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植基於動物研究(Human-Animal Studies ,HAS )成果,主要從人文取徑探討人類社會和動物的互動關係,包括歷史文化演進、制度規範以及倫理價值思考。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
以不同種類非人類動物的故事為始,透過閱讀、討論相關著作,了解動物在人類社會中的位置,並思考人類對動物產生的影響。
學習成效:
廣泛閱讀並思考,就動物議題提出多元觀察,反省現狀並試圖提出解決方向。專業知識上,主要在於學習團體合作與專題製作能力。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錢永祥,〈動物的生命:《動物解放》40週年的反思〉,《思想》雜誌29期「動物與社會專輯」,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10,頁201-221。
龔玉玲,〈狂犬、名犬、流浪犬-台灣現代社會如何面對狗的生物性〉,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祖立,〈十九世紀以來的臺灣人貓關係史〉,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鍾鐵民,〈約克夏的黃昏〉,收入黃宗慧主編,《臺灣動物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2004,頁133-148。
https://www.angrin.tlri.gov.tw/cow/TaiwanCow/TaiwanCow_R.htm
李鑑慧,〈回首第一代英國反動物實驗運動〉,《思想》雜誌29期「動物與社會專輯」,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10,頁143-16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ThE479bNY
鄭麗榕,〈為大象林旺與馬蘭寫歷史〉,《歷史學柑仔店》,2018/08/24 https://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8/08/%E7%82%BA%E5%A4%A7%E8%B1%A1%E6%9E%97%E6%97%BA%E8%88%87%E9%A6%AC%E8%98%AD%E5%AF%AB%E6%AD%B7%E5%8F%B2.html。
鄭家泰,〈海豚在香港:談野生海豚與圈養海豚的保育問題〉,陳燕遐、潘淑華策劃,《「牠」者再定義:人與動物關係的轉變》,頁218-237。
黃豪賢,〈海豚在海洋,不在公園〉,陳燕遐、潘淑華策劃,《「牠」者再定義:人與動物關係的轉變》,頁238-254。
黃美秀,《黑熊手記:我與臺灣黑熊的故事》,臺北:商周出版,2003。
驚奇!博物館2美人魚傳說-儒艮https://www.ttv.com.tw/news/18/MuseumOfWonder/Dugong.asp
鄭鴻生,《踏著李奧帕德的足跡》,臺北:允晨出版社,2001。
謝季剛,〈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第十四週5/17 分組報告(一)(二)
第十五週5/24 分組報告(三)(四)
平時成績 55%(出缺席、回饋、上課參與)
分組報告 45%
分組口頭報告主題:(每組四十分鐘為限)
新聞中的動物
廣告中的動物
漫畫中的動物
法律政策中的動物
電視電影中的動物
宗教中的動物
動保運動與野保運動的現況與困境(需實地採訪與檢討)
1.NHK企劃小組編、王淑容譯,《失落的動物》,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
2.白安頤(Aniruddh D. Patel)、林曜松著,吳海音譯,《臺灣野生動物保育史》 ,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89。
3.朱耀沂,《人蟲大戰》,台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有限公司發行,2005。
4.柯蘿珂(Vicki Croke)著、林秀梅譯,《新動物園:在荒野與城市中漂泊的現代方舟》,新北市:夏日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2。
5.夏勒(George B. Schaller),《最後的貓熊》,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4。
6.黃美秀,《黑熊手記》,台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
7.劉峰松,《臺灣動物史話》,臺灣文藝雜誌社,1993。
8.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著,孟祥森、錢永祥譯,《動物解放》,台北:關懷生命協會,1996。
9.湯姆•雷根(Tom Reagan)著,林云也、陳若華譯,《打破牢寵》,台北:關懷生命協會,2016。
10.Jonathan Safran Foer 著、盧相如譯,《吃動物》,臺北:臺灣商務,2011 。
11.夏勒(George B. Schaller),《最後的貓熊》,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