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盱衡現下,後冷戰時代地緣政治抬頭,全球化的態勢轉趨區域性發展,但各地區仍牽一髮動全身。歐洲自工業革命以降,向以文化霸權自居,此自有其悠久而豐厚的文化與文明底蘊,為了整合並鞏固歐陸強權,遂有歐盟誕生。然而,由於文化歧異、種族多元、宗教衝突、勞動糾紛、難民遷徙、能源爭奪、恐怖主義等問題紛至沓來,不僅造成內部矛盾,外在衝突亦迭有所聞,俄烏戰爭的爆發更將問題推升極致。近年來,甚而有學者和觀察家開始提出歐洲是否面臨困境與衰退。但不論如何,探討歐洲歷來文明與文化問題的來由,唯有追本溯源才是正確的方向。本課程將以單元主題形式,摘取吾人側重之議題,給予不同角度的研讀和探討,期能透過此學習幫助同學進一步拓展對歐洲文化與文明的諸多認識,並以此為基礎做為日後深化學習的開始。
能力項目說明
一、課程目標:
本課程設計以單元主題為基礎架構,在全球性的視野格局下,透過指定教材內容之研讀,從中摘取關鍵議題,藉以挖掘蘊含於歐洲文化與文明發展中的相關問題。此外,搭配影視教材之交叉辯證,期能建立多方視角的討論可能。
本學期主要探討單元主題內容:中世紀、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
二、學習成效:
1) 從關鍵性議題的探討,建立關於歐洲文化與文明之深度思考。
2) 建立批判性觀點,並能有辯證性的思考認知。
3) 具備觀察、分析並統合歐洲各層面訊息之能力,並能深入比較與借鏡。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週次 Week |
課程主題 Topic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課程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
|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
||||
1 |
課程介紹 |
課堂說明 |
課堂主題介紹、配分、報告分組 |
9/14 |
----- |
2 |
中世紀專題 |
*《人類的故事》,P98-134。 《西方文化要義》,P79-124。 *《最後的決鬥》(The last duel),193mins。 |
9/21 |
2 |
|
3 |
9/28 |
2 |
|||
4 |
10/5 |
2 |
|||
5 |
|
分組報告一 |
10/12 |
4 |
|
6 |
工業革命專題 |
*《世界文明史後篇》,P47-88, 180-203。 《現代世界的形成》,P149-184。 *《慾見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119mins。 |
10/19 |
2 |
|
7 |
10/26 |
2 |
|||
8 |
11/2 |
4 |
|||
9 |
|
期中考週 |
11/9 |
----- |
|
10 |
|
分組報告二 |
11/16 |
2 |
|
11 |
兩次世界大戰 |
*《世界文明史後篇》,P269-337。 《霸權興衰史》,P362-458。 *《吸特勒回來了》(Er ist wieder da),116mins。 |
11/23 |
2 |
|
12 |
11/30 |
4 |
|||
13 |
12/7 |
2 |
|||
14 |
|
分組報告三 |
12/14 |
2 |
|
15 |
自由評論 |
*《困境:無夢的歐陸與超國家的幻影》(2011) |
12/21 |
4 |
|
16 |
|
期末考週 |
12/28 |
----- |
|
17 |
|
彈性學習週 |
(自主學習) |
1/4 |
----- |
18 |
|
彈性學習週 |
(自主學習) |
1/11 |
----- |
一、分組報告(40%):針對該單元主題範圍,擇定分組興趣主題,進行深度研析報告,報告長度至少1.5hr。
二、期中考、期末考(25%、25%):指定閱讀教材範圍,採線上測驗方式進行。
三、出缺席與其他(10%):若需請假,請出示相關證明。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人類的故事》。Hendrik Willem Van Loon著,劉海譯。台中:好讀,2009。
《世界文明史後篇:從工業革命到現代》。Philip Lee Ralph, etc.著,文從蘇等譯。台北:五南,2009。
《困境:無夢的歐陸與超國家的幻影》。Walter Laqueur著,朱宜康譯。新北:八旗,2014。
《西方文化要義》。王曾才著。台北:五南,2003。
《霸權興衰史:1500至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Paul Kennedy著,張春柏、陸乃聖合譯。台北:五南,1995。
《現代世界的形成:文明終極意義的探求》。王世宗著。台北:三民,2003。
《最後的決鬥》(The last duel),193mins。Ridley Scott導演,Matt Damon, Ben Affleck主演,2021。
《慾見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119mins。Sophie Barthes導演,2015。
《吸特勒回來了》(Er ist wieder da),116mins。David Wnendt導演,2015。
《中世紀關鍵詞:騎士、城堡與幻獸,大師為你圖說中古歐洲史》。Jacques Le Golf著,葉偉忠譯。台北:貓頭鷹,2019。
《地緣政治入門:從50個關鍵議題了解國際局勢》。Pascal Boniface著,粘耿嘉譯。台北:如果,2021。
《舊歐洲、新歐洲、核心歐洲》。國立編譯館主編、Daniel Levy等主編、鄧伯宸譯。臺北:立緒,2007。
《歐洲文化史》上冊、下冊。Von der Antike bis zur Gegenwart 著,辛達謨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
《歐洲概論》。方子毓著。臺北:五南,2018。
《歐洲歷史的塑造:從文化模式的相遇看歐洲文明的成長與擴散》(The Shape of European History)。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著、劉景輝、林佩蓮譯。臺北:時報文化,2007。
《極端的年代(上、下)》。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鄭明萱譯。臺北:麥田,1996。
Changing Europe: Some Aspects of Identity, Conflict and Social Justice. Edited by Angus Erskine, etc., USA: Avebury, 1996.
The Worl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Empires to Nations. Daniel R. Brower, Thomas Sanders. Seventh edition. USA: Pearson, 2014.
課程詳細教學內容與輔助教材,請每週關注Moodle課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