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能力項目說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1
|
課程簡介報告分配
|
課程簡介報告分配 章百家,「中國正面對新挑戰:基於當前國內外形勢和歷史經驗的若干思考」,國際經濟評論,2016年第4期,頁34-43。 |
教師授課
|
2.0
|
3.0
|
||
2
|
歷史遺產
|
1、牛軍,「1960年代中國國家安全戰略轉變的若干問題再探討」,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頁46-62。
2、章百家,「新中國成長歷程中外交觀念的轉變」,冷戰國際史研究,2017年2期,頁1-18。
3、張蘊嶺,「中國對外關係40年:回顧與展望」,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年第1期,頁5-26。
|
教師授課
|
2.0
|
3.0
|
||
3
|
外交決策機制
|
Andrew J. Nathan, Andrew Scobell著,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台北:讀書共和國,2013),頁81-112。
|
教師授課
|
2.0
|
3.0
|
||
4
|
中共的國際觀與戰略
|
1、袁鵬,四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國、美國與世界新秩序,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頁1-48。
2、「十四大」至「十八大」政治報告的國際形勢部分。
3、劉建飛,「新時代中國外交戰略基本框架論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年第2期,頁4-20。
|
教師授課、學生口頭報告
|
2.0
|
3.0
|
||
5
|
中共的綜合國力
|
1、 袁鵬,四百年未有之變局,頁49-98。 2、 斯蒂芬 •布魯克斯,「權力移轉的過去和現在:阻礙中國崛起的五大結構性障礙」,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20(上),頁67-84。 |
教師授課、學生口頭報告
|
2.0
|
3.0
|
||
6
|
中蘇關係的演變
|
1、沈志華,「試論中蘇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兼談社會主義國家關係的結構性弊病」,中共黨史研究,2007年第2期,頁29-42。
2、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頁113-142。
3、牛軍,「告別冷戰:中國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的歷史意義」,歷史研究,2008年第1期,頁126-141。 |
教師授課、學生口頭報告
|
2.0
|
3.0
|
||
7
|
中美關係正常化 |
|
教師授課、學生口頭報告
|
2.0
|
3.0
|
||
8
|
中美關係中的台灣議題
|
1、臺灣關係法、八一七公報、六項保證、台灣旅行法。
2、夏立平、趙路怡,「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初析」,台灣研究,2018年第3期,頁1-9。
3、嚴安林,「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美台關係:進展、前景與影響因素」,台灣研究集刊,2018年第3期,頁1-9。
4、Alan D. Romberg, Rein In at the Brink of the Precipice (Washington, D.C.: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2003), pp. 105-154.
|
教師授課、學生口頭報告
|
2.0
|
3.0
|
||
9
|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
1、王緝思,「中美對新型大國關係的認知差異及中國對美政策」,當代世界,2014年10月,頁2-7。
2、吳心伯,「拜登執政與中美戰略競爭走向」,國際問題研究,2021年第2期,頁35-48。
3、袁征,「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構建:理想與現實」,共15頁。請上中國期刊網蒐尋。
4、趙明昊,「拜登執政與美國對華戰略競爭走向」,和平與發展,2021年第3期,頁14-36。
|
教師授課、學生口頭報告
|
2.0
|
3.0
|
||
10
|
一帶一路
|
1、李曉、李俊久,「『一帶一路』與中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構」,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10期,頁30-59。
2、曾向紅,「『一帶一路』的地緣政治想像與區域合作」,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年第1期,頁46-71。
3、馮仲平、黃靜,「中歐『一帶一路』合作的動力、現狀與前景」,現代國際關係,2016年第2期,頁9-15。
4、毛维准、戴菁菁,「對沖『一帶一路』:美國海外基建『藍點網路』計畫」,國際論壇,2021年第5期,頁121-141。
|
教師授課、學生口頭報告
|
2.0
|
3.0
|
||
11
|
朝鮮半島核武危機
|
1、樊吉社,「朝核問題重估:僵局的根源與影響」,外交評論,2016年第4期,頁35-58。
2、傅瑩,「朝核問題的起起伏伏:中方視角」,華府:布魯金斯中國專欄系列之三,2017年5月。
|
教師授課、學生口頭報告
|
2.0
|
3.0
|
||
12
|
日本與東海
|
1、蔣立峰,「釣魚島問題與中日關係」,日本學刊,2012年第5期,頁32-48。
2、劉江永,「釣魚島之爭的歷史脈絡與中日關係」,東北亞論壇,2014年第3期,頁3-21。
3、王高成,「中國大陸對於東海的政策」;陳永峰,「東亞歷史脈絡中的釣魚台紛爭」,何思慎、王冠雄主編,東海及南海爭端與和平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2012),頁51-90。
4、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 Group),凶險水域:中日關係觸礁,,亞洲報告,第245號,2013年4月8日。
|
教師授課、學生口頭報告
|
2.0
|
3.0
|
||
13
|
南海問題
|
1、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南海翻波(一)」,亞洲報告,No. 223,2012年4月23日;「南海翻波(二):地區反應」,亞洲報告No. 229,2012年7月24日;「南海翻波(三):稍縱即逝的降溫契機」,亞洲報告No. 267,2015年5月7日;「南海翻波(四):多事水域的油氣資源」,亞洲報告No. 275,2016年1月26日。
2、尹繼武,「中國南海安全戰略思維:內涵、演變與建構」,國際安全研究,2017年第4期,頁33-61。
3、吳士存、陳相秒,「中美南海博弈:利益、衝突與動因-兼論破解『南海困局』之道」,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19年第4期,頁40-56。
|
教師授課、學生口頭報告
|
2.0
|
3.0
|
||
14
|
其他鄰邦
|
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頁205-242。
|
教師授課、學生口頭報告
|
2.0
|
3.0
|
||
15
|
上海合作組織
|
1、陳小鼎,馬茹,「上合組織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作用與路徑選擇」,當代亞太,第2015年第6期,頁63-81。
2、林珉璟、劉江永,「上海合作組織的形成及其動因」,國際政治科學,2009/1(總第17期),頁1-33。
3、薛志華,「上海合作組織擴員後的發展戰略及中國的作為」,當代亞太,2017年第3期,頁55-77。
|
教師授課、學生口頭報告
|
2.0
|
3.0
|
||
16
|
軟實力外交
|
1、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頁421-450。
2、崔小濤,「拜登政府的人權政策;動向、特點與困境」,統一戰線學研究,2021年第3期,頁99-108。
|
教師授課、學生口頭報告
|
2.0
|
3.0
|
||
17
|
軍事工具
|
1、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頁371-420。
2、蔡曉卉譯,中美新型戰略關係,頁99-182。
|
教師授課、學生口頭報告
|
2.0
|
3.0
|
||
18
|
期末報告大綱研討
|
完成指定課後作業
|
期末報告大綱研討
|
2.0
|
3.0
|
上課參與50%,口頭報告20%,期末報告30%。
請參照每周課程進度的詳細閱讀資料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