生平及其思想演變(3) |
小組討論;翻譯;課堂問答 |
教師講授 |
1.5 |
0.0 |
6 |
王陽明與禪宗 |
小組討論;翻譯;課堂問答 |
教師講授 |
1.5 |
0.0 |
7 |
良知概念的演變(1) |
小組討論;翻譯;課堂問答 |
教師講授 |
1.5 |
0.0 |
8 |
良知概念的演變(2) |
小組討論;翻譯;課堂問答 |
教師講授 |
1.5 |
0.0 |
9 |
本體與境界(1) |
期中考 |
教師講授 |
1.5 |
0.0 |
10 |
本體與境界(2) |
小組討論;翻譯;課堂問答 |
教師講授 |
1.5 |
0.0 |
11 |
身體與意識我(1) |
小組討論;翻譯;課堂問答 |
教師講授 |
1.5 |
0.0 |
12 |
期中考 |
小組討論;翻譯;課堂問答 |
教師講授 |
1.5 |
|
13 |
身體與意識我(2) |
小組討論;翻譯;課堂問答 |
教師講授 |
1.5 |
0.0 |
14 |
陽明心學與現代性 |
小組討論;翻譯;課堂問答 |
教師講授 |
1.5 |
0.0 |
15 |
自知問題 |
小組討論;翻譯;課堂問答 |
教師講授 |
1.5 |
0.0 |
16 |
王陽明與康德;綜合討論 |
小組討論;翻譯;課堂問答 |
教師講授 |
1.5 |
0.0 |
17 |
自主學習 |
自主學習 |
學生 |
1.5 |
0.0 |
18 |
自主學習 |
自主學習 |
學生 |
1.5 |
0.0 |
期中考試:30%
期末報告:40%
平時表現:30%(包括導讀、翻譯等)
一、指定書目
講義
二、參考書目
1.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1年。
3.耿寧(著)、倪梁康(編),《心的現象》,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2年。
4.耿寧,《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及其后學論「致良知」》,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4年。
5.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市:學生書局,1979年。
6.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北京市:三聯書店,2015年(增訂版)。
7.張崑將,《 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8. 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 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9. 陳立勝,《 入聖之機: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研究》,北京市:三聯,2019年。
10. Cua, A.S.,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 Study in Wang Yang-ming’s Moral Psychology.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2.
11. Kern, Iso, Das Wichtigste im Leben. Wang Yangming (1472-1529) und seine Nachfolger über die “Verwirklichung des ursprünglichen Wissens”. Basel: Schwabe Verlag, 2010.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