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周易研究與教學

Course Name: Study on the Teachings of the Topics of Jou-Yi (Book of Chang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易經》是群經之首,為百學之所宗。蓋《易》道淵深,包羅眾義,為治學之津梁。《四庫提要》明言「《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易》文珠璣,實窮極天地變化之道,而歸本於人事。它潔靜精微,彌綸萬有,察時變之造化,發天道之義蘊,鉤深致遠,窮理盡性,上則足以治國平天下,通萬民之情,定天下之業;下則足以修身養志,成智立德,自強不息,厚德以載物。《易》理致用廣被,實為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周易》是「人更三世,事歷三古」的集體創作。由於歷史悠久,文字艱深,涵義晦澀,術語滿篇,若非對中國文字有深厚的修養,或對國學有相當的造詣,想要開卷有益、直窺堂奧,並非易事。《周易》之文字,古奧簡約,一義多涵,且又以卦象譬喻模擬事物的形象與變化,又更以深邃微妙的義理,以彰顯天人之道,使人難以捉摸;尤其帶有玄奧而神秘的色彩,令讀者望文生畏,心生疑竇,欲入山探寶,卻躊躇難進。因此,本課程主要之教學內容,包括:
 (一)教授易學之基本知識,奠定易學基礎。
 (二)解說研《易》的方法運用,以及介紹歷代易學發展概況。
 (三)陳述易學之基本易例。
 (四)講解《周易》經傳本義,兼攝象數與義理。
 (五)探討易學研究之重要命題,確立易學研究論題方向、方法,建構研究論題。
 (六)培養與提升易經研究與教學之結合。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希望帶引學者有效的進入易學的世界,奠定研《易》之基礎,主要之教學目標,茲分列如下:

    (一)瞭解易學之基本知識,奠定日後研《易》進階之基礎。

    (二)瞭解研《易》之方法運用,以及認識歷代易學發展概況。

    (三)認識易學之基本易例,並能夠充份熟知與運用。

    (四)熟知《周易》經傳本義,並能象數與義理兼攝,終能體察《周易》之遠旨,窮極聖人之奧理。

    (五)培養易學研究議題具掌握與討論之能力,提升易學研究之知能。

    (六)培養與提升易學內容與教學之結合。

    主要學習成效:

      (一)熟悉易學之基本知識,確立研究易學之基礎能力。

      (二)理解歷代易學發展概況,掌握歷代易學之重要核心內涵。

      (三)熟悉易學研究之方法,確立易學研究論題之建構。

      (四)掌握有關之重要《易》例,建立正確之認知。

      (五)熟悉歷來重要之易學思想主張,培養義理思想之認識與詮釋能力。

      (六)掌握《周易》經傳本義,建立良好易學研究基礎。

      (七)培養易學研究之知能,體會易學思想的生命觀,並運用於教學與生活。

    學習目標與成效檢核規劃如下:

    評量工具與指標

    學習目標與成效

    專題書寫

    課堂報告

    考試

    課堂問答/課堂討論

    自我反思/自我評量

    熟悉易學之基本知識,確立研究易學之基礎能力。

     

    理解歷代易學發展概況,掌握歷代易學之重要核心內涵。

     

    熟悉易學研究之方法,確立易學研究論題之建構。

     

    掌握有關之重要《易》例,建立正確之認知。

     

    熟悉歷來重要之易學思想主張,培養義理思想之認識與詮釋能力。

     

    掌握《周易》經傳本義,建立良好易學研究基礎。

     

    培養易學研究之知能,體會易學思想的生命觀,並運用於教學與生活。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每週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Week

    課程主題Course Theme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Activity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數

    Estimated time

    課堂講授Lecture Hours

    課程前後Preparation Time

    1

    周易研究之緒論

    一、《周易》系統的內容與範圍:1. 經、傳、學共同構成一個知識系統。2. 易學是一龐大的學術思想體系。3. 《周易》系統的價值在學而不在術。

    二、易學研究的途經與方法:1. 從事文字訓詁和考證。2. 解釋和闡發其義理。

    三、研究易學的目的和任務:重在總結理論思維的經驗教訓;探討與當代各門科學相結合的途徑。

    一、課程活動方式:

    1.課前要求同學閱讀授課當週之課程範圍,課程結束前簡要重點提示,並要求學生課後複習。

    2.教師上課主要採用課堂講授方式教學,並要求學生勤作寫記。

    3.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鼓勵同學發問,營造學習討論之氛圍。

    4.重視口頭報告,提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5.強化論文格式要求與寫作能力。

    二、學生預習內容:

    1.課程內容各基礎知識與有關易學之重要命題的預習,以及相關內容之初步認識。

    2.有關討論命題之確立,要求預習與準備。

    3.指定專書與講義內容之預先閱讀與準備。

    三、學習活動:

    1.周易》有關基礎知識之認識與簡介。

    2.設定重要《周易》命題,進行課堂上之討論。

    3.基礎知識觀念之建立,進行專題之介紹,並提出問題引導。

    4.有關《周易》書籍之閱讀議題討論。

    5.要求每位同學確立研究命題,並完成專題寫作。

    四、課後作業:

    1.周易》討論命題之準備。

    2.課程內容之統整。

    3.指定講義與前人研究之閱讀。

    3.0

    4.5

    2

    「《周易》」的認識

    一、《易經》的內容與性質。

    二、龜卜與占筮。

    三、卦爻象的起源與結構。

    四、卦名與卦序。

    五、《易經》的編纂與其歷史價值。

    六、《易傳》的形成與特質。

    一、同第一週相關內容所述。

    二、完成《周易》相關講義之閱讀與論題之準備。

    3.0

    4.5

    3

    八卦與六十四卦之形成

    一、《易經》基礎知識的介紹。

    、論兩儀。

    、論四象。

    三、論八卦:1. 八卦的創始。2. 八卦的區分(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3. 先後天八卦分布的異同。4. 八卦釋義。5. 八卦摩蕩成六十四卦。

    一、同第一週相關內容所述。

    二、完成《周易》相關講義之閱讀與論題之準備。

    3.0

    4.5

    4

    《周易》之筮法

    一、傳統之大衍筮法。

    二、金錢卦。

    三、梅花易數。

    四、變占之討論。

    一、同第一週相關內容所述。

    二、完成《周易》相關講義之閱讀與論題之準備。

    3.0

    4.5

    5

    《周易》之筮法

    一、傳統之大衍筮法。

    二、金錢卦。

    三、梅花易數。

    四、變占之討論。

    一、同第一週相關內容所述。

    二、完成《周易》相關講義之閱讀與論題之準備。

    3.0

    4.5

    6

    歷代易學發展概況

    一、漢代易學。

    二、魏晉南北朝易學。

    三、宋代易學。

    四、明清易學。

    一、同第一週相關內容所述。

    二、完成《周易》相關講義之閱讀與論題之準備。

    3.0

    4.5

    7

    重要《易》例之認識

    一、論十二辟卦:1. 十二辟卦的起源與意義。2. 十二辟卦分主十二月。3. 十二辟卦與節令。4. 十二辟卦與氣化。

    二、卦別:1. 內卦、外卦。2. 陰卦、陽卦。3. 貞卦、悔卦。4. 消卦、息卦。5. 往卦、來卦。6. 之卦。7. 互卦(互體)。

    三、爻之認識:1. 爻義。2. 爻位。3. 爻象。4. 爻數。5. 爻變。6. 六爻的應位。7. 爻的承、乘、比、應之意義。

    一、同第一週相關內容所述。

    二、完成《周易》相關講義之閱讀與論題之準備。

    3.0

    4.5

    8

    重要《易》例之認識

    一、論十二辟卦:1. 十二辟卦的起源與意義。2. 十二辟卦分主十二月。3. 十二辟卦與節令。4. 十二辟卦與氣化。

    二、卦別:1. 內卦、外卦。2. 陰卦、陽卦。3. 貞卦、悔卦。4. 消卦、息卦。5. 往卦、來卦。6. 之卦。7. 互卦(互體)。

    三、爻之認識:1. 爻義。2. 爻位。3. 爻象。4. 爻數。5. 爻變。6. 六爻的應位。7. 爻的承、乘、比、應之意義。

    一、同第一週相關內容所述。

    二、完成《周易》相關講義之閱讀與論題之準備。

    3.0

    4.5

    9

    宋明圖書易學

    一、圖書易學的源起。

    二、重要圖書易學之內涵。

    圖書易學之發展

    一、同第一週相關內容所述。

    二、完成《周易》相關講義之閱讀與論題之準備。

    3.0

    4.5

    10

    《易傳》本文之講授

    一、《繫辭傳》:1.本文之訓解與義理之闡述。2.卦數:天地之數、卦爻之數、先後天八卦數。3.大衍筮法。

    二、《說卦傳》:1.本文之訓解與義理之闡述。2.卦象與逸象。

    三、《序卦傳》與《雜卦傳》。

    一、同第一週相關內容所述。

    二、完成《易相關講義之閱讀與論題之準備。

    3.0

    4.5

    11

    《易傳》本文之講授

    一、《繫辭傳》:1.本文之訓解與義理之闡述。2.卦數:天地之數、卦爻之數、先後天八卦數。3.大衍筮法。

    二、《說卦傳》:1.本文之訓解與義理之闡述。2.卦象與逸象。

    三、《序卦傳》與《雜卦傳》。

    一、同第一週相關內容所述。

    二、完成易傳相關講義之閱讀與論題之準備。

    3.0

    4.5

    12

    乾、坤、屯、蒙、需、訟卦爻辭訓釋。

    一、卦爻辭義。

    二、辭義之理解方法。

    象義之重要概念

    一、同第一週相關內容所述。

    二、完成六十四卦相關講義之閱讀與論題之準備。

    3.0

    4.5

    13

    學生專題報告與評論

    一、學生專題報告。

    二、檢討與評論。

    一、設定重要專題命題,進行課堂上之討論。

    二、基礎思想觀念之建立,進行專題之介紹,並提出問題引導。

    三、有關《周易》書籍之閱讀議題討論。

    四、要求每位同學確立研究命題,並完成專題寫作。

    3.0

    4.5

    14

    學生專題報告與評論

    一、學生專題報告。

    二、檢討與評論。

    一、設定重要專題命題,進行課堂上之討論。

    二、基礎思想觀念之建立,進行專題之介紹,並提出問題引導。

    三、有關《周易》書籍之閱讀議題討論。

    四、要求每位同學確立研究命題,並完成專題寫作。

    3.0

    4.5

    15

    學生專題報告與評論

    一、學生專題報告。

    二、檢討與評論。

    一、設定重要專題命題,進行課堂上之討論。

    二、基礎思想觀念之建立,進行專題之介紹,並提出問題引導。

    三、有關《周易》書籍之閱讀議題討論。

    四、要求每位同學確立研究命題,並完成專題寫作。

    3.0

    4.5

    16

    學生專題報告與評論

    一、學生專題報告。

    二、檢討與評論。

    一、設定重要專題命題,進行課堂上之討論。

    二、基礎思想觀念之建立,進行專題之介紹,並提出問題引導。

    三、有關《周易》書籍之閱讀議題討論。

    四、要求每位同學確立研究命題,並完成專題寫作。

    3.0

    4.5

    17

    學生專題報告與評論

    一、學生專題報告。

    二、檢討與評論。

    一、設定重要專題命題,進行課堂上之討論。

    二、基礎思想觀念之建立,進行專題之介紹,並提出問題引導。

    三、有關《周易》書籍之閱讀議題討論。

    四、要求每位同學確立研究命題,並完成專題寫作。

    3.0

    4.5

    18

    學生專題報告與評論

    一、學生專題報告。

    二、檢討與評論。

    一、設定重要專題命題,進行課堂上之討論。

    二、基礎思想觀念之建立,進行專題之介紹,並提出問題引導。

    三、有關《周易》書籍之閱讀議題討論。

    四、要求每位同學確立研究命題,並完成專題寫作。

    3.0

    4.5

     

    教學活動與作業之重要內容:

    一、設定重要易學命題,進行課堂上之討論。

    二、基礎思想觀念之建立,進行專題之介紹,並提出問題引導。

    三、有關易學書籍之閱讀議題討論。

    四、要求每位同學確立研究命題,並完成專題寫作。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2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一、評量分配

    類別

    項目

    配分

    (一)平時成績

    1.上課出席情形。2.課堂表現與參與討論情形。

    暫訂30%

    (二)期中評量

    1.採取論文專題報告方式。

    2.研究論題由學生自訂。

    3.論文內容至少一萬字。

    4.論文報告以三十分鐘為限。

    暫訂35%

    (三)期末評量

    1.採取論文專題寫作方式。

    2.研究論題由學生自訂。

    3.論文內容不可低於一萬字。

    4.學期結束後兩個星期內繳交。

    暫訂35%

    (附註:項目及配分比例於實際授課時,視狀況進行調整。)

    二、學習報告暨論文寫作之評分尺標:
      抄襲者學期成績0
      未達字數、格式之基本要求、隨意剪貼拼湊 60分以下
      選題不當,篇幅太短,論述凌亂60~75
      選題普通,內容單調,論述簡單76~85
      選題精到,內容深刻,論述縝密86~92

    三、平時與期中期末指定專題報告的評量藍圖

      測驗題目

    試題形式

    記憶

    理解

    應用

    獨立思考

    (分析、綜合、評鑑)

    佔分

    重要知識論題之討論

    1.上課口頭提問與討論,採取知識觀念之問答,以及重要思想主張觀點之理解與討論。

    2.期中與期末之專題研究報告,重視研究論題之建構,問題意識之提出,研究方法與研究價值之確立,以及研究成果之展現情形。

    期中與期末專題研究報告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授課內容主要參考書籍:

    (一)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121版北京3刷。

    (二)朱熹《原本周易本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輯,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10月初版。

    (三)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1月第1版。

    (四)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12月台第1版第2刷。

    (五)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312刷。

    (六)馬振彪《周易學說》,廣東:花城出版社,2002111刷。

    (七)徐芹庭《易經詳解》,台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312刷。

    (八)程頤《易程傳》,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冊,《伊川易傳》,198310月初版。

    (九)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7月初版1刷。

    (十)本人自製講義。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