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閱讀臺灣:小說與臺灣社會

Course Name: Reading Taiwan: Fictions and Taiwanese Societ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0.4

學分數

Credit(s)

5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1.授課內容:透過台灣現當代小說的閱讀和解析,認識作者、文本與社會文化的交互關係。

2.授課重點:以主題式、脈絡式導讀文本和社會背景,彰顯作品的豐富意旨與人文價值。

3.授課方式:教師課堂講授和戶外走讀導覽各一次,並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分享。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透過小說文本觀察台灣社會,理解作者的創作意識與社會關懷

    2.充實知識理性與情意感性,培養文學鑑賞與獨立思考能力。

    3.積累人文素養與文化視野,提升本土意識與國際移動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本課程為本校大學部選修類微學分課程,教師講授與走讀參訪各一週次每次3小時,合計兩週次6小時0.4學分

    第一次上課日期:318日週一D56  授課時數:課程主題:台灣文學與社會 

    課程内容綱要:以臺灣歷史和社會為考察對象,觀察並思考文學與社會的共構關係,彰顯文本的多義性與對讀效果。規劃主題計有:殖民性與現代性、國際政治與國族寓言、多元族群與認同等。閱讀内容涵蓋吳濁流、黃春明、白先勇、李昂、夏曼.藍波安、陳又津等六位代表作家的文學作品。

    注意:首次上課教室地點,請於課前留意個人學號電郵信箱及本課程moodle數位平台公告;本週上課公布走讀導覽路線與集合時間地點等相關事項。

    第二次上課日期:3月25日週一D56  授課時數:課程主題:校外走讀導覽

    課程内容綱要:選擇富於歷史意義的台北城市景點,邀請史蹟導覽講師參與規畫並擔任主講,帶領師生穿街走巷認識台北城的前世今生,透過歷史建築和景點的深度了解,建立人與土地的緊密連結。

    注意:請於本週次進度下上傳學期報告,繳交期限為4月30日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85%

    講述 Lecture

    1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

    其他: Others: 校外走讀導覽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平時表現:50%考核出席狀況、課堂(含校外走讀)參與討論分享等表現。

    【評分尺標】以全班整體表現分數為基礎,再視個人平時表現紀錄調整得分,每次參與討論分享加1-2分。學生請假以電郵或當面受理為原則,遲到視情況酌予扣分;事假每次扣2缺課每次扣3缺課次數超過1/2則平時成績不及格

    2.學期報告:50%文長3千字以上,內容含課程學習心得指定文本(節選)閱讀心得兩部分,並於430日前以pdf檔(檔名:微分課報告-系級姓名)上傳數位平台第二週進度表下完成繳交。遲交者酌予扣分,缺交者學期成績不及格

    【評分尺標】根據學期報告內容、形式加以評分,錯別字、遲交者將酌予扣分

    缺交,抄襲,文不對題者:0分

    理解多誤,條理紊亂內容單薄者:59分以下。

    理解生疏,條理鬆散,內容寬泛者:60~79分(C-~B+等級)。

    理解正確,條理清晰,內容充實者:80~99分(A-~A+等級)。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建議閱讀書目】(為指定文本節選出處

    一、作品集

    王禎和著,《美人圖》,台北:洪範,1982年。 

    白先勇著,《臺北人》,台北:爾雅,1983年。

    甘耀明著,《神祕列車》,台北:寶瓶文化,2003年。

    西川滿著,葉石濤譯,《西川滿小說集1.2》,高雄:春暉,1997年。

    朱天心著,《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2年。

    吳濁流著,《亞細亞的孤兒》,台北:草根,1995年。

    吳明益著,《天橋上的魔術師》,台北:夏日,2011年。

    呂赫若著,《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殖民地之旅》,台北:前衞,2016年。

    李昂著,《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1997年。

    利格拉樂.阿女烏著,《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晨星,1996年。

    施叔青著,《台灣三部曲:行過洛津/風前塵埃/三世人》,台北:時報文化,200320082010年。

    張大春著,《四喜憂國》,台北:遠流,1999年。

    黃春明著,《兒子的大玩偶》,台北:皇冠,2000年。

    陳映真著,《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台北:洪範,2001年。

    陳又津著,《準台北人》,台北:印刻,2015年。

    許俊雅編,《日據時期臺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1998年。

    ──,《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2002年。

    夏曼.藍波安著,《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2010 年。

    賴和著,《新編賴和全集:小說卷》,台北:前衞,2021年。

    龍瑛宗著,《龍瑛宗集》,台北:前衞,1990年。

    二、研究論著

    李有成著,〈在冷戰的陰影下:黃春明與王禎和〉,《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6期(1089月),頁1-24

    林芳玫著,《永遠在他方:施叔青的台灣三部曲》,台北:開學文化,2017年。

    林桶法著,〈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63期(20174月),頁121-154

    黃心雅著,〈現代性與台灣原住民文:以夏曼.藍波安與利格拉樂.阿女烏作品為例〉,《中外文學》第35卷第5期(200610月),頁81-122

    黃信洋著,〈多重認同與台灣人意識: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的一種解讀〉,《客家研究》第3卷第2期(200912月),頁137-164

    夏曉鵑著,〈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期(20019月),頁153-196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