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數位人文學概論

Course Name: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47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探索數位科技如何影響並豐富人文領域研究,透過不同的主題和方法,學生將深入瞭解數位人文的基本理念、工具和應用。課程將涵蓋從文字探勘、社會網絡分析到資料視覺化等多面向議題,並展示各種數位人文技術的工具與應用範例,包括實體人文資源的數位化流程、圖書館資料庫的使用、以及新興數位人文技術趨勢的研討,期盼藉由實際操作和討論,學生將有效地利用數位人文概念開展跨領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在數位時代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人文研究的能力。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能夠深入掌握數位人文核心概念,瞭解數位科技與人文研究的互動與影響,並熟悉如何運用數位資源以輔助人文知識的開展。
    2. 具備運用數位工具進行人文研究的技能,學習使用不同的數位人文工具與技術,從文字探勘、社會網絡分析到資料視覺化,提升其對於人文知識的分析和詮釋能力。
    3. 瞭解實體人文資源的數位化流程,包括實體文物、人文檔案等實體資源的數位保存、加值和策展方式。
    4. 熟悉政大圖書館的數位資源和資料庫,並學會檢索和使用數位資源進行學習,提升取得與分析資訊資源的基礎素養。
    5. 促進人文與數位領域的合作,使學生能夠整合數位技術和人文學科的知識,培養綜合性的跨域思維。
    6. 因應快速變化的數位時代,引入新興技術趨勢的研討,強化在數位轉型時代的實踐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別

    單元主題

    授課方式與作業要求

    1
    221

    課程介紹

    • 介紹數位人文的重要性和目標,講解課程內容、學習成效、評量方式以及課堂導讀與期末報告的要求。
    • 簡要介紹數位人文的基本概念與內涵。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2
    228

    228和平紀念日

     

    3
    36

    數位人文導論:從數位視角來賞析文本

    • 電腦能夠閱讀文本嗎?介紹如何透過數位視角以不同方式來閱讀與賞析文本。
    • 進入數位人文課程之前,共同討論學習數位化的重要性。
    • 探究數位人文對於人文學科學生所帶來的可能性,並說明如何運用數位人文方法輔助學習與發展個人興趣。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 人文反思札記。

    4
    313

    數位資源與工具導覽:介紹適合人文學科學生的數位資源與工具

    • 由於人文學科的內容十分廣泛與多元,在本門課程中,將介紹各種在不同人文學習情境當中,所適合的數位資源與工具。
    • 說明各種數位資源的類型與特性,展示其運用人文研究的實際方式。
    • 簡介適合人文學科學生的範例網站或資料庫,並說明如何前述數位資源進行延伸學習。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 人文反思札記。

    5
    320

    數位人文的發展:由數位典藏到數位人文

    • 簡介數位化對於實體文物、珍本檔案在文化保存上與利用上的必要性、可能優點與侷限。
    • 聚焦於實體資源的數位化流程,介紹如何整理、掃描、建檔、上傳實體資源,以便於數位系統上以快速且精確的方式檢索到人文資源。
    • 介紹數位典藏系統的概念,說明由數位典藏到數位人文的概念發展,並比較兩者概念與功用上的差異性。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 人文反思札記。

    6
    327

    數位資源檢索與實際操作:以政大圖書館為範例,介紹如何運用圖書館數位資源來撰寫報告

    • 政大圖書館現已訂閱豐富的數位資源和資料庫,將針對適用於人文學科的數位資源進行導覽。
    • 說明操作政大圖書館數位資源和資料庫的方式,並展示檢索資源的常用與進階技巧。
    • 實際上機操作與演練政大圖書館數位資源和資料庫檢索,並就檢索上產生的問題進行討論。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 資料庫操作與評估作業。

    7
    43

    校慶活動日

     

    8
    410

    人文資源的數位加值與策展:將人文資源以動態與數位方式呈現

    • 探究如何利用所檢索到的數位資源,將數位資源進一步組織成系統性的人文題材。
    • 說明人文資源的數位加值方式,並簡介如何運用數位加值展現人文題材的故事性。
    • 介紹各類型數位策展工具,使得人文資料得以動態且互動形式呈現,並說明數位加值與數位策展兩者概念的差異。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 人文反思札記。

    9
    417

    文字探勘於人文研究的應用

    • 紅樓夢前80回與後40回有什麼差異?簡介如何運用文字探勘來辨識人文研究上的未解議題。
    • 基於人文學科學生的背景,說明文字探勘的意涵與應用方法,並簡介與文字探勘相關的中文斷詞、詞彙標註、新詞偵測與情緒分析的核心概念。
    • 學習如何建立與使用語料庫來處理人文資源,並學習如何探勘不同文本的內容價值與侷限性。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 期中報告。

    10
    424

    專題演講

    • 邀請數位人文領域學者介紹數位技術於人文研究的實際應用,並針對人文學科學生所關係的數位議題進行討論。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 演講心得。

    11
    51

    機構參訪

    • 藉由實際機構參訪,實際展示該機構如何將具代表性意義的特藏資源進行數位保存、數位加值與數位人文應用。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 機構參訪心得。

    12
    58

    社會網絡分析於人文研究的應用

    • 除利用文本中的文字進行分析外,說明如何辨識文本當中的人物關係網絡。
    • 說明如何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提取文本當中的人物關係,並且區別關係網絡的重要人物或文人群體。
    • 介紹如何使用社會網絡分析軟體(包括UcinetGephi)探究人物關係的互動,並介紹該方法於人文研究的應用範例。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 系統實作作業。

    13
    515

    資料視覺化於人文研究的應用

    • 學習如何將文本當中的分析資訊,進一步以視覺化方式呈現,便於大眾可以快速吸收視覺化圖像所提供的資訊內容。
    • 從資料視覺化的發展史談起,介紹其對於航海、軍事,乃至於工業發展的重要性,並說明歷史名人(包含牛頓、南丁格爾等)對於資料視覺化的貢獻。
    • 探究資料視覺化的設計原則,以及在進行資料視覺化前所需避免的圖像誤導情形,展示現行常見資料視覺化工具。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 系統實作作業。

    14
    522

    新興數位人文技術趨勢研討

    • 伴隨資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數位人文技術亦不斷成長發展,說明新興數位人文技術趨勢。
    • 探究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元宇宙、知識本體與地理資訊系統的新興數位人文技術,應用於人文研究的可能性與範例。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 人文反思札記。

    15
    529

    期末團體報告

    • 以團體報告方式展示數位人文專題上的研究成果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期末團體報告。

    16
    65

    期末團體報告與課程總結

    • 以團體報告方式展示數位人文專題上的研究成果
    • 進行期末團體報告的總結和課程的總結。
    • 回顧整個學期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成果。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期末團體報告。

    17
    612

    自主學習週

     

    18
    619

    自主學習週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2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平時
    (出席、提問)

    20%

    上課時應積極進行課程討論,衡酌課堂參與投入程度給分

    課堂
    導讀

    30%

    依據所列舉的參考書目,從中選取專書進行課堂導讀

    期末
    報告

    50%

    依據本課程所介紹的數位人文工具,撰寫團體期末報告並進行簡報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Burdick, A., Drucker, J., Lunenfeld, P., Presner, T., & Schnapp, J. T. (Eds.). (2012). Digital humaniti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 Drucker, J., Kim, D., & Salehian, I. (2013).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 Concepts, Methods, and Tutorials for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Prentice Hall.
    3. Gold, M. K. (Ed.). (2012). Debates 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4. 韓怡臻、柯皓仁(2021)。應用自動文字探勘於臺灣中文饒舌音樂歌詞之研究。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8)1-41
    5. 葉秋杏、賴惠玲、劉吉軒(2021)。臺灣客語語料庫建置與客語詞彙使用初探。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8)75-131
    6. 林巧敏、李育賢(2023)。臺灣網路論壇關注之檔案事件主題及其情感分析。圖書資訊學研究,17(2)71-107
    7. 許世旻(2021)。十七世紀臺灣方志中「災祥」之自然辭彙考證-兼論「一星如劍」的科學意義。史穗,(12)121-169
    8. 葉韋君(2019)。後五四時期的知識婦女:《婦女共鳴》的社會網絡(1929-1944)。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3)113-162
    9. 葉韋君、連玲玲、陳建安、林明宜(2021)。性別、期刊與社會網絡:「婦女期刊作者研究平台」的介紹及應用。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7)37-78
    10. 范蔚敏、唐牧群(2019)。第18屆到第29屆臺灣金曲獎最佳國語男女歌手提名人創作角色分析。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3)43-62
    11. 邱詩雯(2021)。可視性社會關係網絡輔助文學流派界定方法探析-以桐城派文人群體為例。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7)79-98
    12. 陳柏溢、陳冠至(2021)。清代紹興府藏書家之社會網絡分析。圖資與檔案學刊,(98)83-131
    13. 李宗信、張育誠、劉庭羽(2021)。《劉福才日記》中的社會關係網絡-另一個觀看日記的視角。臺灣師大歷史學報,(65)157-213
    14. 鄧志松、郭迺鋒、林崑峯(2011)。國父行腳之空間分佈與社會網絡分析之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季刊,5(3)19-23
    15. 林敬智(2020)。道教開光儀式疏文之文本探勘與數位人文探索:以府城延陵道壇為例。圖資與檔案學刊,(97)44-75
    16. 項潔、陳麗華、杜協昌、鍾嘉軒(2015)。數位人文視野下的知識分類觀察:兩部官修類書的比較分析。東亞觀念史集刊,(9)229+231+233-286
    17. 鄭文惠、邱偉雲(2019)。數位人文視野下近代中國「新/舊」話語的交鋒與激辯。清華中文學報,(22)173-246
    18. 邱偉雲(2020)。天道、公道、人道:數碼人文視野下中國近代「道」的概念轉型與變遷研究。新亞學報,37427-508
    19. 劉苑如、羅珮瑄、邱琬淳、陳雅琳(2019)。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疾病文本的細讀與遠讀。清華中文學報,(22)49-115
    20. 洪振洲、李志賢(2021)。以佛學研究需求為核心的線上對讀工具需求分析及系統實作與評估。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8)133-185
    21. 洪振洲(2018)。數位時代漢譯佛典之研究利器-CBETA數位研究平臺。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1)149-174
    22. 謝順宏、柯皓仁、張素玢(2018)。臺灣歷史人物文本檢索與探勘系統之建置。圖資與檔案學刊,(92)67-87
    23. 彭逸帆、白璧玲、薛化元、劉昭麟(2022)。數位人文「文本空間化」的實證研究:以詩歌、傳記、日記為例。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10)96-137
    24. 鄭碩(2022)。近代史地理資訊平臺的設計、建置與應用案例。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10)32-66
    25. 劉苑如、蔡秉霖、邱琬淳、謝獻誼(2023)。遊方與佛教傳播:歷代僧傳移動與空間的數位人文研究。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11)1-49
    26. 林巧敏、陳志銘(2017)。古籍風華再現:關於古籍數位人文平台之建置。國家圖書館館刊,(1)111-132
    27. 陳淑君、江婉綾(2016)。數位藝術史研究系統的功能需求之環境掃描。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42(2)65-82
    28. 夏翠娟(2017)。以連結開放資料服務為基礎的數位人文平臺建設方案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43(1)47-70
    29. 蔡旻遠(2019)。「個體」與「群體」: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之研究回顧與展望。史原,(復刊10)257-299
    30. 張素玢、李宗翰、李毓嵐、李昭容、顧雅文、柯皓仁、謝順宏(2018)。從CBDBTBDB:以《新修彰化縣志.人物志》為試金石。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2)91-115
    31. 朱軒廷、柯皓仁(2022)。以CIDOC CRM建置現代舞舞蹈家舞作知識本體平臺之研究。圖資與檔案學刊,(100)121-155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