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東亞信仰與傳說

Course Name: Beliefs and Legends of East Asia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1.0

學分數

Credit(s)

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之主題有:1、東亞各國之宗教信仰;2、東亞各國宗教信仰的共相與殊相;3、東亞各國之間宗教信仰的受容;4、臺日韓各自之信仰與傳說的交涉。本課程具有如下之特色:

1.本課程結集臺灣學者及日、韓國際學者,以東亞之信仰與傳說為題,認識東亞各國信仰、信仰傳說之共相與殊相。

2.臺、日、韓三校學生相互討論、激盪,創造跨文化之學習情境。

3.結合本校之日文、韓文、中文三系的師資,進行跨院跨系合作,提供學生跨域思考與學習之機會。

本課程為為期一週共18小時之密集實體授課課程,授課語言以中文為主,視學生理解課程之需要,或採雙語方式授課。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在東亞漢學的共同基礎上,匯集臺、日、韓三校五系所之師資合開「東亞信仰與傳說」國際課程。促進三校五系學生認識東亞各國信仰與傳說之共相與殊相,加深對漢字文化圈的宗教信仰與文學之理解,並於此一課程平臺,促使學生有更具體之交流,提升跨文化之視野與省思。而為落實上述之教學目標,有如下之具體做法:

    1.修習本課程者有臺灣學生及日、韓學生,除於課程中共聚一堂學習(分組學習之安排,預計各組成員至少會有二種國籍)外,並將有10名日籍學生來臺10日,期間之課餘交流,乃至日方於本課程結束後為日籍學生規劃安排有臺灣文化參訪,修習本課程之本校學生亦得自由選擇隨隊參加,為跨文化學習創造一極佳之平臺。

    2.透過網路社群媒體,提供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資料,習得先備知識。

     

    本課程為臺、日、韓三校五系所師資共同授課,除本校學生修習外,另有日、韓籍學生,為修課之學生創造一跨國跨文化之學習場域,非但對學生認識東亞之宗教信仰及其文學大有助益,且能藉此機會對他國文化、臺灣文化進一步深掘。預期學生在國際學習可達之學習成效有:

    1.東亞之宗教信仰與傳說之理解。

    2.漢字文化圈之文學與文化之共振與發展。

    3.跨院系、跨國之教研資源的整合,提供學生跨域學習之機會,增進國際視野。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講次

    日期

    講者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簡介

    1

    9月18日(一) 16:00-19:00

    政大中文系
    涂艷秋

    大唐西域記的宗教世界
    (1.5小時)

    本講擬以《大唐西域記》中的神話與傳說為主軸,建構出玄奘心中神聖的宗教世界。學生由此可習得《西域記》在宗教情懷與文學描述下的神聖世界。

    政大中文系

    楊明璋

    東亞高僧信仰與傳說
    (1.5小時)

    本講以東亞歷來與高僧相涉之傳說為對象,介紹中古時期所流傳之高僧傳說及其背後隱含的對本土、域外高僧之信仰崇拜,後及其對東亞文化圈之影響,特別是近代臺、日高僧信仰崇拜。

    2

    9月19日(二) 16:00-19:00

    政大日文系

    鄭家瑜

    東亞之女神信仰與傳說──
    以日台比較為中心

    日本神話中紀載了許多女神的故事,例如黄泉國神話中的伊耶那美命、天岩屋戸神話中的天照大御神、海宮訪問神話中的豐玉毘賣等等。除此之外,日本古代的皇后也有被認為具有巫女神的性格者,例如神功皇后(仲哀天皇之后)。這些(巫)女神們,不僅擁有豐富的人物形象,並且對於日本社會、民俗與信仰方面也有極大的影響。相同於日本,台灣、中國亦有豐富的女神信仰,例如媽祖、九天玄女、女媧娘娘等。本講主要以東亞區域研究中的文學、文化比較為觀點,企圖針對日本、中國、台灣的女神傳說進行比較分析,並進一步探究其背後的信仰意涵。

    3

    9月20日(三) 16:00-19:00

    日本廣島大學
     荒見泰史


    政大中文系
    楊明璋

    民俗田野裡的文學教室:
    臺灣祖師信仰田野調查與參訪

    臺灣各地有不同的祖師信仰,如許多寺廟都供奉有達摩祖師、濟公禪師,又有以祖師主祀之廟宇,如北臺灣較知名的清水祖師、顯應祖師,中臺灣則有慚愧祖師,南臺灣的三平祖師。擬以政大所在地的大文山區之祖師信仰為對象,進行田野調查與參訪,以期本校學生及國際學生,對臺灣在地信仰文化有更深刻之認識。

    4

    9月21日(四) 16:00-19:00

    韓國高麗大學
    楊沅錫

    韓國的神話與傳說

    本講是瞭解韓國代表性的神話與傳說的內容和特點。首先對韓國的「神話」與「傳說」的定義和差異進行探討。接著,將研究和理解韓國的代表性建國始祖神話檀君神話、朱蒙神話、赫居世神話,以及韓國的代表性傳說姜邯贊傳說、金庾信傳說、金現感虎傳說等的內容。通過這些,探索韓國神話與傳說所具有的特徵和文學史意義。

    5

    9月22日(五) 16:00-19:00

    政大韓文系
    陳慶智

    從韓國最早的建國神話──
    「檀君神話」看其文化象徵意涵
    (1.5小時)

    本講以韓國最早的建國神話—「檀君神話」為文本,首先將介紹此神話創作的歷史文化背景,並在此基礎上導讀古文內容,進一步理解與認識深埋於文字下的文化象徵意涵。透過本課程的訓練,學生將能習得分析、詮釋韓國古典神話的方法,並能說明其內在文化蘊含。且透過課堂的分組討論、發表,將能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與表達意見的能力,對議題做出邏輯、批判性的陳述。

    政大韓文系
    林侑毅

    韓國民譚與《伊索寓言》的東傳朝鮮
    (1.5小時)

    韓國口傳文學由神話、傳說與民譚等多樣的文學體裁所構成,反映了韓國本地信仰、英雄敘事與民間傳奇,可藉此一窺韓國人的精神世界。其中民譚雖然具有鮮明的在地色彩,卻也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接收世界各地的不同元素,從而豐富了民譚的內容。本講將概述韓國民譚的類型,並以古希臘寓言集《伊索寓言》為討論對象,考察《伊索寓言》可能透過何種方式傳入朝鮮,以及如何被朝鮮民譚吸收、創作,成為韓國文學中極具特色的動物寓言作品。期待藉由考察一本西方寓言集的東亞傳播,鼓勵學生從身邊文本尋找研究題材,並建立學生廣闊的研究視野與跨文化思考能力。

    6

    9月23日(六) 9:00-12:00

    全體教師

    學習成果發表與總結

    (分組進行學習成果口頭發表)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以學習成果發表為主要評量方式。

    2.評分項目包括:

     口頭報告:40%

     簡報內容:40%

     同儕互評:10%

     學生自評:10%

    3.密集課程期間,無故缺席者,成績概以不及格評之。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本課程除教師自編教材外,另有參考書目如下:

     

    唐.玄奘辯機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台北:新文豐,1994。

    高永旺譯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北京:中華書局,2018。

     

    增田福太郎《臺灣の宗教》,東京:養賢堂,1939。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信仰:增田福太郎名著「台湾の宗教」的全面解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

    末木文美士等《日本佛教的基礎:日本I》,臺北: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2019。

     

    山口佳紀・神野志隆光校注・訳《新編日本古典文学全集 1―古事記》,東京:小学館,1997。

    小島憲之ほか校注・訳《新編日本古典文学全集2~4―日本書紀①~③》,東京:小学館,1994~1998。

    植垣節也校注・訳《新編日本古典文学全集5―風土記》,東京:小学館,1997。

     

    一然著,李載浩譯《三國遺事·古朝鮮》,松林書局,2000。(韓文)

    徐大錫《韓國神話究》,集文堂,2002。(韓文)

    徐大錫著,劉志峰譯《韓國神話研究》,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裴賢淑,〈17·8世紀에 傳來된 天主敎書籍〉,《敎會史硏究》3,1981。(韓文)

    戈寶權,〈談利瑪竇著作中翻譯介紹的伊索寓言——明代中譯伊索寓言史話之一〉、〈談龐迪我著作中翻譯介紹的伊索寓言——明代中譯伊索寓言史話之二〉,《中國比較文學》1984年第1期、1985年第2期。

    濵田幸子,〈伊曾保物語 と江戸時代におけるその受容について〉,《佛敎大学大学院紀要(文学研究科篇)》第38号,2010年3月。(日文)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