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透過16週的教學引導與研究、案例分析課程,搭配2週彈性授課與自主學習的建構,將想像作為動詞應用,透過認識想像的學術理論和遊戲化意涵,活化想像的能力;課後期使同學深化既有的想像能力並拓展想像的內涵。敘事單元承接想像單元,探討數位敘事的本質,提供與敘事有關的應用科技元素與方法;課程參與者可藉此導入自己的研究/創作,聯結研究/創作的內容與形式,並思考不同的應用個案所帶來的啟發。互動單元透過互動式設計的基礎科技研究分析(如:擴增實境(AR) 科技元素等,與介面(UI)設計)研究、與案例介紹,嘗試藉由相關案例蒐集,設計試想,以及課程中教師講授個案,透過探究來練習學術理論的操作面,以轉化為自我的研究/創作/設計專題,進而理解數位傳播與互動科技的原理原則,嘗試導入自己的創造構想發展。期末可以小論文或劇本或創作形式呈現。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開啟對想像的認知、研究與創作,練習深化及擴張想像的內涵,及對應所學研究論述或社會現象,展現於小論文或作品創作構思上。課程包含四個單元模組:本研究將想像作為動詞應用,透過PBL(Project-based learning)認識想像的學術理論和設計實作意涵,活化想像的能力,包含敘事單元模組、想像單元模組、互動單元模組、與自主學習模組。(1)藉由探索問題導向的想像力激發,透過想像力教學策略,進而達成有效增進設計想像力。(2)敘事承接想像,探討數位敘事的本質,提供與敘事有關的應用科技元素與方法。(3)互動單元模組透過互動設計的基礎科技技術介紹與案例分析,嘗試藉由相關案例蒐集,以及課程中教師講授,透過探究方法來練習理論的操作面,以轉化融入為完整的期末專題,進而能理解互動科技的原理原則。(4)自主學習包含Final Project研究/創作想像準備、蒐集與閱讀期末報告所需文字資料、創作內容素材;以及期末專題製作: 撰寫期末報告與繳交。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09/12 第一週:課程介紹與說明;互動設計研究與創作的想像、敘事
09/19 第二週:想像敘事與互動的意涵—數位傳播與互動設計的論述
09/26 第三週:數位媒材與質性、量性研究混搭法化下不同媒材的感知案例介紹與想像力實驗分析
10/03 第四週:想像、符號與寫實:從文藝復興到數位媒體
10/10 第五週:國慶日調整放假/國定假日
10/17 第六週:想像力與遊戲、遊戲化;奇幻與想像力/遊戲化與敘事
10/24 第七週:邀請演講(時間與講者待確認)
10/31 第八週:故事的生態系統、敘事元素與風格
11/07第九週:彈性授課:準備Final Project研究想像提報、閱讀期末報告所需文字資料、蒐集/製作期末研究內容素材
11/14 第十週:結構、經典敘事弧、與結構視覺化
11/21 第十一週:釋義性敘事:3+2闡述結構
11/28 第十二週:數位傳播、互動科技與數位內容設計:理論與實踐
12/05 第十三週:互動性的研究與案例分析
12/12 第十四週:互動性的敘事與想像
12/19 第十五週:想像、敘事、互動結構基礎分析總結
12/26 第十六週:期末專題製作與討論
01/02 第十七週:Final Project創新研究想像PPT簡報—期末專案製作討論、個人或小組進度報告與分享
01/06第十八週:彈性授課:期末專題製作與討論: 期末報告與繳交—Final presentation評析、撰寫期末報告與設計創作;完成後交報告一篇(繳交報告電子檔)
每週課堂教學時數:3小時;每週預習/複習時數:3小時;指定閱讀於第一週課程說明時發放syllabus handout
課程基本規範:
1, 準時上課,如有事無法上課,需事先請假;每次上課會點名。上課出席與互動參與(30%)。
2, 彈性授課/自主學習(20%),包含期中考,期末提報準備(想像、敘事、互動主軸議題,或自訂)、閱讀期末報告所需文字資料、蒐集期末研究內容素材(2頁報告繳交);以及期末報告準備(小論文形式或劇本或創作皆可)。
3, 期末報告一篇(小論文形式或劇本或設計創作皆可) (50%) 。
自編教材(2019-2023)。
Mager, B., & Sung, T. J. (2011). Speial issue editorial: Designing for ser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5(2), 1-3.
Miettinen, S., & Koivisto M. (Eds.). (2009). Designing services with innovative methods. Helsinki, Finland: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Helsinki.
Moggridge, B. ( 2001). Designing Interactions, MIT Press, Cambridge, MA.
Ostrom, A. L., Bitner, M. J., Brown S. T., Burkhard, K. A., Goul, M., Smith-Daniels, V., Demirkan, H., & Rabinovich, E. (2010). Moving forward and making a difference: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the science of service.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13(1), 4-36.
Schneider, J., & Stickdorn, M. (Eds.). (2011). This is service design thinking.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BIS Publishers.
Donalld A. Noman著,卓耀宗譯(2011)「好設計不簡單」和設計師聯手馴服複雜科技,享受豐富生活,遠流,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