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農地利用與農業多功能性專題研究

Course Name: Seminar on Agricultural Land Use and Multifunctionality ofAgriculture (MFA)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近年全球氣候變遷劇烈,農業生產環境遭到破壞,造成糧食短缺、糧價高漲之危機,舉世莫不重視糧食安全的問題,而農地如何利用以生產健康可靠的糧食,更是為人矚目。歐美國家亦體認農業不僅是生產糧食的經濟產業,也具有環境、社會方面的多重功能,乃透過多功能農業等策略,以力求實踐永續發展。本課程的重點,在於藉由相關理論閱讀、案例探討,以明晰農地政策宜循之原則與策略。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一、本課程的教學目標為:

         本課程旨在解說土地倫理、農業多功能性理論基礎,探究農地政策、法律規範,並列舉相關實例,以便探討理論、法規對實際執行時可能產生之影響、衍生之問題,希冀明瞭理論與實際之間的差距為何、原因所在,試擬解決策略,並加強訓練學生問題分析與規劃政策研訂之能力。希冀透過網路平台達成更有效率的資訊傳遞、以利修課同學互相切磋討論。另外,由於是研究所的課程,希望師生互動式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出更多的思考,而非單向由教師傳遞訊息。

    二、本課程希能達成的學習成效為:

    1. 藉由討論過程提升論證思辯與表達能力,強化對課程的掌握度,並增加同儕間相互學習的效果。
    2. 教師定期與學生進行課程內容與談,尊重同學對於課程安排的意見,提升課程參與的認同感。
    3. 課前預習與課後複習的重要性,培養文獻蒐集與匯整的能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4. 以古今中外的實務案例引述於課程當中,兼採實務論證與理論分析的能力,提升學生專業能力與地政學術國際化。
    5. 藉由班上同學對彼此論文的互評及教師所給予意見,提升論文寫作的品質,期能於研討會或期刊中獲得發表機會。

    評量工具與指標

     

    學習目標與成效

    評量工具

    評量指標

    考試

    心得

    報告

    專題

    製作

    前後測

    其他

    測驗

    藍圖

    評量

    尺規

    具備規劃學習地圖與生涯發展 路徑的能力

     

     

     

     

     

    具備有效運用大學各項學習資

     

     

     

     

     

     

    具備深度閱讀的能力

     

     

     

     

    具備探索、熟悉新型態的數位

    學習模式

     

          

     

     

     

     

     

    養成自主與終身學習的態度與

    策略

     

     

     

     

    具備團隊合作與專題製作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1

    9/16

    第一章

    農地利用、農業多功能性的內涵

    1. 講述課程綱要之說明
    2. 我們的約定

     

    1. 課程分組之說明

    2.本學期問題導向式學習(PBL)進行之說明

    3.校外教學之討論

    3

    3

    2

    9/23

    第二章

    農業多功能性相關理論

        1. 農業多功能性之經濟分析
        2. Multifunctionality,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1. 農業多功能性的經濟理念為何?
    2. 多功能性、農業政策和環境政策之間的關聯性為何?

     

     

    3

    9/30

    (遇上中秋連假,

    線上上課)

    第三章

    台灣之農地政策與措施-兼談農地利用規劃概要

    1. 台灣農地利用概況
    2. 台灣農地政策之演變
    3. 台灣的農地利用問題
    4. 台灣現階段農地利用之政策和做法

    課堂討論:

    1. 台灣農地政策因應客觀環境改變而調整,到底發揮多少作用?有什麼效果?
    2. 國土計畫法頒布後,縣市國土計畫、鄉村地區整體規劃對農業多功能實踐、農村發展有何影響?

    3

    3

    4

    10/7

    (遇上國慶連假,

    線上上課)

    第四章

    台灣有機農業發展之政策和措施-談談幾個案例

      1. 農業多功能性的意涵
      2. 藉集體行動落實有機農業多功能性
      3. 現階段台灣有機農業發展-幾個案例
      4. 台灣有機農業促進之政策和做法

    課堂討論:

    1. 有機農業能夠發揮怎樣的多功能性?
    2. 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有何效益?民間、政府可發揮什麼力量?
    3. 台灣當前有機農業發展的成效、瓶頸各為何?
    4. 有機農業促進法預期可以產生怎樣的效果?

    3

    3

    5

    10/14

    第五章

    農業多功能性的實踐

    從在地青農之民眾參與探討彰化縣國土計畫—以彰化縣福興鄉為例

    (以農業多功能性為基礎,檢視其於青農的農業經營上的實踐性)

    1. 青農的農業能夠發揮怎樣的多功能性?
    2. 如何以質化觀點評估有機農業多功能性?有何限制?

    特別邀請

    吳佳蕙碩士分享

     

    3

    6

    10/21

    第六章

    農村再生與農業多功能性之關聯?

    台灣農村再生案例探討

    • 花蓮光復鄉南富社區、壽豐鄉
    • 台中霧峰舊正社區
    • 宜蘭三星鄉行健村
        1. 台灣的農村再生是什麼?
        2. 日本的地方創生又是什麼?
        3. 台灣的農村再生能向日本的地方創生取經嗎? 為什麼?

    特別邀請

    季美珍博士、賴秀伶碩士分享

    3

    7

    10/28

    第七章

    農業多功能性理論與實踐

    閱讀文獻1:

    有機農業多功能性之探究:以宜蘭縣三星鄉行健村為例(顏愛靜、陳胤安、吳宜庭)

    1. 前言

    2.有機農業實現農業多功能性之理論探究

    3. 行健村實施有機農業之多功能性

    4.行健村有機農業多功能性之檢視

    5.行健村有機農業多功能性實踐之結語與策略建議

    閱讀文獻2:

    有機農業多功能性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為例(顏愛靜* 孫稚堤** 陳亭伊***)

    1.

    2.有機農業與農業多功能性之探究途徑

    3.由「慣行」到「有機」-石磊部落農業經營的轉變

    4.石磊部落有機農業多功能性之評估分析

    5. 結論與建議

    閱讀文獻補充:

    1. 請儘可能蒐集最新資訊,了解兩案例後續發展情形。
    2. 請比較兩案例之共通性、差異性、啟示。

    課堂討論:

    1. 宜蘭縣三星鄉行健村、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發展有機農業各具有什麼多功能內涵?其具體功能為何? 不足之處為何?
    2. 山村、平地村兩案展現多功能農業有何不同?有何突破發展困境的契機?
    3. 如何以質化觀點評估有機農業多功能性?有何限制?

    3

    請同學們報告

    3

    8

    11/4

    第八章

    農地利用與多功能農業關聯性之探討

    Principles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in metropolitan peri-urban areas: The case of Greater Melbourne, Australia (2020)

    重點:

    •儘管城市發展使農地受到損失,但大墨爾本地區的城郊農業繼續保持高產量。

    •規劃政策極大地影響了城郊農業的估值,導致許多農民感到沮喪。

    •城郊農業的替代框架更適合解決農業用地的先例流失問題。

    •多功能農業包含適用於定義城郊農業替代軌跡的原則。

        1. 都市擴展常使農地變更使用,在台灣的城郊能否維持高產量?原因為何?
        2. 台灣的國土規劃體制能否留存都市,或城郊的農耕體系,並維持農業多功能性?

    3

    請同學分組報告

    3

    9

    11/11

    第九章

    城鄉交界的農地保護措施

    Governance changes in peri-urban farmland protection following decentralisa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Montpellier (France) and Rome (Italy) 2018

    重點:

    • 本文比較了羅馬和蒙彼利埃周圍農田保護工具的實施情況。
    • 儘管在農業地區有更多的監管限制,但農田轉化仍在繼續。
    • 權力下放增加了政策實施的複雜性和異質性。
    • 新的治理模式提高了農田保護的有效性,但並不總是社會的接受度。
    • 分權治理有助於解決農田保護之外的多功能農業問題。
        1. 城鄉交界處的農地保護,真能避免農地變更使用?為何?
        2. 地方分權對農地保護有影響嗎?為何?
        3. 新的治理模式如何保護農業?這樣得以發揮效能?
        4. 反觀台灣,我們有相關的治理模式嗎? 有沒有發揮保護農地的效能?

    3

    請同學分組重點報告

    3

    10

    11/18

    第十章

    有機農民與多功能性和農村發展的關連性

    Beyond the story of the LEADER projects: Are organic farmers actors of multifunctionality and rural development? (2022)

    重點:

    •有機農民計畫中最相關的LEADER原則是多部門方法。

    •有機農民計畫激勵了農村地區的發展。

    •這些計畫藉由利用自然和人類起源的內生潛力,促進了農村的韌性。

    •有機農民主要使用 LEADER 項目來購買農業機械和技術。

    •捷克的有機農民尚未充分發揮其成為真正具有多功能的潛力。

    1. 有機農民計畫是什麼?其中最相關的LEADER原則又是什麼?
    2. 有機農民計畫如何增進農村的韌性?如何激勵農村發展? 捷克農民為何還無法發揮多功能發展的潛力?
    3. 反觀當前台灣有機產業政策能夠發揮增進農村的韌性,進而激勵農村發展的效能?

    3

    請同學分組重點報告

    3

    11

    11/25

    第十一章

    多功能農村耕地利用的衝突動態

    Conflict dynamics over farmland use in the multifunctional countryside(2023)

    重點:

    •揭示的和正式的土地使用衝突是藉由定量方法加以處理的。

    •使用Shannon entropy()和行政法院的資料庫。

    •土地功能的構成決定了衝突的動態和結構。

    •歐盟的農業和保護政策轉化為越來越大規模的衝突。

    •衝突規模的擴大反映出能力較弱的行為者正在建立抵抗力。

    1. 為何土地功能的構成決定了衝突的動態和結構?
    2. 為何歐盟的農業和保護政策轉化為越來越大規模的衝突?
    3. 衝突規模的擴大是一無是處?還是有何好處?
    4. 這種情形如在台灣發生,你覺得結果會如何?

    3

    請同學分組重點報告

    3

    12

    12/2

    移地研究

    尋找台灣農業多功能性和農村韌性~part I

    研究場域-

    1. 彰化青農經營場域
    2. 霧峰有機農民、農會探訪

    3

    討論

    3

    13

    12/9

    第十二章

    從多功能視角看農村土地重劃

    Modes and practices of rural vitalisation promoted by land consolidation in a rapidly urbanising China: A perspective of multifunctionality

      1. 鄉村振興中實施土地重劃的多功能視角
      2. 土地重劃真能促進鄰近都市不同區位村落永續發展?
    1. 藉土地重劃以調整農村土地利用結構,改善農村用地供求關係,真能解決農村問題和促進農村發展?
    2. 這兩個發展程度不同的村落舉辦土地重劃,其效果皆能具體顯現?
    3. 台灣的農地重劃與農村社區土地重劃何以無法同步施行以創綜合效果?

    3

    請同學分組重點報告

    3

    14

    12/16

    第十三章

    農地上的光電~1

    兩者是相互破壞還是和平共處?

    閱讀文獻1:

    Solar energy development on farmland: Three prevalent perspectives of conflict, synergy and compromis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23)

    重點:

    1. 農地開發光電系統有抵換、偕同、妥協三種不同視角
    2. 農業光電發展存在幾個主要障礙
    3. 農業光電和一般太陽能的發展應該提出土地獲取和資源使用的重要政治問題(疑問)

    閱讀文獻2:

    Rural opposition to landscape change from solar energy: Explaining the diffusion of setback restrictions on solar farms across South Korean counties(2023)

    重點:

    1. 韓國政府對裝太陽能農場採取建築物置後限制措施,遭質疑有損國家減碳成果。
    2. 農村反對光電設置對景觀產生變化,促使政府官員對太陽能農場採取建築物置後限制
    3. 倘政府未能減輕可再生能源設施對當地社區的負面影響,則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可能會面臨地方政策(施行)障礙。
    1. 在美國、韓國,農地開發光電系統遭遇的問題是否相同?
    2. 在美國、韓國,農地開發光電設施所採對策有何不同? 能夠解決前述的問題癥結?
    3. 兩國的案例,對台灣農地發展光電設施有何啟示?

    3

    請同學分組重點報告

    3

    15~16

    12/23~

    12/30

    第十三章

    農地上的光電~2

    光電的亂象破壞多功能性?還是農電共生?

    閱讀文獻1:

    從農業多功能初探農電共構方案的影響與衝擊(2020)

    https://portal.stpi.narl.org.tw/index?p=article&id=4b1141ea74c50fcd0174d7b2428018aa

     

    閱讀文獻系列2:

    01 導言:能源政策失誤,光電入侵農地四面楚歌

    02 變更地目直接離農(上)屏東四鄉鎮大開方便之門,免繳回饋金

    03 變更地目直接離農(下)種電不歸路,農村難回頭

    04 神秘660黑數,農地支離破碎

    05 都市農業區不設限,水雉無家可歸

    06 假種田真種電,末日廢墟爛尾無人收

    07 農電共生可行嗎?前車之鑒不可不慎

    08 綠色衝突遍地烽火 能源政策哪裡出槌?

    09 農地農用很難嗎?犧牲農地生態,何來「綠電」?

    https://www.newsmarket.com.tw/solar-invasion/ch08/

     

     

     

    https://www.newsmarket.com.tw/solar-invasion/

    1. 農電共構真具有多功能性?
    2. 現行農電政策措施破壞永續性? 有解還是無解?

    3

    請同學分組重點報告

    3

    17

    1/6

    移地研究二

    尋找台灣農村特色和創新~~part II

     期初共商研究場域

    3

    3

    18

    1/13

    期末檢討

    期末報告評述與建議

     共同討論、互評

    3

    3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2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1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10%

    其他: Others: 校外教學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學生應於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找資料,在課堂上參與討論,或於Moodle平台上互相討論或提問。於教師講授後,完成指定之作業與報告,以呈現期中、期末研讀成果。原則上每篇字數約在5000~10000左右,但得依實際情形調整之。
    2. 學生應參加校外參訪活動,於參訪結束後,撰寫團體報告,並分組上台發表所選議題,分享學習內容與心得。報告結束後,將書面報告和簡報檔上傳Moodle討論區。
    3. 評分標準:期中表現(作業繳交、討論、報告、出勤狀況):50%,參與討論表現(課堂討論參與程度、遠距教學平台使用情形):50%,,但亦得視狀況微調之。
    4. 有關期中、期末報告之具體評量項目與給分標準如下表所示:

    項目

    題目設定與執行方案之規劃 30%

    文獻與數據佐證30%

    結果討論

    20%

    簡報呈現

    20%

    A

    109

    議題設定能引起迴響

    題目與報告內容契合

    行動方案具體可行

    提出具體數據

    提出相關支持論述

    佐證文獻引用具體

    佐證案例說明得宜

    資料蒐集完整.分析精確.討論深入層次分明.

    文字圖表顯示精準明確

    大小配置佳

    呈現效果佳

    B

    87

    議題設定有趣

    行動方案規劃得宜

    提出具體數據

    提出相關支持論述

    佐證文獻引用具體

    資料蒐集與分析尚可.討論大致都有提到

    文字圖表顯示正常.大小配置適中.呈現效果尚可

    普通C

    65

    議題設定引不起興趣

    行動方案規劃不夠完整

    提出具體數據

    提出相關支持論述

    佐證文獻引用具體

    資料蒐集缺漏.分析稍有錯誤.討論深度不足

    文字圖表大小顯示效果差.呈現效果普通

    待改進D

    43

    議題設定無趣行動方案規劃不可行

    沒有提出具體數據

    相關支持論述

    有佐證文獻引用具體

    沒有案例說明得宜

    資料蒐集缺漏分析錯誤.幾乎沒有延伸討論

    文意不明

    圖表沒重點大小配置差

    造成反效果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王俊豪、方珍玲、陳美芬,2012,農地多功能利用指標系統之建構,臺灣土地研究,15(1), 31-71.

    孫稚堤;顏愛靜*, 2012.09, "流域治理與土地倫理之研究-以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原住民族部落為例", 地理學報, Vol.2012, No.66, pp.21-51 (TSSCI)

    顏愛靜*;李健豪, 2015.05, "以權力關係探析臺大實驗林契約林地違規使用之研究", 地理學報, 80 2016.03[民105.03]; 頁23-53 .. (TSSCI).

    顏愛靜*, 2015.06, "土地倫理為本之永續農業發展-以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部落為例(都市與計劃,TSSCI)", 都市與計畫, Vol.42, No.2, pp.209-233 (TSSCI).

    顏愛靜*;陳胤安;吳宜庭, 2016.05, "有機農業多功能性之探究:以宜蘭縣三星鄉行健村為例", 台灣土地研究, No.19, pp.69-103(TSSCI).

    顏愛靜*;孫稚堤,陳亭伊, 2016.06, “有機農業多功能性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磊部落為例”, 地理學報, 82期,頁59-86 (TSSCI).

    Berkes, Fikret & Helen Ross, 2013. Community Resilience: Toward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Vol. 26, Iss. 1:5-20.

    Berkes, F., Doubleday, N.C. & Cumming, G.S. EcoHealth (2012) Aldo Leopold’s Land Health from a Resilience Point of View, 9: 278. doi:10.1007/s10393-012-0796-0

    Boillat, S., and F. Berkes. 2013.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mong Quechua farmers of Bolivia: indigenous knowledge as a resource for adaptive capacity. Ecology and Society 18(4): 21.

    http://dx.doi.org/10.5751/ES-05894-180421

    Feola, Giusepp, Amy M. Lerner, Meha Jain, Marvin Joseph F. Montefrio, Kimberly A. Nicholas, 2015.Researching farmer behaviour i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Lessons learned from five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39: 74-84.

    Hung, Holvert, 2017. Formation of new property rights on government land through informal co-management: Case studies on countryside guerilla gardening, Land Use Policy, Volume 63, April , Pages 381–393.

    Nixon,Denver V., Lenore Newman,2016. The efficacy and politics of farmland preservation through land use regulation: Changes in southwest British Columbia’s Agricultural Land Reserve, Land Use Policy, Volume 59, 31 December 2016, Pages 227-240.

    Newman, Lenore, Lisa Jordan Powell, Hannah Wittman, 2015, Landscapes of food production in agriburbia: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local food movements in British Columbi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June, Volume 39: 99-110.

    Norman, Emma S. 2017. Standing Up for Inherent Rights: The Role of Indigenous-Led Activism in Protecting Sacred Waters and Ways of Life,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Vol. 30, Iss. 4: 537-553.

    Shilling Dan, 2009. Aldo Leopold Listens to the Southwest Journal of the Southwest; Autumn, 51, 3:317-350.

    Newman, Lenore, Lisa Jordan Powell, Hannah Wittman, 2015. Landscapes of food production in agriburbia: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local food movements in British Columbi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Volume 39: 99-110.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https://agriculture.ec.europa.eu/common-agricultural-policy_en;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