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閱聽人與媒介市場

Course Name: Audience and Media Market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目標在從關懷數位傳播時代的「人」和「AI時代媒體文化」為出發點,引導同學認識媒體市場與創新,同時介紹AI與創新議題,社群媒體使用、AI時代電信資訊發展、社群粉絲與貼文、新科技影音產製規劃、樂齡與媒體使用、族群文化展現及性別與勞動權等;並引發同學思考及關心媒體規範與問責,提出討論和前瞻方向。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目標在從關懷數位傳播時代的「人」和「AI時代媒體文化」為出發點,引導同學認識媒體市場與創新,同時介紹AI與創新議題,社群媒體使用、AI時代電信資訊發展、社群粉絲與貼文、新科技影音產製規劃、樂齡與媒體使用、族群文化展現及性別與勞動權等;並引發同學思考及關心媒體規範與問責,提出討論和前瞻方向。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第一週9/14                                 課程內容介紹

    第二週9/21                                媒體市場與創新          

    黃葳威(2022)。「第二章 平面媒體破壞創新,《數位時代創新傳播》,頁2756,新北市:揚智。

    陳頴琳、裴浩輝(2022)。〈新媒體下的創意:如何在逆境中突圍而出〉,《新聞學研究》,152: 49-99DOI: 10.30386/MCR.202207.0012

    陳順孝2023)。「新聞人創業突圍:五種媒體模式的開創」,《中華傳播學刊》,第43期,頁5792

    第三週9/28                                 元宇宙茶文化行銷(專題演講)                      

    第四週10/5                                 AI與創新議題

    吳泰毅、鄧玉羚(2023年)。「初探台灣民眾對人工智慧產品與服務之採用經驗與信任感」,《資訊社會研究》,47: 97-128

    涂敏怡(2022年)。「開源創新對台灣資訊產業影響初探」,《資訊社會研究》,42: 13-50

    劉湘瑤、張震興、張瓅勻、趙恩、李思賢(20217月)。「人工智能倫理的挑戰與反思:文獻分析」,《資訊社會研究》,4127-64

    第五週10/12                              社群媒體使用

    陳靜君(2023)。〈從調節焦點理論檢視人們面對即時通訊軟體政治不一致的回應策略〉,《資訊社會研究》,47: 27-70

    楊竹惠、劉慧雯(2023年)。「從「韓粉出征,寸草不生」現象論庶民對抗型公共領域的再現」,《資訊社會研究》,47: 71-96

    鄭廣泉、李雅靖(2022)。〈唯有腐女愛耽美?中國腐男喜好本土電視劇中腐向 CP的動機研究〉,《新聞學研究》, 153: 141-194 DOI:10.30386/MCR.202210.0019

    第六週10/19                            AI時代電信資訊發展(專題演講) 

    第七週10/26                   校外教學

    第八週11/2                           社群、粉絲與貼文

    莊伯仲(2022年)。「候選人與臉書粉絲之互動分析:以 2016 年總統大選為例」,《資訊社會研究》,42: 87-122

    顏瑞宏、傅文成(2022)。〈外交新常態?以主題及網絡建模技術探索中共 Twitter 外交的 戰狼溝通策略〉,《資訊社會研究》,46:67-114

    譚躍、周軒逸、林芮君(2023)。「臺灣 2016 2020 年立委選舉中候選人臉書貼文策略的影響」,《中華傳播學刊》,第43期,頁199243

    第九週11/9                     期中take-home 作業

    第十週11/16                       性別與勞動權(專題演講)

    第十一週11/23                         樂齡與媒體

    林怡潔、林璟筠(2022)。〈新聞如何再現老人—以台灣蘋果新聞網之框架與內容分析為例〉。《中華傳播學刊》,第 41 期,頁 205236

    孟祥瑄、王紹蓉(20217月)。「熟齡族 Line「長輩圖」分享因素:使用滿足與社會情緒選擇觀點」,《資訊社會研究》,41133-176

    黃葳威(2022)。「第五章 樂齡人士手機學習,《數位時代創新傳播》頁125162,新北市:揚智。

    第十二週11/30               族群文化展現              

    李一君、達娃卓瑪(2023)。〈「少數」的言說:中國安多地區藏族青年的電影生產與文化表述〉,《新聞學研究》, 155: 105-154 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4.0008

    林果葶(2023)。〈當代臺灣原住民音樂人社群媒體的自我展演與身分認同初探〉,《新聞學研究》,155: 1-48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4.0006

    鄧宗聖(2023)。〈臺灣原住民族電視新聞對氣候變遷的文化再現〉,《新聞學研究》,155: 207-250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4.0010

    第十三週12/7                        期末提案討論

    第十四週12/14               新科技影音產製規劃 (專題演講)

    第十五週12/21                         閱聽人與疫情研究

    林翠絹2023)。「臺灣媒體報導新冠肺炎假訊息危機:混合法分析科技防疫之個資、隱私、資安議題」,《中華傳播學刊》,第43期,頁245286

    姚惠忠、凌儀玲、劉志一(2023)。〈風險知覺影響組織聲譽的路徑初探:COVID-19疫情背景下之貫時研究〉,《新聞學研究》,154: 229-278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1.0005

    章光國、李天宗(2022年)。「肆虐全球之新冠狀肺炎與深化之仇中情結:擴展第三人效應理 論之基礎和範疇」,《資訊社會研究》,42: 51-86

    第十六週12/28                 媒體規範問責

    陳起行2023)。「初探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對未來立法影響」,《月旦法學雜誌》,第333期,頁7588

    盧建誌2023)。「假訊息管制與言論自由的平衡:美國網路中介責任的邊界探察與反思」,《中華傳播學刊》,第43期,頁153195

    羅世宏2023)。「以公共政策介入手段扶持新聞業存續與發展:平台問責途徑與公共預算途徑的跨國比較」,《中華傳播學刊》,第43期,頁93151               

    第十七週1/7                    期末報告討論                    

    第十八週1/14                  期末考週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1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10%

    其他: Others: 校外教學、業師演講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一、課程要求:

    1. 課前預習;
    2. 課堂參與;
    3. 準時完成並繳交指定作業、遲交拒收且以零分計算。

    二、成績評量:

    1. 學期總成績包括期中作業(30%)、期末作業(30%)、平時作業與課堂參與(40%);
    2. 課堂參與係指預習每週閱讀專文、並參與討論。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參考教科書:

    中文部分

    李一君、達娃卓瑪(2023)。〈「少數」的言說:中國安多地區藏族青年的電影生產與文化表述〉,《新聞學研究》, 155: 105-154 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4.0008

    林果葶(2023)。〈當代臺灣原住民音樂人社群媒體的自我展演與身分認同初探〉,《新聞學研究》,155: 1-48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4.0006

    林翠絹2023)。「臺灣媒體報導新冠肺炎假訊息危機:混合法分析科技防疫之個資、隱私、資安議題」,《中華傳播學刊》,第43期,頁245286

    吳泰毅、鄧玉羚(2023年)。「初探台灣民眾對人工智慧產品與服務之採用經驗與信任感」,《資訊社會研究》,47: 97-128

    孟祥瑄、王紹蓉(20217月)。「熟齡族 Line「長輩圖」分享因素:使用滿足與社會情緒選擇觀點」,《資訊社會研究》,41133-176

    姚惠忠、凌儀玲、劉志一(2023)。〈風險知覺影響組織聲譽的路徑初探:COVID-19疫情背景下之貫時研究〉,《新聞學研究》,154: 229-278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1.0005

    涂敏怡(2022年)。「開源創新對台灣資訊產業影響初探」,《資訊社會研究》,42: 13-50

    章光國、李天宗(2022年)。「肆虐全球之新冠狀肺炎與深化之仇中情結:擴展第三人效應理 論之基礎和範疇」,《資訊社會研究》,42: 51-86

    莊伯仲(2022年)。「候選人與臉書粉絲之互動分析:以 2016 年總統大選為例」,《資訊社會研究》,42: 87-122

    莎瓏.伊斯哈罕布德(2023)。〈紀錄片再現原住民(族)的倫理爭議——以《未來無恙》、《阿查依蘭的呼喚》為例〉,《新聞學研究》,155: 155-206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4.0009

    黃葳威(2022)。「第二章 平面媒體破壞創新,《數位時代創新傳播》,頁2756,新北市:揚智。

    黃葳威(2022)。「第五章 樂齡人士手機學習,《數位時代創新傳播》頁125162,新北市:揚智。

    陳起行2023)。「初探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對未來立法影響」,《月旦法學雜誌》,第333期,頁7588

    陳靜君(2023)。〈從調節焦點理論檢視人們面對即時通訊軟體政治不一致的回應策略〉,《資訊社會研究》,47: 27-70

    陳靜君、陶正超(2022)。〈活在資訊孤島中?以社會網絡分析探討政黨驅動的閱聽人區隔 化現象〉,《資訊社會研究》,46: 25-66

    陳頴琳、裴浩輝(2022)。〈新媒體下的創意:如何在逆境中突圍而出〉,《新聞學研究》,152: 49-99DOI: 10.30386/MCR.202207.0012

    陳順孝2023)。「新聞人創業突圍:五種媒體模式的開創」,《中華傳播學刊》,第43期,頁5792

    鄧宗聖(2023)。〈臺灣原住民族電視新聞對氣候變遷的文化再現〉,《新聞學研究》,155: 207-250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4.0010

    楊竹惠、劉慧雯(2023年)。「從「韓粉出征,寸草不生」現象論庶民對抗型公共領域的再現」,《資訊社會研究》,47: 71-96

    盧建誌2023)。「假訊息管制與言論自由的平衡:美國網路中介責任的邊界探察與反思」,《中華傳播學刊》,第43期,頁153195

    鄭廣泉、李雅靖(2022)。〈唯有腐女愛耽美?中國腐男喜好本土電視劇中腐向 CP的動機研究〉,《新聞學研究》, 153: 141-194 DOI:10.30386/MCR.202210.0019

    劉湘瑤、張震興、張瓅勻、趙恩、李思賢(20217月)。「人工智能倫理的挑戰與反思:文獻分析」,《資訊社會研究》,4127-64

    顏瑞宏、傅文成(2022)。〈外交新常態?以主題及網絡建模技術探索中共 Twitter 外交的 戰狼溝通策略〉,《資訊社會研究》,46:67-114

    羅世宏2023)。「以公共政策介入手段扶持新聞業存續與發展:平台問責途徑與公共預算途徑的跨國比較」,《中華傳播學刊》,第43期,頁93151

    譚躍、周軒逸、林芮君(2023)。「臺灣 2016 2020 年立委選舉中候選人臉書貼文策略的影響」,《中華傳播學刊》,第43期,頁199243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