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研究方法課旨在介紹量化和質化研究方法的基礎知識,知道如何提問及診斷傳播現象,獨立進行研究與分析,和撰寫報告。
因此將涵蓋理論基本思想、假設生成、研究設計、儀器、量化或質化數據收集和資料分析。關於效度、信度和倫理問題的相關主題,還包括對人類進行研究。
本課教學目標希望學生獲得「真正的方法知識」,以及hands on的訓練與經驗。成為研究方法知識的知者和生產者。
本課前半部分將介紹傳播研究方法的基礎知識,後半進入各種方法的介紹,以及如何應用於傳播研究,也將介紹新媒體研究方法。每次上課都將帶同學研讀合適的研究論文,以達學習與應用合一的理解。
本課將安排SPSS電腦統計軟體授課;為加強學生數位資料處理能力,另請業師講授演算法及大數據分析原理,以熟悉大數據和社群資料收集、分析與應用。
質性研究需要研究者對研究場域、研究過程更有洞察力,以做出深入而力力的資料分析,本課兩者並重,以因應傳播研究質量方法並重的趨勢。
能力項目說明
(一)課程目標
1.學習研究方法的理論、資料分析、管理和如何進行人類及社會的傳播研究。
2.獲得「真正的方法知識」與執行經驗,成為研究方法的知者和生產者。
3.研習研究倫理,用以判斷何種研究取徑是合適的研究方法。
4.比較不同研究方法的優缺點,培養獨立設計和操作傳播研究的知能。
5.能判斷研究的好壞,培養對傳播研究的批判性思考,並能執行符合學術專業品質的研究。
(二)學習成效
1.傳播研究基礎與實作:
(1)研究基本概念;(2)發展問題意識、研究問題、研究假設;(3)研究設計
與規劃;(4)界定問題,發展正確研究方法;(5)蒐集資料正確剖析問題;(6)
研究倫理;(7)信度與效度;(8)抽樣;(9)研究提案撰寫與好壞評估。
2.量化方法:
(1)實驗法;(2)調查法;(3)內容分析;(4)混合模式調查。
3.質性方法:
(1)田野調查;(2)參與觀察;(3)深度訪談;(4)焦點團體。
4.社群媒體研究方法
(1)社群媒體類型與資料收集;(2)網路傳播研究;(3)社群研究方法與分析。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Part I:Research Design: General Principles
1-1蘇蘅:第1章、進入傳播研究的世界
1-2 科學的好奇到如何用量化與質性方法做研究
2-1 Babbie:第2章、典範、理論與社會研究
2-2 蘇蘅:第2章、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2-3 王汎森: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3-1 蘇蘅:第3章、研究過程與設計
3-2 陳國明:第2章、傳播研究的過程
3-3 李金銓(2014)。〈傳播研究的典範與認同:一些個人的初步思考〉,《傳播研究與
實踐》,4(1),1-21。
4-1 Babbie:第3章、社會研究的倫理與政治
4-2 蘇蘅:第4章、研究倫理
4-3 張卿卿(2022)。〈跨媒介跨方法的互動:政治傳播新研究發展〉,[限定閱讀版]。
[本周提出期末研究主題,並安排時間與老師面談]
6-1 Babbie: 第5章、概念化、操作化與測量
6-2 蘇蘅:第5章、測量設計
6-3 羅文輝、蘇蘅(2011)。〈媒介暴露與資訊處理策略 對新流感相關知識的影
響〉 ,《新聞學研究》,107,173-206。file:///C:/Users/user/Favorites/Documents/Downloads/A11021526.pdf
6-4 王映涵(2018)。《臉書自拍分享:大學生的實踐與解讀》。中山大學傳管所。
file:///C:/Users/user/Favorites/Documents/Downloads/E10334q.pdf
7-1 洪永泰老師講義
7-2 蘇蘅:第6章、抽樣
7-3 張鐙文、黃東益、洪永泰(2017),〈住宅電話與手機雙底冊調查的組合估計:以 2016總統選舉預測為例 〉,《選舉研究》,24(2):65-96。DOI:106612/tjes.2017.24.02.65-96
Part II Research methods design and analysis
9. 11/7 期中課堂報告(2)
10.11/14 教師出國開會,彈性上課,學生進行研究
11.11/21 實驗法(第1組)
11-1 Babbie:第9章、實驗法
11-2 蘇蘅:第7章、實驗法
11-3 案例1:張郁敏(2012)。〈媒介新聞資訊處理模型:資訊來源擴大理論在新
聞研究上的應用〉,《新聞學研究》,110:85-124。
11-4 案例2:Lin, J.H., Wu, D.-Y.; Tao, C.-C.(2018).So scary, yet so fun: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enjoyment of a virtual reality horror game. New Media &
Society, 20(9), 3223-3242.
12. 11/28 調查法 (第2組)
12-1蘇蘅:第8章、調查法
12-2案例1:張卿卿(2017)。〈政黨雙歧不確定的糾結:成因、決策過程、媒
體接收與行為意向〉,《中華傳播學刊》,32: 167-202。
12-3 案例2:王教安、王嵩音(2021)。〈信任媒體就信任政治?2003~2018趨勢
分析〉, 《傳播、文化與政治》,14:87-113。
13. 12/5 內容分析:文本和敘事分析 (第3組)
13-1蘇蘅:第9章、內容分析、第10章、框架分析
13-2 陳國明:第11章、文本分析方法
13-3 案例1:張卿卿(2005)。〈從菸品廣告內容看菸商的說服企圖〉,《廣告學研
究》,23:61-91。
13-4 案例 2:楊意菁(2017)。〈風險溝通、媒體關注與框架分析:以新聞再現企
業環境相關議題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7(1):71-106。
14. 12/12 質性研究:訪談和田野調查(第4組)
14-1 蘇蘅:第11章、質性研究方法。
14-2 蘇蘅:第12 章、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
14-3 案例1:張玉佩(2009)。〈遊戲、人生:從線上遊戲玩家探討網路世界
與日常生活的結合〉,《新聞學研究》,98:1-45。
14-4 案例2:林翠絹(2018)。〈數位優先新聞室:《海峽時報》網絡新聞匯流與
轉型分析〉,《傳播與社會學刊》,43:73-102。
15. 12/19 社群媒體資料蒐集與研究 (第5組)
15-1 蘇蘅:第13章、社群媒體研究方法。
15-2 Chp.5, Digital methods for cross-platform analysis; Chp. 13, Social
media and new protest movement. The SAGE Handbook of Social Media
Research Methods. (2017)
15-3陳百齡、鄭宇君、陳恭(2016)。〈社群媒體資料分析:特性和歷程的初探
社群媒體資料分析:特性和歷程的初探》,《傳播文化》,第15期
http://www.comm.fju.edu.tw/journal/sites/default/files/data/2_cc00815.pdf
15-4蘇柔郡、吳筱玫(2018)。〈高中女生使用Instagram之日常美學:符擔
性點〉,《新聞學研究》,136: 139-191。
16. 12/26 期末課堂報告(1)
17. 1/2 期末課堂報告(2)
18. 1/9 自主學習
1.課堂出席、導讀:20%;
2.平時作業、小考:30%;
3.期中提案 20%;
4.期末報告 30%。
見附件